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剑波
(贵阳市民族中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一阵地,学校思政课应当转变以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注入式理念,调动学生的热情与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意识。高中思政教育,有如下4 个方面意义。
(1)高中思政课介绍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大致的发展脉络,分析今后的发展形势,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整体的发展状况,从中体会到当下的时代环境。潜移默化中,学生也会明白刻苦奋斗、自我提升对社会建设和民族发展的必要性,并报以最大的热情去投身学习,提高综合素养。
(2)思政教材涵盖了法律、政治制度这些相关的内容。由此,学生也会树立较高的法律意识,对政治制度产生大致的了解。学完上述知识后,很多学生都会培养初步的权利、责任意识,为接下来的社会活动打好基础。
(3)思政教育课程适时地融合了某些良好的道德品性,列举不同时期社会上令人称道的模范人物。学习这些名人志士的事迹,对学生有较大的感染、触动作用,助其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4)思政课疏理了我国当下在国际上面临的政治、军事环境,学习这些思政知识,学生也会对国家形势有基本的认知,防止被其他不良思潮冲昏头脑。不仅坚定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维护国家形象,培育国际竞争力而刻苦学习,提升素质,而且也会立下伟大的志愿,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祖国,为国富民强而不懈奋斗[1]。
(1)高中思政教育设立了统一的教育目标,不考虑个性差异。如今,很多学校均是沿用统一模式来培养每位学生,而考试是检验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为此,学生的灵魂和精神也会受到阻碍,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维都会被忽略。
(2)学校未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人为拔高,甚至以成年人的标尺来要求学生,忽略他们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等情况。
(3)高中政治课并未给出清晰的教学目标,未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实情。教学目标设置过高,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内容,无法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动机,难以提高思政道德素养。
(1)课堂模式相对呆板,没有很高的实效性。从目前分析,高中思政课的手段和教法十分单一,仅强调单方面地灌输、说教。严重时,思政课甚至盲目地照本宣科,整个授课以认知和说理为主,忽略学生的实践。
(2)思政课上,教师口头的命令要比说服多的多,斥责为主,不懂得宽容,多数时候都是禁止,不擅长疏导,注重理论讲解,而忽略课后践行。很多教师都希望频繁地灌输道德理念,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这种灌输模式下,学生毫无选择,的不易被动接受,机械操作,缺乏自主认知,也无法完成人格建构。
(3)教育手段过于呆板,不考虑学生日常的生活体验、践行。因此,学生也不懂得内悟、反省,毫无自律,这就很难发挥出思政教育最大的实效[2]。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高中教育承受空前的压力和难关。尤其是思政教育,由于教育目标未能结合社会生活,思政教育在内容方面十分陈旧,很难解释社会上出现的某些现象;思政工作更多停留在抽象层面,并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在各个时期的思想要求,只是从单一理念入手,其内容十分空洞,仅限于理论、抽象层面;应景式内容比重偏高,注重近期效果。在此基础上,那些体现时代风貌、高中生精神需求的内容暂时并未建立思政教育体系中,这就增加了思政教育在操作层面的可行性,不利于达成教育目标。
新课程理念认为,以学生为主导,尊重个体的主体性。从课程设计到评价,均需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置于首位。既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也要保障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人,并非知识的奴隶。为此,我们应当努力适应新课改的基本准则,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体现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人翁角色,将政治课堂慢慢地归还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方面,思政课老师要给学生讲解政治、思想方面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用所学认识去看待社会上的某些现象、问题,促使他们用发现的眼睛去面对纷繁生活,用自己的聪慧和知识去考虑问题,用实践和行动去解决问题。例如,高中一年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节课,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也要适时地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开放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遇到的消费现象,实施探索型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也会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和关注社会各领域的经济现象,以科学的消费观来指引他们平时的消费行为。又如,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围绕送生日礼物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师生双方都可以参与交流、讨论,促进互动,贯彻新课标精神和相关要求[3]。
一个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了50%。思政课开好了头,整个课堂也会立即活跃起来,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关注度。因此,老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环节,应当将导言和开头作为重点,尤其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每节课,教师都要找个好的开头,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政治课有如下不同的开头方法:①新闻讲解。政治课,很多情况下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当期国际上正在发生的很多新闻、大事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新闻作为新课的导入点。②情景研究。思政课教师应当指引学生站在对方的位置去考虑问题,结合身边事件去领略教材内容,平衡情绪,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授课内容。③案例分析。课前,教师需要搜集和准备和本课相关的经典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接着开始讲解。④质疑式开头。新课开始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预习,要求他们提出预习中遇到的某些疑难问题,以讨论法来组织教学。总体来看,老师也要结合课堂上讲到的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开头,触动学生情绪,吸引他们的眼球,创设“课未始,兴已浓”的气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4]。
政治原本就和日常生活存在密切的相关,是社会生活最直观的体现。政治课是社会现象的浓缩,能够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让他们有机会去认识社会上的人和事。对于高中思政教学,教师应当以内容为载体,想办法拓展资源途径,培养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讲解《时代精神的精化》这部分内容,其目的是对哲学、时代精神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反思,培养他们的时代、使命感,使其从社会现象入手,运用哲学理论去看待、分析社会现象、问题。在思政课上,要善于利用时事热点来开发新的资源。结合哲学,要求学生讲述自己对时代精神的看法,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时事新闻来看新的教学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升学生思政素质,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当代科技在全速地增长,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多元、现代化。为此,老师应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来组织教学,增加课堂的有效性。课堂上,教师也要引入PPT 模式,以丰富、便捷的现代传媒来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对学习的热情,转变过去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添砖加瓦。首先,教师应当抓住课题(或某个问题)的某个方面,注重引导与探索。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只懂得单方面地讲解乏味的句法或是字词,过分地强调知识框架,其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打压学生积极性。相反,老师需要考虑如何将教材里面的枯燥原理转变为形象、灵活的语言表达,也可以用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反映课题与众不同的一面。例如,必修四《哲学生活》这节课,当提及“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时,老师在课件中也要援引和套用历史上某些哲人的观点和名句。又如,关于荒谬,加缪曾给出过这样的论述:“表面上,荒谬是一种矛盾,其实是一种和谐”,也可以引入生活中直白的事物进行举例。例如,拿出一枚硬币,其正反面刚好如同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它们看上去并不不同,但归根结底都在同一枚硬币身上。这样的表述,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接受,能够反馈课本上抽象、隐晦的知识点,增加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体会,激发他们在课堂互动中的热情和积极性[5]。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任何智力相关的工作,均要以兴趣为依托。例如,达尔文小时候也是个十分平凡的孩子。由于他对大自然具有浓浓的兴趣,后来才能变兴趣为事业,成为令世人敬仰的生物学家。这就说明,兴趣是一切创造和创新的动力,是成功的先行者,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备要素。多媒体教学本身就属于现代化的一种教学手段,其特征在于汇集了影像、动画和声效等诸多元素,可以将鲜活、生动、正发生的事件和现象反馈给学生,将抽象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充实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和掌握观点。因此,有必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技术来活跃整个课堂。例如,讲解《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则简短的视频,内容和改革开放30 年有关。瞬间,学生的眼球就被吸引过来,每个人都在静心聆听、观看。结束后,让学生说说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对比过去和现在不同的面貌,总结生产、消费二者的相关性。最终,学生给出的回答十分精准、也很全面。要说明的是,假如整节课从头到尾都借助和依赖多媒体,那么学生的感官也会变得麻木。对于某些重点知识,他们的头脑必然会浑浑然,无法抓住其中的重、难点,课后也会遗留更多的问题。所以,多媒体使用也要遵从适度、经济和科学等相关原则,抓住教材中的核心知识,为师生双方留出足够的交流、思考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之间保持互动,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有欲望参与课堂。除引导学生举手发言外,教师也要让学生走上讲台。例如,每节课都可以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其内容需要和上节课相关,时间为1~2min。结束后,台下学生对此进行提问,保证每个人都在仔细听。演讲内容,应当和思政保持关联,可以说说近期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在贸易或是政治方面的新闻热点,或是围绕某个爱国、民族英雄,讲讲他们身上发生的难忘故事。课后,要督促学生多多搜集和翻阅政治方面的杂志报刊,和其他同学分享有趣的名人名言,说说这些名言的励志效果、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此外,老师需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课后给他们安排任务,布置一道和本节课有关的政治课题,要求各组成员进行讨论。自此,教师每节课都可以抽出10min 左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成果,从班上找几名同学做裁判,对比各小组最终的成果和表现[6]。
受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和理念的限制,在很多学生眼中,思政课实质上等同于说教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对待这门课,只要在考试前多花点精力去背诵即可。为此,思政课上一些学生喜欢开小差,或是看其他课外书,他们的学习态度、动力均在持续地降低。高中思政新课程下,既要转变教学思路,也要调整教学模式和手段,注重将理论、实践进行结合,从现实生活入手,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让他们深刻体会政治理论的意义。正因为此,教师需要适时地调整教学形式,引入实践探索和课堂活动,增加学习动力,让学生得到情感方面的感悟,调动他们对活动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讲解《多彩的消费》这部分知识时,建议运用实践探索法,考虑日常的社会生活,鼓励学生亲自参与调研。以小组为单位,走入家庭、社区来开展现场走访。该过程中,教师也要提前设计必要的问题,部分列举如下:你每个月的收入有多少?你平时会如何分配自己的资金?大部分的资金会消费在哪个方面?围绕这些问题,进入社区或是家庭做了解,记录相关资料、信息。利用活动体验,学生可以找到消费潜在的影响因素,从而培养科学的消费观,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感悟和感知能力,逐步地转变思政教学形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政治课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很高的艺术性。改革和探索高中思政新课程的传统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推动政治课教改的必然之需,也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的现实需求。为了将高中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全体政治课教师都要主动适应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创新能力,使思政新课程改革获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