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修凤仙
【个案概况】
小丽(化名),女,15岁,高一学生,性格活泼。7岁时弟弟出生,感觉家人都在关注弟弟,自己受了冷落,心态开始失衡。初中时期因心理问题受到老师关注。进入高中后,适应不良,出现自伤行为;在一次与家人发生争执后实施了自杀行动。
根据抑郁测评量表PHQ-9,小丽有早上起不来、想学学不进、沉迷手机、对生活失去兴趣等症状,评估其有抑郁倾向。小丽外在表现轻松自然,甚至谈论生死时也会用笑容掩饰内心情感,属于微笑型抑郁。家长带小丽去医院神经内科,评估结果为重度抑郁、重度焦虑,进行了口服抗抑郁药物治疗。
【辅导过程】
第一次辅导:心理共情,缓解情绪
2022年11月上网课期间,小丽第一次给心理老师发短信,诉说自己在家无法专注上课、频繁使用手机等情况,表达了学习焦虑情绪。老师使用共情技术,引导小丽适度宣泄情绪,分析学习焦虑的原因;使用聚焦技术让小丽认识到,使用手机多数是和朋友聊天,说明她在情感上需要他人的更多关注,建议和家人多交流。
心理老师认为小丽只是轻度焦虑,没有选择和家长进行直接沟通。
第二次辅导:情感支持,认知调整
一天,小丽与妈妈发生争执后欲轻生,犹豫良久又返回家中,向心理老师发信息求助。经了解得知,小丽近日因多次起床迟引发家长责骂,情绪痛苦时便走上了楼顶。在心理辅导中,老师主要对她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了认知调整。
老师:刚才你谈到妈妈的责备、朋友的忽视影响到你的心情,但是都还不至于让你不想活,那么你觉得是什么让你想要放弃生命的呢?
小丽:可能就是高中练废了,想再重新开一局。
老师:听你这么说,好像你的高中生活特别糟糕?
小丽:我是这好几年都很糟糕,每一次大事都很背运,好朋友和老师也都不在身边,我很依赖他们。
老师:你说的好朋友和老师是你初中的同学和老师吗?
小丽:是的。
老师:也就是说,初中时你和好朋友、老师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是吗?
小丽:对(发来“哭”的表情)。
老师:所以刚才你说的这好几年都很糟糕,这个说法是不是太绝对了?
小丽:好像是的。但是我中考确实很糟糕,每次大事都很倒霉,练体育练到腿受伤,后来因为疫情却不考体育了。
老师:听你说的样子中考成绩不太理想?你是如何被我们学校录取的呢?
小丽:以分配生资格录取的。
老师:如果当时体育考试不取消,你觉得会考得怎么样?
小丽:估计能考得不错,但也不一定能满分。
老师:所以不考体育也没多大影响,对吧?中考成绩虽然不理想,但是依然被自己向往的学校录取了;这么看,你觉得自己的运气怎么样?
小丽:好像也还可以。
通过认知调整,小丽的情绪有所改善。但小麗说,自己经常情绪低落,这种难受的状态不能跟父母表达,一旦说自己“想死”,就会被家人严厉批评,家长拒绝她“想看心理医生”的需要,让她“别乱想”。老师意识到需要尽快和家长沟通。
家校沟通:辅导结束后,心理老师将小丽刚刚经历的危机和困难状况告知家长,希望家长在小丽表达痛苦时能够理解支持她,并带她到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家长表示疫情防控期间不太方便去医院,但愿意试试。
后来,心理老师对家长进行线上回访。家长反馈,年前安排小丽上辅导班,出现了明显的情绪波动,会大哭、不写作业。寒假中带小丽和她的好朋友一起出门旅游,玩得很开心。年后愿意写一点作业了,假期后期给孩子安排了一对一补课,感觉效果不好。小丽在家期间拒绝接受心理咨询,家长希望开学后心理老师能多鼓励她。
心理老师提出,在小丽心理状态未完全调整好之前就给她加重学习负担,不利于小丽的心态调整。提醒家长不要操之过急,在小丽能接受的范围内逐渐恢复她的社会交往和学习任务,不要加重其学业负担。
第三次辅导:沙盘游戏,引导倾诉
新学期开学后,心理老师和小丽进行了第一次面询。小丽诉说,家里宠物猫的丢失使她感觉非常难过、无心学习。为了疏解小丽的情绪,进一步了解她的心理状态,老师陪她做了沙盘游戏。沙盘摆放过程中她动作敏捷灵动,从沙盘看得出来,她渴望意志与行为的自由。看到小丽手腕上的伤痕,了解到小丽在上课时会出现焦躁情绪因而自伤,老师引导她通过转移注意力、运动等方式来合理宣泄情绪、调整状态。
家校沟通:辅导结束后,心理老师和家长沟通,告知孩子自伤的情况,建议将孩子暂时带回进行心理治疗和情绪调整。家长反映,服药后小丽状况好多了,但宠物猫的突然丢失,让她的情绪状态又跌至谷底。妈妈愿意把小丽带回家,并去寻找宠物。
(由于小丽日常交往、表达等与常人无异,家人对小丽的情绪调整的长期性缺乏预估,对她抑郁状态的长期性不接纳,又送她来学校。小丽再次出现情绪烦躁症状,无法待在教室,又不敢请假回家,手臂上添了新的伤口。)
鉴于小丽重度抑郁、重度焦虑的状态和出现自伤行为的严重性,心理老师建议家长尊重小丽意愿回家休息。但在与家长沟通时,家长拒绝让小丽回家休息,认为她“没事找事”,要求小丽无论学多学少都必须待在学校、不得回家。此次与家长沟通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第四次辅导:家校结盟,干预危机
(班主任反映,小丽在高考假期中实施了自杀行为,家长从楼顶将小丽带回,次日带小丽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诊断结果为极重度抑郁伴有狂躁。为了调整小丽的情绪状态,家长为小丽延长了假期,带小丽外出游玩散心。)
小丽返校后,在心理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她讲述了自己实施自杀的经过,她轻描淡写地笑着讲述,就像在讲述精心准备的惊喜派对不小心被发现了一样。问她实施自杀的原因,她一语带过:长期失眠,家人只关注学习成绩和看病拿药,不关心自己的心情;现在虽然家人做了很多改变,但是“我已经很痛苦了,还要假装没事一样去安慰他们”,觉得自己很累,没有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问她会不会有下一次,她还是笑着说“天机不可泄露”。
心理老师告诉小丽,“假装没事”看出来她的懂事和体贴,但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关爱他人,家人才会真正地放心。希望她能正视自己的困境,积极地去进行治疗。
家校沟通:心理老师提醒家长,小丽现在的状态非常危险,家长带孩子治疗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内心想法,理解关心她,让她感受到割舍不下的亲情,有活下去的动力。强调家长要无间隙陪护,遵医嘱坚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第五次辅导:引导启发,唤醒内心
经过上次家校沟通,家长积极做出转变,小丽这一周的情绪比较平稳。在这次访谈中,心理老师和小丽正面讨论了生命的意义和责任。老师表达了对她生命的珍视,让她明白,家人对她的学习有要求,最终目的是希望她的未来能有美好的生活。小丽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和老师对她的重视,对生活有了积极的看法。
经过双方充分的交流,小丽签订了安全计划书,承诺爱惜生命的约定。这是以外在形式稳定她的内在情绪。
家校沟通:随后,老师和小丽父母进行了面谈。希望家长能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孩子状态不好时,允许孩子回家休息,并能进行系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让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安全计划书,并签订了家长的安全计划书,希望家长能重视孩子的生命安全和心理治疗,在孩子调整好之前全天进行安全监护。
最后,心理老师对半年多来家长的辛苦付出进行了共情,希望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互相支持,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状态。提醒家长,小丽的表现比较接近微笑型抑郁,不要轻易相信她外在表現出的轻松自然,要接纳她情绪低落时需要休息的状态,不要急于加强文化课的学习。当小丽状态调整好时会自觉地去学习,所以要以治疗调整为主。通过沟通,父母达成共识,将小丽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带小丽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
【后续】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整,小丽状态有了很大改观,开学后正常返校学习,并主动向心理老师反馈了自己目前的良好状态。家长表示,孩子虽然还没有完全痊愈,但是感到确实好了很多——比上个学期更能在教室坐得住了,偶尔还会有自伤行为,但是比以前轻多了;虽然还是会“社恐”,不太愿意去学校餐厅吃饭,但偶尔去几次,吃得也很开心。
【辅导手记】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快速发展,情绪波动大,在遇到挫折时容易采取过激行为。本案例的一大难点在于当事人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开朗乐观,其抑郁状态藏在微笑之下,症状具有隐蔽性,心理危机很难被发觉。因而家长忽视了她的内心真实想法,低估了她的抑郁程度,导致前期老师多次和家长沟通,都难以达成共识,未能及时进行心理治疗。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心理工作中要更加细致和慎重。
本案例中,家校同盟对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小丽出现严重心理危机时,家校迅速结盟,家长配合老师,积极做出改变,视线从对孩子成绩的关注,转移到对孩子心理状态的调整上,全力进行心理治疗。
虽然小丽的状态有了很大进步,但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家庭、学校共同配合,使小丽慢慢调整状态,焕发出生命活力。尤其要提醒家长:关注并呵护孩子的内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