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重要思想,为高中阶段学校特别是普通高中学校的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已经成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更是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内涵
过度追求分数、恶性生源竞争、人才选拔泛化和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普通高中教育长期存在的顽瘴痼疾。这些问题持續存在的结果,就是普通高中办学同质化、高中应试教育极端化、由生源差异而放大的区域普通高中学校层次化。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提出,旨在让每一所学校都找到存在价值,为普通高中高质量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条可行性路径。
首先,要正确理解多样化,既包括学校多样,又包含教育多样。学校与学校之间要体现类型多样,一所学校内要体现教育多样。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政策导向在于形成类型多样的学校格局,体现为类型多样化,如科技类高中、人文类高中、艺术类高中、职业类高中等;实践路径上体现为课程体系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多元成长,也就是教育多样。由此,衍生出对不同类型学校评价的多样化,共同形成类型多样、课程多元、评价多维的多样化育人体系,旨在改变唯应试、唯分数的办学倾向。
其次,要正确理解有特色,既包括特色发展,又包含特色项目。特色发展是指普通高中地域文化、办学历史、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校园文化、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体现的学校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学科特色主要蕴含于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环境氛围中,包括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特色的优势学科、特色的优势课外教育形式等。特色项目是指学校在某一方面开展特色创新实践,如开设特色实验班,发展学生篮球特长、武术特长、美术音乐特长等。学校特色发展必然包含特色项目培育,但是特色项目不能等同于学校有特色发展。
二、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会评价整体不高
社会对高中学校办学质量的唯分数评价、高考上线率排名等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如何进入重点高中、上重点班、考上重点院校优势专业,是社会和家长对于孩子中招报考的第一选项。一所高中学校,高考成绩亮眼,其他问题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高考成绩不突出,特色发展的成果也难被认可。
2.特色课程流于形式
从国内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类型和方向看,以科技、人文、艺术、体育和外语等作为办学特色实施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学校居多,也有“普职融通”试点的综合高中。先进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也确实涌现出不少成效显著的特色高中。具体到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教育质量一般的省市,特别是在县域内,所谓特色发展大多有名无实。学校依然以生源质量、升学成绩划分层次,工作重心依然是刷题应试考高分,多样化特色发展难有突破。
3.师资素质相对滞后
从教学实践来看,长期高强度的应试环境,月考、周练、日清等程序化的教学实践,让普通高中教师教育视野狭窄、知识更新缓慢、教学方法单一,易出现明显高于初中小学的职业倦怠。这样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主导下的日常教学,必然缺乏创新和活力。因此,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教师理念的转变和教师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国家改革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聚焦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方略,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高中教师队伍。
4.环境资源不够友好
在人口较多、高考竞争压力较大的环境下,无论地方政府还是高中学校,都会以有限满足学生上普通高中的基本需求为主。在这种环境资源不够友好的情况下,学校层面的发展依然会保持原有的以升学争资源的行为惯性,靠应试争取社会认可和政府支持。
三、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实践重点
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不能仅仅看成是学校自身的发展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三方面的协同。
1.政府层面重在狠抓规范办学,维护教育公平
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类型、定位,国家要有更加明确的导向和标准,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学校差异化、特色化的办学定位,指导每一所学校找到存在价值和发展道路。新时代的综合高中,必须重建课程体系,按照产教融合的思路强化职业特色,要有配套的高考升学政策,让综合高中学籍的孩子具有单独升入应用型本科或职业类本科高校就读的机会,解决升学通道问题。只有建立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相对接,与多样化课程相配合的招生考试评价制度体系,特色高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省级、市县教育部门要研究制定辖区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整体规划,在学校特色环境建设、资源配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文化建设等方面给每一所学校同等待遇支持,建立完善相关资源保障制度。在财力允许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加大薄弱学校投入力度,实现不同高中学校之间同工同酬。
2.学校层面重在建设多样课程,推动特色建设
多样化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课程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普通高中必修模块占用学分多、花费时间长,但缺乏对基础课程相对独立的系统设计和对学习成效的全面衡量。强化基础课程,应当站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核心素养的高度,在突出综合性、基础性、通识性基础上进行系统构建,并且在组织实施上考虑必修与选修的组合搭配,在对接新高考命题方向的导向下发展拓展性课程,丰富专业性课程。
根据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要更多体现专业分化的导向、引领学生个性化成长。应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和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专业兴趣需要和多样化发展需要;二是要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机会。当前,在适应高考选拔的背景下,学生理论上可以按照14个课程门类进行“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但是由于高考选考科目制度设计影响,主要学习精力大部分用在所选的3门课程上,其他课程依然处于非主流地位。再者,因为学校教育资源和治理能力的差异,高考选考科目的3门课程一般来讲很难做到完全让学生自主选择。大多数省份的市、县普通高中,多是采用菜单式引导性选择,基本导向依然是“大文大理”,难以满足不同能力和职业发展趋向的学生的多样化成长要求。
教师是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第一资源,具有科学教育理念和优良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构建与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师资队伍,急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觉追求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一是要用好“校长职级制”“县管校聘”“教师轮岗”等政策,统筹协调校长教师有序流动,优化师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二是建设多样化学习与活动共同体,创新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学校共同体组织,凝聚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教育智慧和教学共识。三是强化教师专业自主权,尊重教师和校长的专业自主性。只有让教师专业地教育教学,让学校领导专业地开展学校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学校领导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保障教师专业权利,才能使教师团队真正成为推动高中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内生力量。
3.社会层面重在转变成才观念,尊重多元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我们要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个性追求和需要,并以多样化特色化的供给保障学生更加充分、广泛的选择。学习选择、独立思考,在选择中尝试,在反思中成长,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要学习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做出选择是普通高中学段必须完成的阶段性任务。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帮助学生发现个性潜质和自然禀赋,为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形成科学的人生发展规划框架。
与此同时,媒体和学校都有责任引导社会各界和家长深刻理解教育的目的和价值,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人的差异,这样才能支持高中学校更大力度地推进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在人人都可以对教育“评头论足”的时候,家长和社会对教师和学校专业性工作的尊重显得尤为重要。要切实发挥好家长学校的协同育人功能,共同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广泛开展进校园活动,让家长和社会了解高中教育,关注支持育人方式改革,理解和参与普通高中多样化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