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情境教学能够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探索。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辅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置身其间,身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境之中进行的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再是按部就班地教,而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上。基于此,文章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原则展开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优化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初中历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4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情境教学法强调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核心的教导策略,依托于生活情境的复现,引导学生置身其中,实现对知识的感知、实践及探索。在针对初中生进行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情境模拟的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能够将时空变迁中的具体事件具象化,强化学生对过去与现在相互关联的认识,有效提升他们对历史学科的探求热情。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情境教学法中,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他们于情境之内进行探究和问题的发现,进而培育出自学的能力。在针对初中生进行的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担当设计者的角色,营造各种历史背景的场景,诸如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历史人物的虚拟对话等,学生在这些设定情境中,主动进行资料搜集、问题分析和解答。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掌握历史知识,并由此提升自身的独立学习能力。
3.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
通过情境教学法,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深入理解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历史事件的复杂过程。这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情感认同,在针对初中生的历史课程中,教师担任引导者角色。通过构建具体的历史场景,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人物及事件,从而在情感层面与历史产生互动,进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历史责任感。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境教学法则强调在模拟现实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创新思维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在针对初中生进行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担当指导者角色,通过策划诸如历史场景再现与论题探讨等互动性活动,旨在提升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技能。因此,情境教学法能显著提升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深度,进而促使他们在吸收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全的历史观念、民族观念及国家观念。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原则
1.确定研究目标
模拟实际环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在于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亲身体验与探索来获取知识,这样能够提升他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整体素质。在针对初中生进行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采用情境模拟的方法,必须遵守明确研究目标的根本准则,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依据课程规范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明确设定教学所要达到的指标,并构思出既贴合学生需要又生动有趣的学习场景,以便学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知识,进而提升其历史方面的综合素质。
2.发挥导向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实施需遵循导向性原则,利用特定场景的教学模式,进而锻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有能力从事物的过往发展角度进行问题探讨与分析。利用情境教学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在历史领域的认知与修养的提升,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并锻炼其历史思维。同时,情境教学应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
3.合作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历史教师应当激励学生投身于历史情境的构建之中,并与同伴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以此提升其历史素养。教师需激励学生,使其在情境构建过程中主动投身并展现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指导学生进行协作活动,培养其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在合作活动中,教师需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并实时提供指导与反馈,以此优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成果。
4.分层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须遵守层次划分的基本准则,教师需依据学生的认识能力、爱好及其所需,构建涵盖多样难度级别的教学场景,让学生们在多样化的环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与成长。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需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与学生认知发展相匹配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爱好与需求,创造能引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依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情境的难度,以保证情境教学能适应各类学生的需求。
5.互动性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时,须恪守互动性规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此激励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对话,进而促进其思维发展,并增强他们在历史领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策划并实施能够促进学生互动的环境,以便于他们在此环境中能够主动加入并深入思考,教师需指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激励他们提出独到见解,进而提高其对历史进行分析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审视课堂互动的综合成效,并灵活调整策略,进而提升教学情境中的互动质量。
三、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新奇而独特的导学课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首先策划创新且独到的导学课程,引入情境教学法,教师利用导入环节,借助历史故事、人物及事件,促进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升其学习动力。教师有能力设计多种互动式学习环节,这些都能在轻松的环境下增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贞观之治”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介绍历史人物、阐述历史事件等方式,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叙述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之治时期展现的英勇与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激发学生对该历史时期的深入探究欲望,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直观地通过历史图片和视频,感知历史的真实与生动。在教育活动中,设计富有吸引力的环节,如历史知识竞技、角色模仿等,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知识竞技活动由教师策划组织,旨在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巩固先前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扮演诸如唐太宗、魏徵等历史人物。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这些历史人物的英勇与智慧,历史教师有能力构建具体的历史背景环境,通过此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感受历史并对其进行深刻领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们通过模拟历史事件,重现唐朝贞观之治的场景。在举办的一项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划分为若干团队,各团队分别承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学生必须检索相关信息。通过对话交流,形成详尽的改进计划,进而在课堂中进行公开展示,学生通过参与此类活动,能够更加深刻地领略贞观之治时期所推行的各项改革政策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重要意义。
2.恰当的课堂展示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教师需运用情境教学法,合理地进行课堂展示,历史教师通过呈现历史地图和文献等文物,使学生能够更为形象地认识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历史场景与事件,让学生直观地沉浸于历史氛围之中。
例如,在教学“土地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采取展示历史文物、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措施,使学生能更形象地感知该历史事件背后的背景及意义。教师运用土地所有制变革阶段农夫所持有土地契约与权证等历史实物,令学生们能够深刻领会土地所有制变革对于农村居民生存状态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土地改革时期的历史场景和事件,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土地改革的氛围。教师通过展示土地改革时期的历史纪录片,使学生得以窥见当时农民获得土地、与地主斗争的激烈情境,教师有能力借助角色扮演法,令学生沉浸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模拟场景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扮演特定历史时期内不同社会阶层——如农民、地主、政府官员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再现土地改革的具体场景。教师所采取的策略,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历史过程。因此,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得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此举亦有助于培育其创新思维与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学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实现,这些方式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取历史知识。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历史讲座,通过深入解读,助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以“贞观之治”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并实施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情境模拟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使他们深刻掌握唐朝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等历史人物的卓越贡献和贞观之治的时代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策划一场“贞观年间的智慧对决”知识竞技活动。活动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抢答、必答等形式,围绕“贞观之治”的历史细节展开激烈的问答互动。比如,设置问题如:“贞观之治期间唐太宗实施了哪些重要的改革措施?”“为何说‘贞观之治’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促进他们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化身为唐太宗、魏徵、房玄龄等历史人物,通过模拟君臣对话、政策制定等场景,使学生深入体会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决策过程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贞观年间的宫廷画作、书法作品、社会风貌图片以及纪录片片段等,使学生直观感受唐朝的繁荣景象和贞观之治的政治清明。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唐朝地图、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图等地理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贞观之治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变迁和交流的广泛性。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博物馆或遗址,如西安的唐代遗址、博物馆等。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手触摸历史,亲眼见证文物,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问题。通过设计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如:“唐太宗是如何通过‘纳谏’来巩固统治的?”“贞观之治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探索欲望,促使他们分组讨论、合作研究,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内涵和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策划一场以“贞观之治”为主题的历史剧表演活动,再现贞观年间的历史场景和人物风貌。
4.运用课文和提问的方式,重现历史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需利用课文内容并通过提问再现历史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随后,通过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的根本原因、发展过程及其后续影响。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阅读教材,以便深入探究该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重要意义。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的阅读节奏,引导他们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此举有助于他们在后续的讨论与提问环节中更积极地融入课堂。在基本掌握教材内容之后,教师采取提问法,驱动学生探究特定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探究导致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因素,审视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剖析这场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能够更为深入地把握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与体会。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历史场景,教师可利用历史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工具,打造一个形象直观且生动的历史环境。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设计新奇而独特的导学课,进行恰当的课堂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运用角色扮演和提问的方式,重现历史情境。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红《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苑教育》2023年第28期。
[2] 刘其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山西科技报》2024年第B06期。
(杨义俊,1984年生,男,汉族,江苏高淳人,大学本科,中学历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