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冰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辽宁 阜新 123000)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科学的理论逻辑,在理论上厘清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意义、目标和路径等基本问题。只有在理论上厘清了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生力军。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性理论,其逻辑起点在于明确自身发展的“定位”。无论是从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还是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其核心导向就是要回答“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个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从逻辑起点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类型”特征。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一般都将高职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和路径。从我国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需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高度一致。因此,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内容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主要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是基于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任务,强调从人才培养过程的视角来理解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仅仅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技能人才的教育机构。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从本质上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面向市场需求、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发展理论。从本质属性来看,高职教育属于类型教育,类型教育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教育都具有自身所应有的性质和特点,并都能达到各自预期的目标。从本质属性来看,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类型。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具有相同性质和特点,培养目标也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在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也应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重要目标。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是指高职院校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价值取向,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要求面向市场需求,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价值取向。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不是一种“无目标”的无差别的发展,而是基于对人才成长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等客观规律的认识,并结合学校实际和办学条件制定的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办学目标和工作计划。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既要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要符合人的全面、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既要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更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新一轮的“双高计划”建设中,各高职院校依托专业群,对专业内涵、结构、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注重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并注重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区域产业需求布局专业群,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专业群;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按照“专业+产业”的原则统筹规划专业群结构;要依托现有优势特色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等工作;要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于培养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专业群。
“类型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指一种教育类型,即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类型。这一类型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要遵循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要更多地关注产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其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以产教融合促进产教协同,以产教协同促进校企合作”,并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引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服务产业的思维定式,要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上,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将自身办成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特色高职院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摆脱传统“小而全”的办学模式,走出“大而全”的办学格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路径,大力推动“类型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我国实行的是国家统包统揽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既有优势,又有弊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高职教育在政府引导下开始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办学标准,高职教育未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必须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从本质上看,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普通教育”,是由政府举办、社会力量参与实施、学校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培养的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要立足职业教育本身,从普通教育转向职业教育,从国家统一的职业教育标准转向市场主体的办学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使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存在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和速度的现象,高职院校同质化发展严重。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都缺乏创新,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因此,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要加强专业建设,高职院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要深化课程改革,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三是要提高教师素质,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四是要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要切实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能力;五是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建设转变,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2]。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价值追求。
职业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传统的“学校本位”时代,政府统筹管理下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逐渐凸显。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行业和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形成政府统筹管理与企业、行业组织、社会组织等共同治理相结合的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行业组织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强行业指导作用,逐步实现从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行业、社会共同治理转变。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要实现从“教学中心”向“课程中心”转变,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高职院校重视教学活动轻视课程建设,重视课程设置轻视课程开发。为此,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摒弃“重教轻学”的传统思想和做法,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一本书讲到底”的陈旧教学方式。通过课程建设和教材改革,建立起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基于课程标准、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与融通;要注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3]。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与专业岗位需求对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想在这个关键时期取得成功,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新时代,我国要着力构建“以职业技术大学为骨干、以特色大学为主体、以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应发挥其独特优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和首要职责。首先,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完善以“课程思政”为重点的“三全育人”体系;其次,应大力推进“三教改革”,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再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着力构建以“三教改革”为重点的“三全育人”体系;最后,应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做到:一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各级党组织建设;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三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四是加快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工作;五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和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4]。只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打造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要求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说,要从岗位聘任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三个方面来建设一支“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
1.岗位聘任机制。高职院校教师岗位聘任是指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需求、岗位设置情况等,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核定的岗位职数内,对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高职院校实施岗位聘任制度,有助于激发教师活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实施高职院校岗位聘任制度需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学校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完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考核评价标准;二是坚持分类管理原则,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实行不同的考核标准和方式;三是坚持聘期原则,学校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确定聘任期限,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四是坚持岗位聘任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原则,学校应按照教学、科研和服务等三大类岗位的不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岗位考核办法,使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相适应。
2.绩效评价机制。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应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一,应明确绩效评价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具体的绩效评价标准。第二,应加强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教师绩效评价结果应该作为学校教师聘任、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岗位等级变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并与教师个人职称评聘、岗位晋升和续聘等挂钩。第三,应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教师教学水平评估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注重教学能力的考查。第四,应注重对教师创新能力的评价。教师创新能力评价包括科研成果、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内容[5]。教师创新能力评价主要是指在科研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申报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3.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在物质激励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激励,通过精神层面的激励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够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为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在物质激励方面,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薪酬体系,通过绩效工资等方式实现合理分配;在精神激励方面,高职院校应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发展平台,如参加教育培训、学术会议等。此外,高职院校还应注重非物质激励的运用,如利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式,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对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服务社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建立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及时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岗位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校企双方的无缝对接;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工程实训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产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训,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社会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功能。在专业建设上要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需求设置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在课程开发上要紧贴市场、紧跟企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在科学研究上要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注重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健全社会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对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确保社会服务工作的质量。
产教融合机制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院校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方面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要坚持校企合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群、课程群、实训基地为载体开展产教融合实践。要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将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6]。高职院校应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团队建设为保障的“三结合”模式。在专业设置上紧密结合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上紧密结合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岗位工作任务的变化;在教学团队建设上紧密结合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和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同时要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完善学生实习实训制度。要建立健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完善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激励制度;要建立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应构建起包括学校内部监控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完整办学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学校内部监控体系主要指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常态化的内部评估和教学质量检查机制。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情况、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通过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在规定的轨道上运行,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内部监控体系[7]。学校内部监控体系应从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特点、办学特色以及发展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建立健全涵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个环节的监控机制。学校内部监控体系的运行需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情况。此外,还应建立起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与教学改革相适应、与院校内涵式建设相适应、与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
综上所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国家层面看,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教育内部、外部、体系等方面的建设。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社会和个体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诉求,是高职院校为国家提供优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的基本保障,也是高职院校在新时代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社会尊重的必然选择。因此,应从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社会服务机制、产教融合机制、办学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等五个方面加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