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建构

2024-02-18 00:45张华礼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普通高中人才培养

张华礼

【摘 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处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性地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小学要实现全方位育人与校园文化特色的紧密联结;要加强课程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资源支持;要加强课堂建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改革评价方式,为发现拔尖创新潜质人才开辟路径。

【关键词】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011-03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多年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国家关注并重点解决的问题,处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性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从概念组成来看,拔尖创新人才可拆解为“拔尖”“创新”“人才”三个概念。我理解“拔尖”是区别于普通的,其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应该高于大多数同龄学生;“创新”是对拔尖的进一步提高,指的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除了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服务社会、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区别于“尖子生”,尖子生更多指向的是考试中会做题、能得高分的学生。而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这些,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品德修养、完善的人格、杰出的创新能力,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统一体。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许多学校都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有的学校成立奥赛班,有的学校与科研院所或大学合作,其目的大部分都是圈定部分学生,从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根据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现状和学生特点,一直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态。在这种生态中,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的机会,他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积攒能量,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创新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文化先行,实现全方位育人与校园文化特色的紧密联结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家。”可见,学校文化建设是培养人才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文化能夠孕育出拔尖创新人才?能够让拔尖创新的品质得到不断地滋养?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根基,注重人文底蕴的打造

人文是以人性为中心,强调人的人格、尊严和价值。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精神和价值追求,注重人格和人性。另外,人文领域的思维方式对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影响。学校从2014年开始探索构建跨学科人文素养综合课程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元圣书院课程。通过多年的探索,学校切实感受到其在厚实学生人文底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学校将儒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行走于校园时也能感受到儒学的博大精深与穿越时空的不朽魅力。学生一进入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巨幅孔子像和一张展开的木制论语卷轴,这是我们每年“敬先师、诵经典”活动的场所。在校园主路、曲径处、教学区、生活区处处都有儒家文化的气息,孔子像多处可寻。“载物楼”“志学楼”“敏思楼”“笃行楼”承载殷切期盼。

2.营造开放的、自主的、探究的学术文化氛围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互动交流提供广阔的天地。既要从物质层面满足学生实践探索、创新实验、广泛阅读、自由交流、充分展示的空间和场域,也要从精神层面倡导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开放包容、主动作为、积极合作的意识和行为。学校格致楼是科技的场馆,游艺楼是艺术的天地,体育场馆是运动的场地,教学楼连廊是科普的地方,校园一隅的空地也被我们改造成了劳动的场所。喷泉、假山、水域、拱桥、栽植有各种花草树木的小园林散布在校园内,典雅与优美并存。

3.营造“书香满校园”的阅读文化

2023年6月21日,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北京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推进与组织青少年学生校园阅读活动,提出“深化供给侧改革,增加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调整阅读供给节奏,丰富阅读供给方式,扩大阅读供给空间”,这些举措应该成为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近来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阅读必须成为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终身受益的习惯。

课程并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资源支持

1.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注重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

国家课程承载着各学段学生发展与成才的主体责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以国家课程为主体,结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加强校本化实施的整合,让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

2.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系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五育并举”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要从育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等角度来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学校以“自觉+”教育理念为引领,系统构建了“五自五育”课程系统,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注重学生一体化贯通培养,系统构建小初高一体化课程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满足学生不同成长阶段发展的需求,又要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知识、能力、素养发展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因而要注重不同学段的协调、衔接与统一。从目前国内一些知名高中英才培养的模式和效果来看,一体化课程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作为普通高中,可以借助区域或集团校的优势,打破学段壁垒,争取一体化培养的政策支持,形成人才遴选、培养的长效机制和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加强生涯规划指导,保障人才平稳有序地持续发展。

4.注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系统构建小初高一体化思政课程

之所以把思政课一体化单独拿出来,主要是因为它涉及人才培养关键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让我们着力培养的人,以后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学校是北京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示范基地校,同时也拥有“首批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学名师工作室”,多年探索思政一体化教学的经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思政课对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这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保障。

5.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分学段系统构建学科高阶思维课程

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思维,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科,思维的深度、广度、角度、批判性、思辨性的培养要以具体的情境和真实的问题为载体,学科阅读写作课程、先修课程、奥赛课程、PBL课程等都应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组成部分。

6.以输出带动发展,多方位搭建学生自主课程

学生兴趣的培养、内驱力的激发、创造力的发展,甚至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能力、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探索与具身实践。因而在拔尖创新人才课程建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实践的平台,如演讲、辩论、读书分享、课本剧、话剧表演、大型活动策划、社会实践、主题研学游学、微课题研究等,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7.注重科技前沿引领,开发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培养课程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专家的引领,需要了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需要体验科研的真实过程。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引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学校自2009年以来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聘请院士来校讲座、组织学生去中国科学院实验室参观、安排学生和科学家一起做课题研究等,激发了学生兴趣,开阔了视野,也延伸了思维。

课堂齐行,为学生成长成才打造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形成全面的学科素养的主要场域。虽然说教无定法,因材施教,但是以下几个方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堂上还是要有所体现的。

1.有知识量的课堂

要重视必备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系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意义化、应用化和素养化。

2.有思维量的课堂

注重知识和教学目标的问题化设计,通过问题、主题、话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思考的体验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

3.学生自主深度参与的课堂

学习的真正发生离不开学生的深度参与,让学生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加强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进阶,促进有利于知识向素养转化的深度学习发生。增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和价值体验感。

4.多种场域结合的课堂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应该教室学习和现场学习相结合、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相结合、课本学习和网络资源学习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情景,让学生在具身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师资同行,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深远的。程颐言“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四有好老师”的要求。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八一中学时,提出“四个引路人”的目标。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对教育家精神进行了阐释。多年的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教师,与总书记提出的好教师标准、教育家精神是完全吻合的。这些也正是我们培养教师的方向。

在我们学校,教师们有一种自发传承的“以校为家”精气神,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他们甘愿披星戴月,他们主动共享资源,他们精于潜心教研,他们乐于倾心育人。在鼓励、支持、赞誉他们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开展多元多层次全方位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系列活动,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评价随行,為发现拔尖创新潜质人才开辟路径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适切的文化、师资、课程和课堂,同时培养的学生也要能适合这个体系,能够胜任相应的学习任务,能够承担拔尖创新人才的责任和使命,最终成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当然,拔尖创新人才的甄选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根据儿童成长规律和学段发展目标,合理制定甄选的标准。结合国际PISA测试及国内一些学校英才班、早培班、少年班等的经验做法,甄选和评价的指标可以重点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智力水平、创新能力、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要分学段制定标准、形成机制,一方面选出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对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跟踪、反馈和评价,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围绕“人文与科技”多管齐下,学生在高中阶段打基础和培养深度学习力、高阶思维力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本路径。

拔尖创新人才在哪里?我坚信答案在城市、在乡村的每一所温馨美丽的校园,在一群充满欢歌笑语的孩子们当中。他们什么时候拔尖,什么时候创新,什么时候成为教育强国的成果,成为人才强国的典型,成为科技强国的先锋?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走科技与人文素养综合培养的路子,有书香陪伴,学生兴趣在小学、初中、高中得到持续培养,有各级各类学校搭建的丰富教学平台不间断地推送,一定会看到拔尖创新人才似泉喷涌的那一天,伟大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普通高中人才培养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