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婷婷
摘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领域的发展需求、教育伦理的内在规范和教育实践的现实需要。制度的执行力是保证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制度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得以落地。针对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薄弱环节,从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师德评价机制“系统化”、榜样宣传教育“典型化”、行政管理服务“精细化”四方面出发,探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92-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1]师德师风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良好思想道德观念和言行风范的总称。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2],这是由教师的特殊身份决定的,“师者,其人有贤德者也”[3]。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保障,既是教师培养的方向,也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不足、考核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入推进。
高校要形成优良的师德师风,除了教师个人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制度机制。制度的执行力是保证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制度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得以落地。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不强,将会导致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程度下降,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受到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出现教育教学秩序混乱,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执行力,不仅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更是解决师德师风建设领域痛点、难点问题的关键。
一、价值维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领域的发展需求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而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教育领域的发展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举措,能够促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教育事业的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用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民族复兴的“筑梦人”、学生成长路上的“系扣人”“引路人”等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师风建设标准和要求[4],具有深远的时代底蕴,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伦理的内在规范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伦理的重要内在规范。教育伦理是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旨在规范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和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教育伦理的核心是为人师表,建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改革、保障学生权益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出具有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教师,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实现。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其师德师风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品德和形象,也对教育活动的育人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需要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知识等方面的培养,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如责任心、敬业精神、忠诚和担当、公正的态度和行为等,而教育者的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表现,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活动中的目标和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长远进步。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实践的现实需要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保障教育实践有效实施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新时代,教育的任务已经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專业知识,还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如果教师的师德师风不良,将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敬意,甚至导致学生对教育产生怀疑和厌恶。相反,如果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将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提高育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育人的整体质量和成效。
二、现实维度: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要求
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的重要环节,更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全国各省市高校纷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师德师风系列活动和专项考核评估,先后涌现出黄大年、陈立群等一批教师楷模。当前,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历史方位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师的育人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师的育人意识是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育人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教学方针政策,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切实履行育人职责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把焦点放在完善建设制度体系上,相对忽视了对教师育人意识的激发。只有将外部的制度规范、师德专题学习转化成育人的主观意识,才能进一步保障师德师风的建设效果。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国际化的发展,为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大部分教师拥有海外留学经历,或有公派赴海外进行短期访学的经历。在此背景下,受西方敌对势力反动宣传的影响,个别教师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支持。另外,一些青年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从“学生”身份转变成“教师”身份,从一心科研到教学科研两手抓,发生了质的改变。教书育人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不仅要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关注和关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部分新进教师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教师这个角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缺乏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考核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健全的制度机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保证,考核评价体系则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高等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一整套配套的机制支持,包括制度建设、考核评价、激励约束等方面。一方面,师德師风考核评价体系需要更加科学和客观。目前,一些学校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主要依据教师的行为表现、业绩评估和学生评价等因素,存在着主观性强,难以客观评价的问题。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业绩、轻师德,重显性结果、轻隐性成效”问题,部分评价指标过于简单化。在师德师风培训方面,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需要更加注重教师个体差异的因素。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职业特点、教育理念、工作背景等,这些因素会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特点,针对性地制定考核评价指标和方法。例如,对于新进教师群体,重点关注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资深教师可以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鼓励其在学生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创新。
(三)制度的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制度的监督机制是确保师德师风建设能够持续推进和实施的重要保障。监督机制是指在一定制度、规则和程序的基础上,对行为者及其行为过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调查、评估、反馈等一系列监督活动的总称。监督机制的作用是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从而提高组织绩效和个人职业道德。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一方面,监督机制可以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维护教育教学秩序。另一方面,监督机制为教师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引和规范,促进其自我发展和职业成长。在当前的实践过程中,监督机制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因教师个体化行为的复杂性、监督者的专业素养不足、监督对象不够全面、监督措施不够严格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需要在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设计和完善方面,更加重视监督机制的建设,即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确保监督机制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四)制度的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强化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首先,师德师风制度的制定不够科学合理。一些高校在制定制度时存在盲目性和理论性,缺乏对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充分考虑。导致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很难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执行。其次,制度的宣传不够到位。部分高校在制度的宣传方面存在不足,制度内容没有被充分传达给教师,导致教师对制度的内容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对制度的执行相对不够自觉。最后,制度执行的监督不够严格。一些高校对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导致教师对制度的执行不够严谨,从而影响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质量。譬如,个别教师在网络或公开场合发表不当言论,相关部门没有主动惩治、严肃处理;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环节方面,无违反师德师风问题就默认等同于师德师风良好。学校的惩戒措施缺乏威慑力,无法有效遏制违反教师道德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困难。
三、实践维度: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提升的策略
(一)强化教师主体的自觉与自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
教师主体的自觉与自律意味着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师德师风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自觉地践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针对高校学生规模不断增长、专业建设要求日趋提高等情况,激发教职工自觉遵守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位教师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各方力量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在育人中紧紧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在教学科研中融入德育内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合力打造课程思政系列课程,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教师思政一体化建设”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充实师德师风内涵。第二,精雕细琢,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设计多种专题模块,开展针对性、互动性教学,发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主导性作用,做教学的有心人。第三,实践提升,善用社会大课堂,结合地区实际、学科专业特色强化实践育人,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第四,严守政治高压线不触碰,恪守法律红线不逾越,坚决贯彻“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思维。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教育者本身要“立德”,每位教师都要重视提升自我素养。只有自己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量,才能保证给予学生“一滴水”知识的质量。教师只有从心底里热爱学生,严爱相济,才能用爱搭建起与学生联结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提供有力保障。
(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师德评价机制“系统化”
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师德建设不只是强调教师个人的“自律”,更重要的是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既要有严格的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一方面,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积极组建党委领导下的教师工作部、院级师德师风工作委员会,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最新的相关部署,针对教师不同岗位能力需求和学术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必修课、选修课模块的培训,把师德师风建设同广大教职工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紧密联系。另一方面,监督管理部门应该与教职工、学生建立沟通渠道,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制度,提高制度执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违纪违规的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严格惩处,进一步强化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责任担当。
坚持正向引导与失范惩戒相结合,全面实施分类分级评价,贯通教师绩效考核与职称评聘标准,实现教师评价“破五唯”。制定具有高校特色的师德评价机制,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打造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平台。一是实施教师分类、多层培训培养机制,如领导干部培训班、新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专題培训等,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业绩考核、晋职晋级、推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二是完善师德师风监督考评体制,坚持“权责对等、分级管理、层层落实、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导向作用,以党支部书记为核心,制定考核标准,改进考核方式,如开展“思政师德大讲堂”“关心爱护学生、潜心教书育人”系列活动,以真人真事将师德师风浸润在有声的引导与无声的示范中,构建“预防为先、防建并举”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形成制度执行的正向循环。三是严明师德师风奖惩机制,制定《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教师管理全过程,体现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在教师晋升、人才计划申报等方面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序推进”,建立以校党委、院党委及基层党支部为核心的师德师风专项督导检查小组。
(三)聚焦高校党员教师队伍建设,榜样宣传教育“典型化”
高校党员教师队伍是高校人才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发挥着示范带头、表率引领的“领头羊”作用。聚焦党员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可以促进党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党员教师在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推进高校事业的快速发展。依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主题党日、支部学习会等形式,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教育、自查自纠工作,认真梳理查找师德师风问题苗头隐患、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召开专题会议推进相关工作。一要建强教师党支部,使其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将师德师风规范纳入教职工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书记培训内容。二要发挥党员教师的先进性,突出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教师带头遵守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坚守师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三要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引导教师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心中有国家和民族,肩头担使命和责任,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宣传教育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宣传优秀典型的先进事迹,可以让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宣传教育还可以加强教师对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教师的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典型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显得至关重要。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具有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大力宣传师德高尚、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用真人真事诠释师德内涵,引导教师从“被感动”到“见行动”,从“学进去”到“做出来”,有利于增强高校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故事的生动形象性和情感共鸣的作用,引发师生的共鸣和自我反思,从而加大师德师风建设的推动力度。
(四)引导教师发挥道德模范作用,行政管理服务“精细化”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系扣人,行为举止和道德品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在德育教育方面,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是至关重要。一是建立师德师风激励评价体系和荣誉体系,加大宣传力度,以模范典型推进师德师风新风尚的形成,结合教师节举办“赓续百年初心 担当育人使命”等主题表彰大会,邀请校外或遴选校内的教学名师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师德巡讲宣传活动。二是营造师德建设文化氛围,推动师德主题巡讲活动向常态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努力做到全覆盖、齐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在教师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挖掘党支部与学科教师联系交流的渠道,找准行业需求与学科专业工作的实际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形成更大的工作合力,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设立教师传帮带制度,重视新引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指导他们尽快确立职业规划,协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三育人”等荣誉载体立标杆、树典型、学先进,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真正发挥出“两个作用”的强大力量。
师德师风建设既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也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施精细化管理,“精”指的是精干、精确、精益求精,“细”指的是细节、仔细。首先,精细化管理可以实现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全过程监控。行政职能部门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与师生诉求,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将师德师风建设的全过程纳入管理范畴,做到“业务能力精湛、目标定位准确、工作态度严谨、实施重视细节”。始终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逐步推进“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其次,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规范化和内涵化。管理部门可制定更为精细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广泛开展师生“大走访”,深化师生难题“大排查”,推动服务师生“大提升”,为他们营造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良好环境,解决师生关注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好“民生实事”“关键小事”,让师生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不断丰富行政职能部门工作的内涵。最后,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高校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行政职能部门要及时转换思维方式,面对各种繁杂的工作,要从“聚焦问题”到“聚焦优势”,将思维关注点聚焦在管理服务的精细化上,加快推进治理体系的建设,提高治理能力水平,尽力为广大教师节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上来,不搞浮夸虚报,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
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民族负责。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教师要做新时代“经师”“人师”的统一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深刻阐述了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意义,赋予了高校教师更重的历史责任。育人要先正己,正己方能育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代的广大教师,要聚焦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把道德建设摆在教育工作的优先位置,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强有力的执行力为推动高校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89.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3] 俞樾.俞樾全集(第一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347.
[4] 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2).
[5] 习近平.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