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挖掘与融入设计

2024-02-18 14:12蒋虹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蒋虹

【摘 要】信息科技课程已实现了从0到1的转变,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培养信息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能赋予课程新的生命和活力,进一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目标,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分析了信息科技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现状,并以苏教版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介绍了笔者实施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融入设计的思路,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融入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064-03

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信息科技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可见,新时代的信息科技课程必须承担起“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重要使命,信息科技教师应更新观念,提升课程思政设计力和实施力,在课程思政上不仅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更要与其他学科同心同行、协同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初中信息科技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

一是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虽然教师们已历经一年多的新课标培训,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还摆脱不了技术操作训练的桎梏,忽略了信息科技本身就是一门学科的事实。对学科价值定位的认识偏差以及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内涵理解不到位,造成了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意识淡薄和能力欠缺。信息科技教师与专业思政教师相比,挖掘课程思政素材的能力和思政育人的经验相对欠缺,容易造成课堂实施过程中偏离和窄化的现象。

二是学科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入不充分。信息科技课程是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以往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侧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多时候只落在教案上,或停留在教师的口头,或在教学中生硬地加入一些思政元素,很少能真正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融入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形式化或生硬的思政元素融入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降低对课程的兴趣,造成学科育人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两张皮”现象。

三是学科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困难。学科教学需要以教材为依据,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江苏省2023年秋季学期刚启用的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级教材,思政素材和案例相对缺乏,有些融入思政教育的案例,也远离学生生活,缺少地方特色,如网约车、大运河文化等,较难与学生产生共鸣。这种将“教科书”界定为“教材”的狭义教材观,导致了教师缺少对身边资源的发现与挖掘意识,也导致了思政资源挖掘的困难。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学会挖掘与地方特色、学生生活、学生经验密切联系的思政教育资源,让“大教材”成为新课标和现实教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意识。

七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融入设计

在信息科技教學中开展思政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搬到信息科技课堂上,而是要多方位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并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德育为先的原则,关注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逐步渗透思政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1.探究项目重构与思政元素融入的设计思路

苏教版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走进互联网——探索数字中国共话互联网,第二单元互联网中信息获取——探寻中国大运河的璀璨,第三单元互联网中数据共享——传播中国大运河文化,第四单元互联网中数据传输——组建校园“网络工程师”联盟。教材中的每个单元为一个学习项目,由项目分析、项目探索和项目开展三部分组成。经过研读教材、重构教材、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笔者将教材四个单元的项目重新设计成两个大项目,分别为“网络生活背后的奥秘”和“‘忠义之邦的前世今生”,每个项目又设计了若干子项目,在各子项目中设计思政教育融入点,并根据项目教学内容设计思政育人目标,如表1与表2所示。

2.信息科技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策略

(1)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1]

在信息科技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的探索任务“互联网演变”与“互联网影响力”中,多次提到“互联网+”引发的思维创新和技术创新,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真研读教材,从教材中梳理出相关思政元素,如我国互联网发展史、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通信技术的发展史与技术创新史等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结合搜索的网络素材,形成学生探究的情境、任务与资源。如在探究项目“网络生活背后的奥秘”的子项目一“‘数字难民背后的思考”中,笔者设计了让学生通过搜索分析“中国互联网大事记”谈发现与感想的任务。学生通过材料分析惊讶地发现:与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的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史也只有短短30年,而且很多赖以生存的互联网应用也只能算“新生事物”,但是“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渗透到各行各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此环节的思政元素融入设计为,通过探索与分析材料,让学生了解创新精神、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担当。同时让学生能深刻领悟到“互联网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而创新的起点源于“问题”,驱动力源于思维创新和技术创新。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创新需要敏锐发现问题的眼光、丰富的知识、坚持不懈的热情和敢于尝试的勇气,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2)挖掘地方特色思政元素,激发民族自信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2]。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江阴的一分子,很少有学生了解江阴南城门上四个石刻字“忠义之邦”的由来及背后蕴含的江阴精神,所以笔者将教材上的“大运河”探究项目改为“‘忠义之邦的前世今生”,从“忠义之邦”四个石刻字入手设计探究项目,把民族精神融入项目中。学生在搜索与遴选、存储与管理、作品制作与分享中,了解流传千古的历史典故“江阴抗清81天”和江阴精神。

此环节的思政元素融入设计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江阴81天,是中华民族最硬的骨头”。三百多年来,江阴人民继承反侵略、反压迫的光荣传统,在各行各业上发挥拼搏精神,赢得了“义勇之邦”的美名,也孕育了“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的江阴精神,江阴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江阴人。此思政素材融入了爱国精神、意志品格和时代精神,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家乡,更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挖掘生活中的思政元素,激发社会责任

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如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参与环保行动、传播正能量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仍以探究项目“网络生活背后的奥秘”的子项目一“‘数字难民背后的思考”为例,笔者以“数字难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和数字难民分别代表哪些人群?为什么你不用学就会的网络应用,爷爷奶奶怎么学都学不会,是不是他们太笨?”引发学生对“数字难民”背后的思考。

此环节的思政元素融入设计为,在项目探究中,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中国的互联网诞生于爷爷奶奶的中青年时代、父母的学生时代,蓬勃发展于自己这一代,自己是与国家民族发展进步同频的一代,是开启新纪元的一代,更是能为各个领域强势出圈贡献力量的一代。学生了解到“数字难民”现象的背后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对生活各方面的“入侵”,从而学会更加关心、理解、尊重数字时代的老年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學生能强烈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激励自己为填平“数字鸿沟”而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了思政元素的挖掘,我们还需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以学科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交融为出发点,考虑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如上述的两个项目中就设计实验教学、知识竞赛、作品交流分享等活动,在张弛有度中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思政的价值。

结  语

新时代的教育承担着中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大任,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新时代赋予了教育新的使命和担当,同样也赋予了信息科技课程新的价值和内涵。新时代的信息科技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国家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任。如何在保障学科教学的同时润物无声地渗透思政教育?如何才能挖掘出多样丰富的思政资源?这是所有信息科技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巨大挑战。新时代的信息科技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学科教学能力,更需要挖掘知识背后所蕴藏的价值观,提升思政育人、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科技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时代的现实性,能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提升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国家所需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是为了回应新课标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时代新要求,更是着眼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奠基。

参考文献

习近平. 创新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EB/OL].(2017-03-03)[2023-10-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1/2017/0303/c1001-29120097.html.

丁瑞常,孙尧. 新时代民族文化教育的价值负载、素养框架与实施建议[J]. 中国教育学刊,2022(11): 49-53.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