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策略浅析

2024-02-18 23:37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学高校学生

章 烨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存在心理问题的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面对目前严峻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势,如何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构建高校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1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有体系,但职责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多级心理预警机制、工作条例、危机干预制度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权责界定不明确、事项内容不清晰的问题。例如,高校大都以宿舍为基本单元、以班级为核心、以学院为主导、以学校咨询中心为依托,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但对“校、院、班、员”四级人员应担任的具体工作未做出详细规定,导致后期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无人解决、具体措施难以落实。

1.2 有队伍,但专业性不强

国家要求高校建设一支人员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然而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优秀人才匮乏,这就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很多高校只有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才具备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才,高校心理学教师与学生数量的比例远不能满足国家要求。另外,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二级学院辅导员并不是主修心理学专业的,到岗后也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心理咨询中心所采取的心理疗法及咨询方式较为陈旧,无法充分适应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征[2]。

1.3 有关注,但覆盖面不广

高校学生入学之初,学校会组织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来开展排查工作。对于普查中预警等级处于危险级别的学生进行单独访谈了解其具体状况,并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进行后续跟踪,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新生普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并预防了心理危机事件的出现,但其成效仍然有限。在实际危机干预的案例中,有些学生并不是学校登记在案的重点关注对象。另外,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重点仍主要集中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对于贫困生、学习困难生、单亲家庭学生、退伍复学学生等的关注不多,而这些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1.4 有课程,但创新性不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此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保健意识、促使其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学过程中,说教式等传统教学方式,读课件、看视频等教学做法屡见不鲜[3]。学生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大多是被动、机械地接受,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热情。有些教师虽然也会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但由于场地设备等限制,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另外,随着5G 时代的到来,网络、短视频、直播等成为学生更感兴趣的形式,而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与这些新形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要求。

2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2.1 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模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有效提高生活品质的方法和技术,也是一种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念。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受到高校、家长、学生的足够重视。目前,高校以学科为核心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其主要目的是进行专业知识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确实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心理健康的关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无论家长还是学生本人,自然把专业教育质量摆在高校教育评价的首位,这也从侧面提高了高校对专业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就被忽视了。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但是大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也仅限于课堂教学和心理咨询,这无疑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2 专业人才缺乏,职业认同缺失

从国内大环境来看,我国心理学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周晓林教授在《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中提供了一些数据:我国每年培养的心理学本科毕业生为2 万多人,而美国约12 万人,是我国的6 倍;我国每年培养的心理学硕士毕业生大概是0.8~1 万人,而美国约2 万人,是我国的2 倍以上;我国每年培养的心理学博士毕业生(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型)每年为400 多人,而美国约为6 000 人,是我国的13 倍[4]。我国心理学人才培养数量远少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能满足社会的潜在需要,这也直接导致我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缺乏心理学专业人才。另外,从高校内部来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各二级学院的辅导员,其日常工作烦琐且大多数辅导员缺少心理学专业背景,导致其无法专心、专业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与心理学专业教师相比,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间接降低了其职业认同感。

2.3 学生个性多样,问题类型复杂

当代大学生具有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追求思想独立但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生活独立但自理能力欠缺、追求新奇事物但缺乏信仰容易迷失、追求提升竞争力但抗挫折能力较差。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业、交友、恋爱、适应性、家庭关系、身体健康等方面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还存在多种问题交织的情况,这就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分类处理、“各个击破”,这对本就人手不足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无疑增大了难度。

3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策略

3.1 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岗位职责

高校管理者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实、做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原有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 四级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基础上,按照“逐级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层级的责任内容。首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统筹协调,由心理咨询中心牵头,组织开展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月宣传、学生心理普查、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同时,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要重点把控、定期跟踪,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形成“一生一册”的档案记录。其次,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负责层层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安排专职或兼职教师负责开展具体工作,如组织开展班会、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朋辈互助、心理危机识别与应急处理、班委心理知识培训等。对于院级重点关注对象,包括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情绪不稳定的学生、突遭家庭变故的学生等,安排专人进行对接,如由分管辅导员或班主任定期与其谈心谈话,了解其近况。最后,班长和宿舍长要起到上传下达、监控汇报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其他班干部的联系,定期了解本班每位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同学的心理问题就及时向心理辅导员汇报,同时做好相关隐私保护工作。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专业培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高校师资队伍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应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整体规划、足额配备、注重培养、加强选拔。一方面,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职教师是关键,主动引进心理学专业博士、硕士,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性。重视心理学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其提升工资待遇、创建工作平台、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晋升途径,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对于刚刚到岗的年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及缺乏专业背景的心理辅导员,应定期组织其进行专业培训,安排其参加各类心理学术会议、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努力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3 加强分类管理,做到精准施策

高校问题学生的类型多样,导致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也多样,因此必须对问题学生进行分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类型分类处理。首先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类,具体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学生、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退伍复学学生、失恋学生、人际关系不和学生以及休学复学学生等。对于这些学生,应建立院校两级重点关注学生信息库,做到“一人一档”,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关注的重点和时间点应有所不同。例如,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应定期跟踪咨询,了解其当前的情绪状况、就医服药情况等;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则应在学期初和学期末重点关注,学期初可以帮助其与班级学霸同学结对学习,学期末了解其复习情况以及情绪状况等。总之,针对不同问题学生应分类管理,做到精准施策。

3.4 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优化课程内容,创新课堂形式。一方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可以参考国外已有的先进教学模式,如诱导式教学、从分享到内化式教学、多因素互动式教学等[5],可以汲取其有效做法和经验,同时结合国内学生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国内学生情况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紧跟时代热点,抓住学生兴趣点,把握教学重点,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海量资源,为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心理知识,通过微信小程序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小测试,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方式向学生传播生活正能量,让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博、抖音和快手短视频等网络平台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帮手。

3.5 发挥多方力量,强化多维联动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仍然是各二级学院的辅导员和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专业心理学教师,而这部分人员时常短缺,除加强队伍建设、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之外,还应发挥高校其他部门的作用。首先,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动员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利用课堂教学近距离接触学生的优势,成为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探寻者、帮助学生健康生活和学习的引路人。其次,可以联合高校团委、关工委等其他部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此形成全校关注心理健康、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同时,还可以建立学校和医院的联动工作机制,聘请医院的心理医生作为学校的常驻讲师或值班医师,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最后,要重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家校联动机制,通过专人定期和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发挥家庭对学生的支持作用,通过家校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4 结语

心理健康事关学生成长成才,如何解决好学生心理问题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切实提出了几条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策略。希望通过完善工作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学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