韩文宁
黄埔军校是蒋介石发迹的政治资本,他以此起家,获取了打天下的军事力量,培植了治天下的“黄埔系”,最终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
然而,在筹办黄埔军校之际,身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突然撒手撂挑,不辞而别,先到上海,后回到故乡奉化,军校险遭“流产”风波。孙中山得知后,力劝蒋介石“务须任劳任怨”,并言“不准辞职”,又特派蒋介石盟兄许崇智专程赴奉化劝其归校。但他以各种理由一再拖延,直至1924年4月21日才姗姗返粤复职。5月3日,蒋介石正式被任命为校长,开启了他人生得势的一页。
蒋介石为何轻易放弃这难得的机会?这一负气出走的插曲背后究竟有何缘由?
一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反对北洋政权,一直依靠旧军阀从事武装活动,结果屡遭败绩,给他留下太多的不堪和教训。尤其是1922年,被他视作亲信的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欲置他于死地,这让孙中山痛心不已。
看人脸色行事的痛苦让孙中山刻骨铭心,他大彻大悟,意识到不能再“赤手空拳”地继续战斗,意识到革命若要成功,必须创建一支革命军队,办一所军官学校。说干就干,他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决定建立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革命军队。这是孙中山革命事业中的重大决策,亦是他历经数次挫折和失败后做出的抉择。
1923年8月,孙中山委派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和共产党代表张太雷等四人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党务和军务。11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建立革命义勇军的决议。27日,第十一次会议又议决建立军官学校的有关事项。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孙中山正式下令筹办陆军军官学校,因以原黄埔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为校址,故称黄埔军校。24日,委任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为党代表,邓演达、王柏龄等七人为委员。
2月6日,军校筹备处在省城南堤正式成立,8日举行校务筹备会议,各省招生名额也已拟定,共计三百二十四名,一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17日,蒋介石赴肇庆参观李济深主办的粤军西江讲武堂,并对学生发表讲话,他慷慨陈词,其中特别强调:“筹办本党军校乃我多年愿望,今夙愿将偿,理当振翮奋飞!”
当时,蒋介石意志坚决,其心可嘉。然而仅仅过了四天,他竟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2月21日,他突然请辞,留书一封,具禀总理,并呈中央执行委员会,称“中正驽骀庸材,难胜重任,前蒙总理委任中正为军官学校校长一职,自惟愚陋,不克胜任,务请另选贤能以资进行。所有军官学校筹备处,已交廖仲恺先生代为交卸,尚乞派人接办,以免延误”。未等照准,即匆匆离粤,返回浙江老家。
临别前,蒋介石擅自做主,交代校本部英文秘书王登云解散筹备处。王登云在随后紧急召开的全体工作人员会议上宣布了蒋的这一决定,告知大家不必再忙了,黄埔军校不办了,筹备处马上解散,并发放教职员的遣散费。另从上海前来的学生,则打电报阻其勿来……
说办就办,说散就散,筹办军校岂非儿戏?大家听到这一出人意表的消息后都为之惊诧,不知发生了什么。叶剑英与邓演达坚决反对,并当场责问,另一部分人也表示怀疑。但王登云仅是一个传话的秘书,他亦不知详情。很快,孙中山就闻听此事,他極为不悦,立即命令廖仲恺代理委员长一职,领导筹备处继续工作。
关键时刻,蒋介石为何拒绝筹办军校,甚至自作主张解散军校筹备处?历来说法纷杂。
二
其一,蒋介石对孙中山联俄、联共的政策心怀不满,对当时苏联以及国共合作有颇多疑虑。
蒋介石曾对苏俄颇有兴趣,习俄语,读俄书,并撰写介绍俄国工农政府的文章。孙中山实施联俄之始,他也极表赞成,并奉命率团出访苏俄。但近距离接触后,蒋介石已然改变了自身看法。他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曾回忆道:“在我未往苏俄之前,乃是十分相信俄共对我们国民革命的援助,是出于平等待我的至诚,而绝无私心恶意的,但是我一到苏俄考察的结果,使我的理想和信心完全消失。”言外之意,他对苏俄援华的诚意表示怀疑。访俄之行,蒋介石由向往变为疑惑甚至反感。至于对待联共问题,他也表露出不满,书中他称“我又在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发现共党分子挟俄自重的一切言行,和本党党员盲从共产主义的迷惘心理”,并“深以为忧”。
蒋介石在向孙中山汇报考察情况时,一方面赞成利用苏俄援助,一方面亦表达了他的这种“忧患”。但屡受打击后正全力联俄的孙中山态度是十分明朗的,认为他顾虑过甚,这令蒋介石好生不悦。其后,辞职“隐居”溪口期间,蒋介石不吐不快,又分别给廖仲恺和孙中山去信,以示心迹。其中对俄党问题,他于3月14日给廖仲恺的信中谈到,“应有事实与主义之别。吾人不能因其主义之可信,而乃置事实于不顾”。
联俄、联共,时为国民党人政策调整的重中之重,正倾力推进。蒋介石在游俄报告书中所言之不满,并未能动摇孙中山的决心,对此他心存芥蒂,情绪骤变,在复廖仲恺信中抱怨说:“党中特派一人赴俄,费时半年,费金万余,不可为不郑重其事。而于弟之见闻报告,毫无省察之价值,此弟当自愧信用全失,人格扫地,亦应引咎自辞也。”他干脆一走了之。是蒋介石自恃其重,借题发挥,还是包藏要挟,反对联苏,抑或兼而有之,不得而知。
三
其二,军校筹备之初,既缺经费、枪械,又少军事教官,蒋介石信心全无,便以“环境恶劣、办事多遭掣肘”为由提出辞职。
军校肇基,经费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虽有明文规定,但驻粤省的西南军阀专权财政,暗中使坏拆台。虽经孙中山多方交涉,仅得广东筹饷局每月五千元及一些零星拨款,实乃杯水车薪,近渴难解。蒋介石曾在国民党二大的军事报告中直言:“军械既少,经费又没有着落……不但学生求学不成,学校全部都几乎不能支持。”而武器更成了“奢侈品”,孙中山批准调拨的三百支七九毛瑟枪,受之刁难,真正发到学校的,仅区区十分之一,只够守卫之用。
粤省禁烟督办杨西岩克扣军校开办费用,蒋介石找他要钱,不仅要看其脸色,还时常空手而归。对此,他非常忌恨,辞职后还念念不忘此事,致电廖仲恺询问“军校办学经费确否妥定无虞”。廖复电道:“军校款,弟不问支出,兄亦不问来源,经费不乏,尽安心办去,惟请即来。”此言不过是在安抚蒋介石,意在让他尽早回归。其时,廖仲恺为军校筹措经费正四处“化缘”,其状甚窘。他的夫人何香凝曾回忆说:“他常常夜里要到杨希闵(滇系军阀)吸食鸦片烟的烟床旁边去等杨希闵签字,然后才能领到款来,送去黄埔军校。”足见经费问题甚大,军校筹办之难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廖仲恺秉持公心,能忍辱负重,而蒋介石则不然,做不到能屈能伸。有枪有钱,就干;缺钱少枪,就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蒋介石绝不愿做一个玩空手道的“大厨”,于是绝尘而去。
四
其三,蒋介石以退为进,以辞职要挟,向孙中山索取更大的权力。
此前,蒋介石在粤军中多任参谋一职,未控实权,现有机会执掌军校,总领其事,这应是他赴任的动因。但对于孙中山的信任,他并不满足,一时心理膨胀,大有“舍我其谁”之势。他出走后曾于3月2日给孙中山写了一封“缕陈一己委曲与对党主张”的长信,先述知遇之恩,接着大摆功绩,数度提到陈炯明叛变时他与孙“同生死、共患难”“无难不从,无患不共”,随后牢骚不断,话语中颇有抱怨孙对他的耿耿忠心回报不够之意,并质疑“先生今日之于中正,其果深信乎?抑未之深信乎?中正实不敢臆断!”话外之音,孙有负于他的一片忠心。
蒋介石之所以如此张扬高调,是因为他自视有“护驾救主”之大功。在孙中山广州蒙难的危急中,蒋介石一直陪侍左右,极尽忠诚,一时脱颖而出。对此,孙给予他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鉴于此,以功臣自居的蒋介石,毫不怀疑自己当是孙中山的“至爱”亲信,理应托付重任。
蒋介石虽受孙中山的信赖,但他无论在党在军都资历浅显,属于后起之秀,尚不足以横刀立马、指点江山,所以在党政中枢均无一席之位。出席国民党一大的共有一百六十五人,无论是总理指派还是各省党部推选,蒋介石都不在代表之列,更不用说高攀候补中央执委了。而中央党政各部长要职也没他的份,只有军事委员会,总算可跻身九委员之一,但当时的军委会从属于中央党部,级别并不高。这让蒋介石耿耿于怀,心理失衡,自觉舍命救主,却未得一官半职。
蒋介石极度落寞,不满积郁,辞职之心似在情理中。他不愿甘当“革命军中马前卒”,只有干事的命,没有做官的份。眼下,筹建军校正如火如荼,关键时刻,工于心计的蒋介石想到了“欲擒故纵”这一招:何不拂袖而去,待价而沽?或许退一步“海阔天空”。
蔣氏辞职,虽令孙中山不满,但仍对其情有独钟,函电往复,未加斥责,而是好言相劝。不惟如此,为了切实做好招生工作,3月21日军校筹备委员会成立入学试验委员会,孙中山仍然指示以蒋介石为该委员会委员长,足见其对他的偏爱。精明的蒋介石从中嗅出了他的价值所在,这大大提高了他自身的心理价位。
经过几番“沟通”,眼见时机成熟,目的将达,蒋介石觉得此事当适可而止,不宜继续“摆烂”,否则过犹不及,搞不好真的鸡飞蛋打。当3月26日廖仲恺再次电催蒋介石南归,最后追问“归否?请即复,俾得自决”后,蒋介石果断决定复出,遂婉转复电:“函电敬悉,弟必来粤勿念。”此举算是明告,但隐含暗示,我蒋某人不日将归,务请中山先生尽快确定人选吧,我就等一纸任命书了。其后,果然如他所愿,顺利出任军校校长一职,一时引得众人瞩目。
五
其四,原定黄埔军校校长一职非蒋介石所属,而是另有其人。蒋介石岂甘“为他人作嫁衣”?于是愤而辞职,以示他的态度。
有关校长人选,大致有几说,一是孙中山自己兼任,但因其总领全盘,实在无法抽身,勉为其难,故而放弃。另就是一为程潜,一为许崇智。
孙中山钦定蒋介石作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是想让他通过历练,全面了解校政,这样先入为主,随后将大权交给他,理直气壮。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即“你先筹备着,我再权衡一下,看看是否合适”。换言之,有可能是你继续担任校长,但也不一定。对此,蒋介石难以心安,除了枪支、经费没有着落等工作重压之外,他还有这一不能言说的顾虑,未来他未必是担任校长的首选,孙中山有可能另择贤能担纲。
程潜时任军政部长,资望在蒋介石之上。而黄埔军校的建校规划,亦是由他拟定。以军政部长身份兼任军校校长之职,可谓名正言顺。最初,孙中山考虑是让程潜兼校长,而蒋介石副之。即便如此,蒋也称得上是“不次之迁”,其官位提升已超乎寻常。可蒋介石认定,以他与孙“患难与共”这层关系,以及赴苏俄考察军事之优势,校长一职非他莫属。再者,军校由他奠基,吃尽苦中苦,最后岂能让别人“坐享其成”。心高气傲的蒋介石当然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故扬长而去,消极对抗,以示不满。
是时,广东各实力派人物认为执掌军校乃是一肥缺,未来可期,于是纷纷向孙中山举荐校长人选,争夺颇烈。对蒋介石有知遇之恩的上海滩大佬张静江获悉后,专程赴广州找孙中山为之说项。想当年这位“人杰”仗义疏财,倾力支持孙中山的事业,被称为“革命圣人”。如今他亲自上门拜见疏通,不看僧面看佛面。就这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孙中山最后决定还是由他所属意的蒋介石担任校长,程潜只为校务委员之一。
许崇智乃粤军总司令,威震广东,军事上为孙中山所倚重,曾任大元帅府参军长兼国民政府陆军总长,襄助处理军务。初起,孙中山有意让他兼任军校校长,但许乃一军之帅,军务繁杂,心无旁骛,故一切筹备均委于上校参谋陈翰誉全权负责。许崇智未能履职尽责,而鸠占鹊巢的陈某成事不足,多失公允,招致群愤。阴差阳错,蒋介石幸得天运眷顾,最终还是染指校长宝座。
不惟如此,蒋介石时为军界后辈,“菜鸟”一个,遭人白眼、冷遇和反对者,皆有之。谈及去职之由,不乏其因,《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就述及:“受人妒忌排挤,积成嫌隙,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故此只可自认枉屈,不敢诉诸人者。”无奈,他只能忍气吞声,委屈退避。
蒋介石退而复进,坚辞后又笑纳,其间多重因素交杂,难见真貌。因“危”际会,投桃报李,孙中山给了蒋介石一个机会。且就军事才能而言,蒋介石是保定军校科班出身,又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且在实战中多出谋划策,实乃可造之才,因而逐渐赢得了孙中山的赏识,并有意提携奖掖。
黄埔军校校长一职,极大地加持了蒋介石原本并不厚重的资历,他开始握有话语权。更主要的是,从此他拥有一个强大的军事班底或曰军事集团,校长的名头,让蒋介石成为众多战将效忠的领袖,并追随左右。此后,他手持这把利器,攻伐剿杀,击败各路军阀,最终“君临天下”。倘若蒋介石因辞职而失去校长一职,那后来他还能“成大器”吗?惜乎,历史不能假设,此后他顺势而上,成为一代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