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安琪,史 琨
(1.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也高度重视。作为未来的医护工作者,医学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培养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双馨的医学人才,是立德树人任务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医患矛盾频出的今天,加强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高等人才教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16 年印发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 年)》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中国”战略也要求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1]。
新冠疫情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人群中的“逆行者”,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也使医务人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但同时,个别医生乱开处方,道德作风败坏的行为也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形象,频发的医患纠纷激化了医患矛盾。为塑造医务人员的公信力,回应群众对健康的希望,缓和医患关系,就要从学生时代培养医学生以患者为本、救死扶伤、祛除病痛的高尚道德情操。
医学院校作为医生培养的摇篮,不仅需要培育具有医德高尚的医生,也要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思想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元素,医学院校在培养堪当“健康中国”大任优秀医学人才中担负重大使命。但目前的医学院校和医院更多专注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忽视了隐藏在专业培养后更重要的价值观塑造和道德修养培养。医务人员的本职工作是治病救人,这就要求医学培养体系不单纯是自然科学,也兼具社会科学属性[2]。而目前医学生的培养方案仍以专业课程学习、临床见习、实验操作为主,思政课程和通识教育占比较小。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铸牢医学生的信念信仰之魂,建设医德医风,为高校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障与精神动力。
目前个别医务人员过分功利,将个人利益得失看得过重,忽视了患者的体验和感受,抹黑了医务人员的形象。大学阶段是医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政教育可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更具竞争力。
部分医学生对思政理论中的原理、方法论、意识形态等理解不深刻,认为思政课晦涩难学,不重视思政课,对思政课程有抵触心理。同时医学生专业课程内容繁重、学习压力大,部分医学生倾向于将重心放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上,却在思政课堂上玩手机、做作业甚至逃课[3-4]。
囿于医学专业较强的专业性,综合类大学医学专业和医科类高等院校多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忽视思政培养。思政课时效性强,覆盖内容广,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高。而思政课多为大课,课时长,学生多,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医学生。受诸多因素影响,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学考核方式等都有很大区别。同时,高校教师还承担着科研、教材编写等诸多教学外任务,挤压了教师教学工作,导致教学工作仅局限于课堂,课下师生接触少,互动困难[5-6]。总之,目前教师在思政课教学工作实施中存在许多困难与不足。
加强思政教育,需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环节,在日常生活及实践中延伸思政课教育,在专业课中插入思政元素,加深对思政课程认识,增强医学生积极性,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3.1.1 线上线下结合教学 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平台的层出不穷也为教师扩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提供了支撑。线上平台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师生沟通互动。思政课程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医学生自身学习任务繁重,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学习通等教育平台,发布视频及互动任务,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线上网络学习和线下互动教学,激发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医学生更加灵活地分配和运用时间[7]。同时,教师应利用师生交流群,利用QQ、微信等社交媒体增强与医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拉近与医学生的距离。线下由教师引导,深入介绍课程内容,线上由医学生自主补充,拓展相关内容。
3.1.2 增加医学生互动内容 思政课堂多为上百人的大课,且课时较长,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上课不积极的问题。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较为传统,或担心课堂互动不易控制时长,会改变原本的课堂设计,压缩课堂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师生互动是常见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医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其课堂参与度,不仅能体现教师上课的水平,也可以加深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教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若提问难度较大且为封闭问题,医学生会因信心不足不敢回答,故上课提问应多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开发医学生思维。同时,也可适当点名回答问题,让医学生尽量都参与课堂讨论。可结合社会热点医疗卫生事件,让医学生做相关汇报,也可设计翻转课堂,让医学生参与到课堂设计中,由参与者变为组织者。
3.1.3 增加社会实践内容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医学生获取的更多是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技能的积累和运用,导致思政教育未能落实到位。为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将理论融入实践,应加强思政课社会实践建设,引导医学生融合理论与实践。可根据医学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课程。高校虽会组织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但很多活动与医学生专业相关的活动较少,医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不高。医学生自主参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又往往会因为缺乏支持而受到诸多限制,多以参观为主,只能被动接受讲解而不能参与其中。因此,学校在鼓励医学生自主组织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应利用学校资源,为医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让教师对医学生实践活动做出有效引导,避免医学生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可组织活动如义诊、医疗知识宣传等,让医学生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参与社会生活。
3.2.1 将思政理论融入日常生活 教师授课需及时更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和指示,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日常生活才是思政教育的根本,脱离了日常生活,忽视个性人格培养,将会使思政教育工具化,让思政教育脱离人民群众。从医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入手,突破教材的限制,从大家关心的问题和社会现象入手,将相关的知识点、理论依据综合统筹,剖析社会问题、日常生活现象的本质。坚持思政教育的正确导向,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教师要尽力将理论讲透彻、讲清楚,让医学生通过学习思政理论,形成正确的三观。
3.2.2 将医德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 作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理论基础,医德教育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近年来,医患关系已成为热点,对此可利用思政课堂的机会,在医学生思政课中强调医德教育,使其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同时,中医文化素来重视医德医风,革命战争时代的“红医精神”等都体现出医务人员对高尚职业道德的追求,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新冠疫情期间,广大医护人员坚守在抗疫第一线,体现白衣天使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担当。教师可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教育,对于医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后疫情时代举国同心、众志成城的感人事迹,都能增强医学生的职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优秀医学人才做铺垫[8]。
3.2.3 引入流行文化,以新方式呈现思政理论 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热衷于流行文化,对流行文化的接受度与认可度高。网络流行文化也具有时效性、交互性、便捷性等优势,将部分优秀流行文化加入思政课堂,可以使思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医学生注意力,让课堂内容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也不仅局限于教师主体。比如教师可在课件中加入网络流行语、有趣的表情包等,或利用游戏形式引导医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用动画形象讲述历史故事、重大会议等。抓住医学生的爱好、兴趣与性格特点,让思政教育不再枯燥,同时也可让医学生获取学习的乐趣。但网络文化鱼龙混杂,且大多呈现出碎片化、娱乐性强的特点,需要教师注意甄别,加以引导,否则医学生若长期依赖,容易失去自主探索能力。
3.2.4 多渠道教学,调动课堂积极性 思政理论课理论性强,若教师仅以讲授形式进行单方面输出,医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9-10]。因此,高校教师应多渠道呈现学习资源,合理运用多媒体、影音素材吸引医学生的注意力。但视频影音等会使医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视频影音本身,而非授课主体内容[11],故教师也需注意视频影音在课堂中的占比。过多的干扰会分散医学生注意力,反而会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3.1 加强课堂考勤 思政课多为大课,医学生数量较多,传统签到模式耗时过长,会挤压上课时间。可采用教育平台进行线上签到。为避免出现医学生为签到而上课,签完就走的现象,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定时签到、减少随机抽点人数、增加签到次数等方式,尽量减少医学生脱离课堂的情况。
3.3.2 调整考核内容及形式 坚持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并重。面对思政课堂医学生逃课早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加强课程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应是过程考核的重点过程,考核内容应随机应变,以便敦促医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因此高校考试主管部门应当制订科学合理的期末考试评价方案。医学生因所学专业特点,大多具有严谨认真的独特特质,与文科课程所需要的开放活跃的思维不一样,不能把握学习重点,对思政理论课程期末考试认知不足,认为思政考试只需要背诵就能考高分,多采取考试前一两周临时抱佛脚的形式,死记硬背教材内容。缺乏对思政理论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仅会生搬硬套考点。教师应纠正医学生对思政考试的错误认知,对思政期末考试严格要求,让医学生体会到平时学习的重要性。
另外,医学生课业繁重,采取闭卷考试会增加医学生负担,而开卷考试会降低医学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可采用半开卷形式,让医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既可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也可达到考察效果,减轻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适当调整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占比,让医学生更注重于平时学习,分散他们的期末复习压力。
3.3.3 科学分配课堂各个组成部分分数占比 教师应合理规划课堂各个组成部分的分数占比。在保留期末考试的主要占分比例后,按重要程度与医学生参与程度分配分数。医学生之间分数差距小,为避免医学生因分数而相互竞争从而形成恶性竞争氛围,教师和助教也应综合考虑医学生素质和课堂表现为医学生赋分。思政课堂给分受教师影响大,教师给分标准不一,为避免医学生争抢个别“给分高”的教师,思政理论课教研组应制订统一给分标准。
思政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思政课,医学专业课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深化思政课改革的同时,也应充分挖掘医学类课程思政元素,如医学类课程中的伦理审查内容。推进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要求思政课程与其他医学专业课同向而行,思政教师应与医学类课程教师、医学生见习实习带教教师等合作,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全面的人才观,培养品德和专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建立医学特色的教育共同体观念,凝练思政课程与医学类课程在教学中的共同点、契合点,搭建双方合作育人的平台,教育者相互理解扶持,帮助医学生缓解学习焦虑,提升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将思政教育环节贯穿在医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便于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消除他们对思政理论学习的抵触心理。
多种形式的课堂考核方式可以增强考察效果,但对于学业压力大、课业繁重的医学生来说,过多形式的课堂考核方案会加剧医学生课业负担。如何平衡考核效果与医学生的课业压力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要讲好思政课,就需要教师跳出教材的限制,及时跟进社会热点问题,思考如何将思政理论阐述清楚,并根据医学生特质引入医德教育,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在课堂中灵活加入师生互动,这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考验,也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
思政理论课教师中有一些老教师长期活跃在教学一线,但其中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学经验,已经形成固定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难以突破思维定式,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适应不良,且部分教师教学内容脱离课本,课堂讲授内容与期末考试内容脱离,给医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使医学生学习脱离重点。教师队伍应兼顾实际情况配备师资力量[11],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使教师转换传统教学理念和思维。
线上教学教师通常会选用一个平台进行教学,难以综合多个平台优势。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同,难以保证学习效果。教师不能检测医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很多医学生不认真观看教师所给教学资料,甚至找人帮忙代刷网课视频,不能完全掌握所学内容。
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高校在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时,也需要兼顾医学生特质,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上进行创新,学校、教师、医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