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元素”特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24-02-21 02:08万迎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特色课程课程实施中国元素

作者简介:万迎,沈阳市和平一校长白岛二分校高级教师。

摘要:文化是國家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诉求。沈阳市和平区和平一校长白岛二分校建构“中国元素”特色课程,着眼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资源整合,覆盖全学科、全学段,面向全校学生,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坚持“五育融合”、多形式结合,实施跟踪与评价,有效实现了“教—学—评”一致性,进而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品牌。

关键词:“中国元素”;特色课程;课程开发;课程实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自信教育是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其本质是提升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是具有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的文化精神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构建了清晰的文化教育图景,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学生心中扎下“中国之根”,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引导学生塑造“中国价值观”,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旨归。学校课程作为“中国元素”的主要传播载体,承担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沈阳市和平区和平一校长白岛二分校(以下简称“学校”)构建“中国元素”课程,并进行有效实践,充分体现了学校厚植文化自信教育的办学思想。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内化“中国元素”的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探索“中国元素”的价值与意义;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形成“中国元素”特色文化。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元素”特色课程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读

(一)概念界定

“中国元素”是指在中国本土诞生的,包括一切有形的自然符号、文化符号以及无形的内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中国元素”特色课程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包含中国现代文化。学校在全学科、全学段课程中融入“中国元素”,实现“五育融合”,旨在构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多样化、联系生活实际的自主研发课程。

(二)内涵解读

“中国元素”特色课程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为目标的课程。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元素,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与体验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中国元素”特色课程是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元素”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建构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元素”特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不仅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还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养料,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文化,彰显课程体系蕴含的文化价值。基于此,“中国元素”特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传统的哲学、艺术、科技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同时,该课程还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一)和润德育,以“德”立人

学校建构了“和谐”“和善”“和合”育人文化,致力于培养“博雅”“儒雅”“娴雅”和雅少年;打造“小纽扣”特色德育课程,如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小纽扣”课程、厉行节俭的文明“小纽扣”课程、培养阳光心态的健康“小纽扣”课程、践行三爱三节的环保理念“小纽扣”课程等。学校还以主题仪式、主题班会、校园美读、道德讲堂、研学实践、社会体验、家校课堂、主题队日等作为特色课程的实施途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元素”的现代式融合与传承。

(二)和慧智育,以“智”育人

将“中国元素”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班本课程,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课程创新发展,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在国家课程中植入“中国元素”

学校在国家课程中植入“中国元素”特色内容,使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得以加深、加宽、加厚。例如,在讲授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汉字字体演变的图片,使学生感受汉字的美,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在地方课程中植入“中国元素”

学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结合本地历史和现实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师资队伍;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以上途径,学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产生文化认同感。

3.在校本课程中植入“中国元素”

在校本课程中植入“中国元素”,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或共同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通过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校的“中国元素”特色课程以锦绣山河、匠人手作、传统文化、大国重器、引经据典、琴棋书画为主要内容,再细化为数十项小主题供学生学习。

4.在班本课程中植入“中国元素”

学校班班都有关于“中国元素”的小课题研究。中国影、中国菜、中国服、中国医、中国年、中国画等“中国元素”深植于班本课程之中,全校实现一班一品、一班一色、一班一韵。

(三)和趣体育,以“体”树人

“中国元素”在体育学科的融入,既推广了传统体育文化,又丰富了现代体育的内涵,提升了体育的文化价值。“中国元素”在传统武术、杂技、中国式拳击等体育领域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内涵和形式,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积极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特色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创设中华传统游戏课间活动,打造中国风精品大课间。此外,学校的乒乓球、舞龙、空竹等特色体育课程中也都有“中国元素”的融入。

(四)和韵美育,以“美”润人

学校立足于社团的辅助性作用和长远发展需要,将“中國元素”融入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的价值;丰富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学校先后组建了30余个“中国元素”特色课程社团,引导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例如,中国鼓社团是学校第一支“中国元素”社团,社团成员在百年校庆、艺术教育专场等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展示,受到社会广泛赞誉;中国说社团作为一支以中华传统诗篇为根脉的诵读经典社团,是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阵地。

(五)和怡劳动,以“劳”塑人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中国元素”则是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劳动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农业文化等“中国元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在课程开发中,学校坚持“劳而创,创而活”的劳动教育思想,将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课程目标。学校结合“中国元素”,积极开展了校园劳动、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三大类劳动课程,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意义。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元素”特色课程的实施路径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元素”特色课程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教师文化传承意识,建立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元素”特色课程的实施路径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教师需要深入理解“中国元素”,提升教学能力,创新课程设计,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学生需要动手实践,创新与思考,反馈与参与。学校以探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拓展提升“四段式”教学为依托,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多方互动、双主体式的实施路径。

(一)形成特色教学模式

在“中国元素”特色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开设与德智体美劳相关的公共课程以外,学校各个教学班分别从六大主题中提取学生感兴趣的“中国元素”,如中国民居、中国艺术、中国地理、中国瓷器、中国戏曲、中国科技等,形成特色教学模式。

1.线下课程,多元育人

以“中国诗词”课程研究为例,学校开发了经典诵读教材。课程涵盖古诗词、文言文、地方文化以及国学经典,形成了以读、诵、写、品、演为基本路径的“中国元素”课程教材。学校结合时令季节、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主题诗词大会、诵读比赛、师生共读、亲子吟诵等活动。学校通过此类活动引导学生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2.融合设计,资源整合

学校利用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设计课程导案和评价卡。“中国元素”特色课程的评价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学校采取主题汇报、家校评价、汇报表演等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整体评价。在特色课程的培育下,学生更有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校园里处处呈现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3.线上微课,拓展教学

学校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开启“线上云端竞分享·线下团队齐展示”教育新模式。学校组织教师开发并制作了一系列微课,引导学生在假期进行线上学习,开学后在班级里进行分享;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评优活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每周展示、每月评选等方式引导教师间交流经验,使其提升专业素养。

4.作业设计,自主能动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学校结合“中国元素”特色课程的特点,对作业管理进行了统筹与创新,实现了作业的纵向层次深度设计、横向平面宽度设计、纵横交互亮度设计,确保减负增效有效进行。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发挥纵横交互作用,统整资源,实现跨学科、跨领域力量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以全学科基础性作业当堂化、全学科重点性作业趣味化、全学科实践性作业生活化、全学科分层式作业弹性化的作业设计新方式,真正提高了作业设计质量。

(二)实施特色小课题研究

“中国元素”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亮点之一就是使学生自主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过程。每一个教学班都会分成若干个小课题研究小组,对“中国元素”特色课程延伸出来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并以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总结和反馈。

1.头脑风暴,自主设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自行拟定本组的研究主题。自主设计校本课程的实质是在课程决策、实践、修正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立足点,贯彻“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社会评价”的原则,让“中国元素”特色课程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2.文化浸润,自主创作

在“中国元素”特色课程的浸润下,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品格品行和眼界格局都有了进一步提升。各班级也形成了以班级文化墙和特色作业展示为主要输出途径的特色文化。各班级形成了“中国元素”特色课程作品集、“和美”教师导案集、“雅少年”作品集、学案集、特色课程评价集等。特色小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

3. 动手实践,自主实施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提取信息,形成素材,辅以个人实践形成视频和图片,制作微课、课程导案、评价卡等,以供其他同学学习和交流。每个小组根据学生收集的交流反馈信息开展小课题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兴趣优先、能力优先、社会优先等原则。

4.多元合作,自主评价

一是评价主体多维化。学校改变以往单一评价为主体的情况,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部分“中国元素”特色课程常常在课余进行,学校还邀请了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流的活动。一是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在小课题汇报时的综合表现,还关注小组汇报前的准备、小组的团结合作、小组探究的内容等方面。二是评价过程动态化。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校十分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中国元素”特色课程学习中,学生自由组成小课题研究小组,在丰富的学习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提升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按照“观看微课—填写学案—分享展示—多元评价”四段模式自主学习交流,逐渐认识到“中国元素”所蕴含的深厚价值与独特魅力,深化传承中国文化的意识。与此同时,“中国元素”特色课程也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作为一所年轻而有活力的现代化小学,学校将延续教育集团总校百年名校之精神文化内核,持续对“中国元素”特色课程进行研究和实践,让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落到实处。学校将继续开发有根的“中国元素”特色课程,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目标,鼓舞师生追寻中国根,铸就中国魂,做好中国人,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黄光雄,蔡清田.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张广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4]邵龙宝.中国元素: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因[J].兰州学刊,2013(7).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特色课程课程实施中国元素
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