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策略

2024-02-17 23:21张欣宇孙长忠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历学习者职业

陈 曼 张欣宇 孙长忠

(河南开放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一、改革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产教融合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将“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作为推进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人才系统培养与教育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这一战略部署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明确了我国学历继续教育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深化改革打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连接通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等社会环境下,学习者对新技术以及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的学习需求愈加强烈[2]。在持续增加高层次教育机会的同时,需要在不同的教育层次提供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要求夯实职业院校发展基础、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兼具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属性,改革开放以后,面向十几岁到几十岁不同年龄段人群开展学历补偿教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有益的补充[3]。为进一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亟须紧跟国家要求,开展“三教”协同创新,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

二、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历程

(一)探索与起步阶段

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国家必须把主要力量给工农以教育,注重其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技术教育。1950年,政务院颁布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明确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的人才既能通晓理论知识,又能在实践中应用。这也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等专科教育就是职业教育。1951年,教育部印发《工农速成中学暂行办法》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习暂行规定实施办法》,明确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与国家建设和工农干部、产业工人的特点和要求相切合,这是我国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最初的融合发展形式。1954年,高等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与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生产实习暂行规程》要求为了印证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各高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1958年,全国进行了6000万人的扫除文盲工作,其中,业余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校学习人数达到22万人左右,比1957年增加了1.9倍。

1960年,中共中央转批《教育部党组关于农村扫盲、业余教育情况和今后工作方针任务的报告》提出组织5万人参加业余高校学习。1963年,《关于讨论试行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和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提出,“中小学学校学生除了极小部分将升入高等学校外,一小部分将要在城市就业,绝大部分将要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这就明确了在中小学教育中需要妥善处理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也就是说既要保持普通中学与高校的比例关系,确保高校的招生质量,也要加强农业技术教育,为农业“四化”提供技术后备力量。1964年,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七年(1964—1970)规划要点(初步草案)》提出,7年内职业学院的学生由37万多人发展到530多万人。同年,“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提出不仅对中等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河南农学院农学系一年级试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将两种制度的试验推广到省属大专院校,以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途径,为以后改革教育体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以成人教育的形式出现,虽然经历了起伏,但是整体的教育目标、教育体系、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二)成长与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开启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十二大将教育列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各级政府也认识到需要尽快把教育搞上去,使教育能够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1979年,全国各地开始探索多层次、多规格和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加速发展高等教育阶段:一是根据国家需要与学校实际条件,调整专业结构,增加短线专业;二是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重点专业建设,逐步增加专科比重,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打开人才通向农村的路子;三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厂矿、企事业单位办好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职工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等,同时要办好职工和农民文化技术教育。1980年,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了13所职业大学,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正式诞生。这些职业大学的建立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职业大学的设立不仅拓宽了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还为广大中职毕业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职业教育的定义,为后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的一系列决策和法律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性质。1986年,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并将一些机构列为职业性高等教育的范畴,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强调了建立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将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重点中专列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承办主体。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实施主体和目标,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提供了保障。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进一步巩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将高等职业学校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并将其视为高校的一部分。这些法律文件的颁布,从法制化的角度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强调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明确了成人高校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

(三)独立发展与相互融合发展阶段

1999年,国家召开第三次全国与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开始实施扩大高校招生的决策。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教育部在全国15个省开展试点,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以应用技术为主,培养职前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部1999年工作要点提出:“成人教育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继续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推进建立学习化社区的试点。”逐步理顺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教之间的关系,办出各自特色。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规模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规模在21世纪以来迅速扩大。大量高等职业院校和成人高校相继建立,职业教育的普及率逐年提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截至2021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为1486所,成人高校256所。在继续教育方面,各地方政府和高校积极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课程选择。截至2021年,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函授、业余、脱产)共招生358.07万人,在校生787.35万人,毕业生261.24万人;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0.46万人,在校生45.30万人,毕业生16.71万人;网络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83.92万人,在校生873.90万人,毕业生259.06万人[4]。二是课程设置和专业发展丰富多样。随着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课程设置和专业发展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不仅涵盖了传统工科、农科、商科等领域,还开展了许多新兴领域的技术与管理专业,如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同时,衔接职前和职后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也初步成型,这样的发展使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更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了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5]。三是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创新。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创新和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向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训等更加注重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转变。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开展在线教育、远程教育和混合式教学等模式,提供更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和社会群体的需求。四是共同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功能增加。《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在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制度体系方面提出了三个重点任务:首先,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包括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和建立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等;其次,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同等重视,支持职业学校承担更多培训任务,加强1+X证书制度试点,促进职业技能认可和评价;最后,强化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功能,面向多个社会群体开展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形成合力提供全民终身学习服务。

三、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困境

(一)学历认可不高

首先,我国学位制度的特殊性是导致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学位认可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学位制度采取了学历与学位分离的模式,具备学位的学历才具备相应的权威性和认可度。这意味着在职人员通过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获得的学位在学位认可上存在一定的限制。由于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位往往与全日制学历的学位存在差异,例如在学制、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差异,导致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位无法与全日制学历进行等值对应,认可度不高。其次,学位认证的限制也是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历认可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位认证的标准和程序相对复杂,对学位申请人的要求较高,包括学习时间要求、学分要求、英语成绩要求和毕业论文要求等,不利于在职人员参与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学位的获得。最后,学历认可的问题也影响了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和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一方面,用人单位往往更加看重全日制学历的学位,对于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位可能存在一定的歧视和不认可;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和职业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位认可度相对较低,限制了学习者的职业发展和竞争力[6]。

(二)教育资源不足

一是师资和教学设施的不足。很多高校资源主要用于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导致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师资和教学设施相对匮乏。这导致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与学习者的需求和行业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一些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中的教师多为业余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无法满足学习者对于高质量教学的需求。二是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和职业化特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目标是满足职场需求和实际应用,但目前很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工作场景的对接,缺乏实际案例和实践项目的引入,使学习者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无法满足学习者对实际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此外,一些课程设置过于广泛,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和深度,导致学习者学习内容过于分散,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缺乏行业对接和合作机制

首先,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与企业和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一方面,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很少能够与企业和行业保持紧密的联系,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7];另一方面,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满足企业和行业对实际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需求。其次,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缺乏与企业和行业的稳定合作关系。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满足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但很少有高校能够与企业和行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和培养往往与企业和行业之间没有明确的合作协议和合作机制,缺乏共同的目标和利益驱动;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培养效果存在疑虑,缺乏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信任和支持。

(四)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本投入成反比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在学习方式上存在一些困境。虽然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为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灵活安排学习,但在教育质量、学习体验和认可度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教育质量相对不稳定,面对面的教学和交流又流于形式,无法提供与传统学习相同的学习效果和体验;另一方面,由于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深度可能不如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由于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学习者在求职和升职时可能面临一定的不利情况。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学费和时间成本较高。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学费往往较高,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在职人员来说,存在一定的经济负担。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习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对于工作繁忙的在职人员来说,存在一定的时间压力。这使得一些有意愿继续学习的人望而却步,无法参与到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中。

四、“三教”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策略分析

(一)加强产教融合导向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推动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等产业主体深度合作。一是为了确保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需要进一步明确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学科方向和专业领域。这需要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等产业主体进行广泛的沟通和合作,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掌握行业发展的动态,为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依据。二是为了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需要加强需求分析和预测。通过开展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了解不同行业和职业的用人需求,掌握相关行业的技术变革和人才需求的趋势,为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科学依据[8]。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并制订学习计划,确保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三是针对产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创新,需要建立灵活的课程更新机制,保持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产业主体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到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创新,将这些信息纳入课程更新中,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是为了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等产业主体的合作,需要建立产教融合发展的平台和机制。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企业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行业的实际操作和技能要求。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行业协会等产业主体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和责任,共同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产业主体的合作,学校能够借助他们的资源和平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有实际需求的学生报考学校的学历教育项目。同时,学校还可以借助企业的行业资源和专业能力,提供更具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会。

(二)拓宽学习路径和培养模式

拓宽学习路径和培养模式需要推动学分互认和跨专业选修。学分互认是指在不同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实现学分的转移和共享,使学习者能够在不同学校、不同形式的学习中获取学分和学历。跨专业选修是指学习者可以在自己所报读的专业之外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为了支持学分互认和跨专业选修,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规范。首先,需要建立学分互认的政策和标准,明确学分的转移和认定的要求和流程。学校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建立学分互认的协议和合作机制,确保学分的转移和共享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同时,还需要制定跨专业选修的管理办法和课程设置的指导意见,为学习者提供多元化的选课机会和路径[9]。除了学分互认和跨专业选修以外,注重实践教学和工作实训也是拓宽学习路径和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实践教学和工作实训是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重要环节,能够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将实践教学和工作实训纳入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训、实习实训等方式,提供实践教学和工作实训的机会。学校可以与企业、行业协会等产业主体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制订实习实训计划,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和虚拟实验室等工具,提供在线实践教学和工作实训的机会。学习者通过在线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虚拟实训平台进行模拟实践,获得与实际实验室和工作场所相似的学习体验。在拓宽学习路径和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学习者的引导和支持。学校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的服务,帮助他们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和培养模式。同时,还可以建立学习者服务中心,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学习和生活支持,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为了加大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需要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培养机制包括培训计划的设计、培训资源的调配、培训资金的支持等方面。学校既可以根据教师队伍的需求和发展规划,制订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也可以调配相关的培训资源,包括培训师资、培训设施、培训课程等,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还可以通过资金支持等方式,提供经济上的保障,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其次,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能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一方面可以组织集中培训和研修班,邀请专家学者和行业专家提供专业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可以将教师集中起来,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和学习机会;另一方面,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和教育资源库等方式,提供在线课程和学习资源,让教师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职业能力。除了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外,还可以鼓励学校与企业、行业专家合作,引入企业导师和实践型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企业导师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可以为教师提供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分享,加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实践型教师是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转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和工作实训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引入企业导师和实践型教师,丰富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资源,提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机会。

(四)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

首先,加强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的支持和引导需要建立相应的学习平台和资源。学校既可以建立自己的学习平台,也可以利用已有的公共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并提供检索、分享和学习辅助功能。其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构建个性化学习系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适应视觉学习方式,有的学生适应听觉学习方式,有的学生适应体验式学习。通过采集学生不同的学习行为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分析和诊断,以此为基础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模型和推荐机制。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配备更适合的学习资料以及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再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利用可以更好地解决教育质量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凸显,尤其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人口密集地区,采用链接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开放教育平台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既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教育资源的平等,也能够让学生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下提升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教育质量。最后,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更好地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并根据这些数据作出科学的教学调整,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个性化学习系统也能够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评估方式,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管理。

五、小结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继续教育体系”以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均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战略部署,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三大教育体系之一,其发展需要进一步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三个基本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工业4.0、人工智能等引领下的新时代,被赋予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新使命,需要进一步将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落实、落地、落细,发挥其更大的人才服务和社会引领作用,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撑。

猜你喜欢
学历学习者职业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知识无力感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