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叙事策略

2024-02-19 18:01陈勇
关键词:叙事思政课立德树人

陈勇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思政课要讲好党史故事。讲好党史故事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党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重要作用。讲好党史故事的本质是思政课教学的一种叙事策略,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重要方式。其叙事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小中见大的微观描述和寓理于事的隐性说理,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共鸣和榜样示范的价值引领,进而转化为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行动。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故事;叙事;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57-04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奋斗中创造了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党史故事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历史记忆、历史经验和情感体验,是党的辉煌历史的形象体现。党史故事彰显党的优良作风,展现党的革命精神,蕴含党的初心使命,是对党的历史进行生动诠释和形象展示的绝好素材。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和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思政课要讲好党史故事,讲好党的故事,引发学术界普遍关注。围绕目标、意义、内容、策略、原则、方法等不同方面学界对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阐发,产生了很多重要成果,但是从叙事理论角度探究的成果尚不多见。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对该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讲好党史故事是思政課教学的重要方法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加强党的历史教育,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政课的职责与使命。现行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就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完整地呈现了党的百年发展历史。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

新的若干意见》和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都要求进一步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强化党史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进一步持续深化所有思政必修课中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讲清讲透各门必修课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培养听党话、跟党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史故事与一般故事不同,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发生和经历的历史进程的形象化展现。党史故事丰富了党史的血肉,还原了党史的细节,以形象化的方式揭示了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展示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启示了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意蕴、价值倾向和情感体验,具有内容真实性、形式生动性、价值内隐性、情感外溢性等诸多特点。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第一,党史故事的内容是真实的,它反映了党的百年历程所经历过的各种艰辛坎坷、苦难辉煌,为我们提供了客观的事件、丰富的细节、可感的情境。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脉搏。第二,党史故事的形式是生动的,它以故事方式还原历史,有效整合细节、人物、情境和事件,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形象地展示了党的发展历程。第三,党史故事的情感是外溢的,思政课教师在讲述党史故事的时候,他的言谈举止都在传递丰富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党史故事的价值是内隐的,党史故事呈现的是客观事实,其价值有待思政课教师进一步挖掘整理、提炼升华,也有待作为听众的青年学生进一步感悟和体会。党史故事实现了历史内容庄严厚重与故事形式活泼灵动的有机结合,“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有机结合,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有机结合,讲好党史故事是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方式和创新做法,提升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2]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既能以生动的故事感染人,又能以鲜活的史实教育人,可以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场景,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能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能够有效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广大青少年对党的理解与认同,进一步发挥党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重要作用。

二、讲好党史故事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重要方式

叙事就是“对于一个时间序列中的真实或虚构的

事件与状态的讲述”[3]。叙事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叙事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共同产生的,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们记录历史就是叙事的过程,人们通过文本或者口耳相传的方式了解历史,就是作为一个叙事对象了解叙事内容的过程。或者说叙事是历史的基本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表述的唯一形式是叙述体”[4]。历史叙事就是通过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展现历史的发展进程,其本质就是讲故事。叙事与故事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叙事是故事的展现形式,故事则是叙事的基本内容,“是一种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的载体”[5],讲述和倾听故事是人类追求精神生活、确认自我存在、把握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故事通过事件的流动与进展,使得人与故事发生共振、共情与共鸣,从而得到历史的认识与精神的满足。

用党史故事开展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创新,其本质是一种叙事策略,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以叙事为依托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的需要,向教育对象讲述包含特定价值观的故事,引导教育对象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一种方式。党史故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苦难辉煌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体现了革命先辈大公无私、勇于牺牲的优秀品质,具有鲜明的价值倾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一种方式,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解党的历史的契机,使他们在过去与现在、自我和他人、个体与国家之间建构某种意义联系,通过故事的方式将他们拉入党的历史发展框架中,因而他们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或局外人,而是故事的聆听者、叙述者和传颂者,有助于广大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屈辱、抗争与自强,认识自身肩负的职责和使命,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党史故事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同。

三、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主要叙事策略

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其叙事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小中见大的微观描述和寓理于事的隐性说理,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共鸣和榜样示范的价值引领,进而转化为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行动。

(一)小中见大的微观叙事

传统的思政课多采用“以人类社会模式更迭和世

界现代化进程作为观照,以国家、民族为考量”的“宏大叙事”方式,在对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历史题材、国家发展方向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解读、思考与阐释中开展教学,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6]。可以说,进行宏大叙事是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从现实角度看,思政课具有进行宏大叙事的客观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传统,那一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屈辱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都给思政课进行宏大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坚实的基础。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也需要宏大叙事作为教学的基调。

但是这种宏大叙事往往缺乏对教育对象个体生活的关照,容易成为应然的理想状态而疏离实然的现实生活,容易用整体主义取代学生的个体需求,造成高高在上的“意义悬置”,学生就会因为缺乏场景记忆和真实体验而将之视为“熟悉但却缺乏可感性”的大道理[7]。党史故事是一种微观叙事,具有角度小、内容实、话语新、效果好的特点。党史故事截取党的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关键点”“横断面”,能够有效还原党史细节,展现历史发展的蛛丝马迹,丰富历史叙事的筋脉血肉,具有以小见大、見微知著的特殊效果,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党的历史的感受度、理解度、认同度。党史故事是一种生活叙事,通过情节、人物、矛盾冲突将学生吸引到故事的情境中去,有效还原生活的真实原貌,增强学生对当时历史生活细节的感受度。党史故事是一种个体叙事,通过党史过程中一个个鲜活个体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展示他们的生活样态和个性情感,引发学生与他们在历史深处产生强烈的共情和共鸣。通过党史故事的形象描述,学生可以进一步把握党的发展历史中的许多细节,了解党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尽可能真实具体地再现历史现场,思考历史问题,深化对党史发展规律的理解。总之,党史故事作为“个体叙事”“微小叙事”,能够以小见大,有效补充思政课“宏大叙事”的不足,以真实的人物、细腻的情感、丰富的生活来还原党史细节,洞察历史趋势,增进历史认同。

(二)寓理于事的隐性叙事

党史故事与一般的故事不同,党史故事往往经过精挑细选,既包含了基本的历史事实,也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是一种寓理于事的隐性叙事策略,通过故事所暗含的道理、所转达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自己去体悟,从而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寓教于乐、学思结合的效果,有助于推动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

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具有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党史细节的作用,但更重要的在于揭示故事背后的道理。通过故事来讲道理是党史故事的重要特点。党史故事不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层面,它还会引导广大学生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梳理把握和想象创造,进行迁移、比较、反思、升华,解读深层次的寓意,去理解深刻的道理。因此,其叙事结构往往是“叙事—结果”模式,前半部分叙述故事情节,后半部分则是故事结果,蕴含着叙述者的评价,这种评价包含着鲜明的价值立场和强烈的情感倾向,它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在形象生动的故事中,通过故事进行类比,让学生在接受故事的过程中接受道理。有时候可能不需要教师点明其中的道理,学生也能自然地得出来;有时候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升华,但这种引导和升华也是基于故事本身的。因此这种说理不像显性的灌输那么直截了当,而是更加委婉含蓄,也较少引起抵触情绪,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命运的梳理,对背后的内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揭示蕴含在其中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规律性,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的伟大力量,揭示党史故事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道理,中国共产党真实立体全面、可爱可亲可敬的光辉形象就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有效建构起来。这种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在党史故事中隐性叙事策略,通过从党史故事中生发和升华的方式,实现直接说故事和间接说道理的有机统一,在事与理、情与理的有机结合中展现了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有力地增进了广大学生对党的了解与认同,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身临其境的情境叙事

党史故事包含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等的统一,通过事件、人物、场景之间的设计安排,展现人物种种生活矛盾和斗争的演变过程,营造特定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种代入感就为学生、教师和故事人物三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本质是进行情境叙事,在百年党史的宏阔背景中选取特定的故事内容,叙述者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述,展现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揭示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和历史情境的起承转合,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产生的原因,是青少年学生受到故事讲述者自身强烈的情绪感染以及故事情节等营造的特定情境,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产生强烈的情绪植入和扩展,引发青少年学生产生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这是党史故事情境叙事的基本作用机制。一方面,作为故事讲述者的教师通过语言来营造情境传递情感,包括字词的选择、句式的运用、语调的变换等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来表现自身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甚至虚拟技术等各种手段来讲述党史故事,营造特定的情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与再现,通过矛盾对立引发强烈的冲突,运用巧合、误会、回转等特定的叙事技巧引发悬念,增强故事推进过程中的心理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将学生引入故事情境,让他们关心故事的内容发展及其导致的人物命运的起伏,让学生随着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而心潮澎湃,感慨不已。通过情节安排、情绪渲染和情境创设产生的强烈代入感,可以快速将学生带入到故事所营造的场景中去,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沉浸式效果,让他们能够通过故事的中介重新回到烽火连天的特殊岁月,感受中国共产党在求亡图存、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的牺牲和奉献,让这些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青少年学生内心中产生强烈的情绪共振和情感共鸣,激发广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强烈认同和深厚情感,厚植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美好情感。

(四)示范引领的价值叙事

人物是故事的核心。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先锋模范是党史故事的核心。党史故事通过描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塑造了彪炳史册的光辉榜样,激励广大青少年主动向这些英雄人物学习。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党史故事,学生看到的不再是概念化或符号化的党史人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立體、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既有着革命人物不同寻常的英勇气概,也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内心世界和朴素情感。他们更容易被广大青少年所理解和接受,因而也就更容易被他们所学习和效仿。党史故事的选择、讲述包含了讲述人鲜明的价值导向,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本质上是通过英雄模范对广大学生进行示范引领的价值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讲述党史故事的行家里手,为我们讲好党史故事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榜样。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过的党史故事中先后提到用生命捍卫信仰的方志敏,背着金条乞讨的刘启耀,“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陈树湘,人民好公仆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新时代的楷模龚全珍、张桂梅等许多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和先锋模范,他们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所遭遇的困难挑战、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是世所罕见的,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他们没有畏缩动摇,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冲锋在前,他们身上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高尚的人格力量、深厚的人民情怀,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是生命深刻诠释着这些信仰。讲述他们的故事,就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对他们产生深刻的精神激励和价值引领作用,有助于丰富广大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的努力奋斗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共产主义崇高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信心。

(五)赓续传承的实践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多次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决定

共产党人和党组织政治本质和基本政治特性的因素”和“创造的红色文化在党员思想和党的血脉中渗透、积淀而形成的政治因子”[8]。红色基因是一种文化基因,不像生物基因那样可以自然而然通过遗传获得,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教化浸染的方式来传承。每一个感人的党史故事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牺牲、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所具有的深厚红色基因,包含着对现实的深切关照和独特启示,蕴藏着共产党人的独特精神密码和生命理想,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依托和载体。

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是一种实践叙事策略,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过程,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红色血脉的赓续过程,赓续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不懈奋斗的使命担当,传承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忠诚为民、敢于牺牲的精神品质。党史故事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叙事,包含着强烈的实践取向,具有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功能。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就是要通过引导广大学生在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党史故事,认同价值观念,感受精神品质,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而自觉将党史故事中蕴含的红色基因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踏实的工作作风、奋斗的精神追求,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实践本领,促使广大青少年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  [美]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

[4]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M].赵世玲,赵士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2.

[5]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5.

[6]  桑华月.高校思政理论课“微观叙事”话语转换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7]  许瑞芳,纪晨毓.“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生活省思[J].思想教育研究,2022(4).

[8]  彭正德,江桑榆.论红色基因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J].湖

南社会科学,2021(1).

猜你喜欢
叙事思政课立德树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