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4-02-16 00:00:00马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加速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进程,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使语文教学活动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提供有力支持。文章阐述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提出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设计主题活动、创设体验情境、问题驱动性教学等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4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为践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从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入手,将与核心素养目标相契合的新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融入语文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语文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参与语文实践,在具体情境中吸收中华文化,转换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运用语言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为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思想认知水平入手选择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活动设计,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语文学习进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正向反馈的带动下,学生逐渐养成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问题,自发探究疑难的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踏上探索语文知识之路。

2.提升思维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必须改变直接提供语文知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写作创作中灵活运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方式解决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正向学习反馈激励学生投入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丰富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知识积累、文化理解、价值观念等多项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包括多篇文质优美、意蕴深远的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得以在深入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情感内涵的过程中了解中西方传统思想文化,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理解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中华文化内涵在现实中的渗透以及对日常学习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蕴,让中华文化扎根学生内心深处。

4.增强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是美的集合,包含语言文字之美、思想之美和意境之美,为学生创造了与文学之美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方式深入了解经典文学作品中孕育的独特美感,使美学氛围充斥语文课堂,长期的审美熏陶增强了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培养自学能力

核心素养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教师的支持和带动下,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中华文化,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言能力。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习惯通过探究式学习掌握语文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以读促写教学,提升语用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语文实践的支持。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将以读促写理念引入初中语文课堂,分读写两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第一阶段引导学生通过课内阅读学习语言知识,分析语言文字的深厚内涵,根据阅读材料搭建文章框架,为完成写作任务做准备。第二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运用所学完成写作任务,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促进语用能力发展。

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为例,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规划演讲思路、如何用演讲的方式阐述自身观点、演讲语言风格的选择,所学内容与撰写演讲稿相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征,首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自拟主题、自设场景、自定观点撰写演讲稿。由于学生此前缺少演讲稿阅读学习经历,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从中梳理演讲稿特点、语言风格、演讲对象,归纳总结演讲稿写作要求,通过阅读学习掌握演讲稿写作方法。

其次,为保证读写教学效果,教师引入问答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你认为两篇演讲稿的阅读体验是否存在差异?”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用语准确严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用语风趣幽默,教师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这种差异说明了什么?”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认为演讲场合与演讲对象的不同是导致演讲稿语言风格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教师继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演讲中由浅入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通过阅读掌握演讲稿撰写技巧。

最后,教师模拟就职演讲、企业年会、学术会议、毕业典礼场景,要求学生自选场景主题,运用所学撰写演讲稿,教师与其他学生共同担任评委,从感染力、用语方式、观点阐述是否清晰等多个角度评估写作成果,为学生提出修改建议,在纠正学生错误认知的同时,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语用能力发展。

2.以写促读助学,唤醒思维热情

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来源于具有一定深度的思维活动。疑惑是推动深度思考发生的关键,为此,教师融合以写促读理念,将写作评价环节融入语文教学中,评价写作成果,暴露不足,引导学生反思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研读材料,获取语文知识,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写作之中,提高写作质量,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天下第一楼》为例,为践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选材编写话剧剧本,为班级演出做准备。

首先,教师作为引导者扮演评审角色,指出学生在剧本创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人物设计千篇一律,脸谱化严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文章《天下第一楼》,根据阅读学习结果修改剧本。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教师为引发学生思考设问:“《天下第一楼》出场哪些人物?人物具有哪些特点?你的作品出场哪些人物,又具备哪些特点?”学生阅读教材话剧剧本,对比分析二者差异,发现《天下第一楼》中出场人物远多于自己所写剧本,人物也更加立体,符合人物过往经历,认识到自身不足。

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习惯,教师设置问题:“你认为作者何冀平是如何设计人物的?这些人物与戏剧冲突是否存在联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所有人物的存在都与“福聚德饭庄的兴亡”联系在一起,学生自主设问:是先有冲突还是先有人物?自问自答中学生代入作者视角,发散思维,联系文中细节想象人物创作过程:确定矛盾冲突——分析冲突来源——塑造人物性格与人物经历——模拟冲突发生,根据想象结果优化剧本人物设计。

教师在以读促写教学中通过设问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分析比较和联想想象思维活动,以思解疑,优化写作成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独立思考中得到长足发展。

3.主题活动设计,感受文化魅力

文化自信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践行核心素养要求,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与中华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语言文字、传统节日、诗词歌赋、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存在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魅力,教师围绕中华文化载体设计趣味主题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华文化,在系统化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情。

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为例,本节课主要学习唐代古诗词,重点学习诗词中融情入景的写作手法。古诗词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为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从古诗词赏析环节入手设计项目——诗意之旅,分三阶段开展古诗词赏析探究活动,从古诗词背后的景与情中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唐代律诗的音与韵。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多渠道自行查找唐代律诗的形式特征、句数要求、押韵、平仄等格律特点,深入了解唐诗韵律。教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古诗词诵读活动,要求学生模仿古人神态、动作吟诵古诗,在实践中体会古人文字、韵律、情感相合的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二阶段重点学习古诗的景与情。为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情景交融的独特抒情方式,教师设计意象分析活动,带领学生回忆以往所学古诗词,体会古诗意象中渗透的情感。学生联系所学,将思乡与月、松与刚直、梅花与高洁等意象与情感联系在一起,体会意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从《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意象绘画,用绘画传递古诗意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诗句含义出发,反复揣摩景物中孕育的情感内涵,思、学、做结合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赏读《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咏一朵枯萎的紫罗兰》等外国现代诗,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西方现代诗和古诗词在情感表达方式和韵律特点之间的相同点与差异性,使中华文化在情感表达上跨越文化差异,促进文化发展。

4.创设体验情境,发展审美感知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使学生具有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审美创造能力的起点,为此,教师以审美感知能力为目标,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能够引导学生联系情境体验思考美与丑的界定标准,为健康审美意识和正确审美观念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课上教师设置改写任务,要求学生在不改变已有故事脉络的前提下改写故事结局。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故事结局的改写方式,学生经讨论提出两种改写结局,结局一:叔叔于勒为拒绝亲戚的纠缠,伪装穷人与菲利普一家碰面,结局二:于勒与菲利普一家因机缘巧合再次碰面,以“父亲”拒绝承认对方的身份结束故事。

在评审环节,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各学生小组组织排练,以话剧形式展示故事结局,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一个结局更具文学吸引力,更能体现情节设计之美,为什么?”学生回顾演出体验,感受从故事开始环节、铺垫环节埋藏的矛盾冲突引爆后的冲击力,思考伏笔揭晓时带来的情节设计之美,体会结局一跌宕起伏的故事发展背后展现的小说曲折情节之美,思考结局二中线索贯穿全局的布局设计之美,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发展。

5.问题驱动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索语文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将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入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发变换视角看待问题,或是联系生活经验分析问题,或是运用逻辑思维推导问题答案,或是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助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为例,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提问:“文章讲述了作者对母亲的爱,那么文章标题《秋天的怀念》改为《怀念母亲》,你认为是否合理?”学生就能否改名产生分歧,意见无法统一,为解决矛盾,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视角看待问题,学生转换思路,将问题转变为:“文章主旨是否为母爱?”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总结文章思想情感主旨与母爱主题的契合度,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变换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内涵的理解。

为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增设子问题辅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教师设置主问题:“文章三次使用‘悄悄地’一词描写母亲的行为动作,行为背后体现母亲怎样的心理状态?”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设置子问题一:“第一个‘悄悄地’出现在‘我’暴怒时,母亲为什么在‘我’暴怒时没有阻止,而是躲出去?”学生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分析问题,认为此时不躲出去等于母亲不希望儿子发怒,躲出去则是默认儿子可以发泄怒火,由此意识到母亲是理解儿子的痛苦才躲出去的。教师设置子问题二:“第二个‘悄悄地’出现在‘我’恢复沉寂后,此时母亲为什么要悄悄地来?”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代入母亲和儿子的视角,模拟人物经历和行为逻辑思考问题,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担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发散思维,分析第三个“悄悄地”背后母亲的心理状态,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综上所述,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初中语文课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保证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开辟创新之路,结合多种新式教学理念设计特色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促进语文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素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语文建设》2022年第3期。

[2] 罗燕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自读课教学策略》,《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年第1期。

[3] 朱琳《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研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