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朝霞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触摸思维本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提升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此任务群包含了两个部分: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表达,课程目标均指向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创设情境,唤醒思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唤醒学生的思辨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合适情境以唤醒学生的思辨思维。
例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闻主题。在教学时,笔者先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留意上下学路上看到或听到的事件,然后在班中讲述,随后让学生对比讲述其与新闻文本的区别。最后,学生根据讲述的事件创作一则消息,当堂展示,交流评析。而对比、辨别、分析、总结这一学习过程就是唤醒学生思辨思维的过程。
二、运用比较,探寻思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文本内或文本之间某些潜在信息,养成理性思辨的习惯,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笔者另外选取了老舍、胡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然后提问:这四位母亲身上有哪些相同的品质?又有哪些不同?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交流讨论,总结分享。教师适时点拨,构建新知。这样,既推动了学生主动思考辨析,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与视野。
三、问题引领,生发思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质疑则是思维的深入发展。
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为出发点,探究“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剖析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凸显主旨,并引导学生大胆探究:为什么文中的“我”的姓名是“若瑟夫”?“若瑟夫”常用来做“天使”的名字,意指“我”用天使般纯洁善良的眼光去看冷酷无情的“父母”,去看可怜的“叔叔”,去审视那个唯利是图的现实社会,这样就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四、多元互动,激发思辨
在思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推动课堂中多主体的互动,让授课者、学习者与文本进行多元互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这样开展教学——
任务一: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记录了作者的医学老师藤野先生,如果写一篇回忆小学老师的文章,你会怎么写?
任务二:找出文中写作者和老师之间发生的事情,并概括出来。
任务三:文章对藤野先生的评价中,你认为哪句话是最凝练也是最重要的?
这样,多元主体进行互动,生发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思辨,進行更深层次的阅读,获得更丰富的思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