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沃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对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古诗文 立德树人 教学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26
一、古诗文教学的价值意义
在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一至六年级共编排125篇古诗文,其中小古文15篇,讲读古诗文71篇,语文园地自读诗文39篇。这些古诗文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和文言短文等。
小学古诗文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古诗文的初级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文有什么作用呢?
(一)助力集中识字
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开始古诗词打卡,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优秀诗文,很多生字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熟悉。
(二)丰富语言积累
在春雨绵绵中漫步,可以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初夏时节,可以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秋日登高,不禁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冬日赏雪,可以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六年级毕业,同学们难分难舍,可以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学生活遇到困难,可以送上鼓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劝告同学要珍惜时间时,可以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感谢教师的默默奉献,可以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句古诗文,让学生的表达变得诗情画意。
(三)感受汉语之美
1.音韵之美——平仄交替,抑扬顿挫
比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我国唐代有着诗圣之称的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根据“平长仄短”的朗读技巧,试读一下。即使不理解诗句意思,但是根据朗读过程中阴阳上去四声变化,就会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在这种韵律之美的感染下,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无限喜悦,兴奋之情是不是已经感受一二?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汉语是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这是我们中华文化所独有音韵之美。
2.形式之美——排列匀称,对仗工整
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当中“两”对“一”,“个”对“行”,“黄鹂”对“白露”,“鸣”对“上”,“翠柳”对“青天”。前两句可以说是古代写景诗句中的名句,以极其对仗工整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美丽、生机盎然的春景的同时,也使得诗句的音韵变得格外和谐动听。
3.内涵之美——情景交融,哲思深邃
以《题西林壁》为例,苏轼从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触发兴致,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关于庐山的古诗。《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前两句以移步换形方式概括写出了庐山风景的千姿百态。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览庐山后的感受。内涵丰富,它启迪人们明白一个为人处世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表达哲理。
(四)培养想象能力
在《江雪》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笼罩一切的东西是雪,“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也都是雪。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钓鱼的画面,老翁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
(五)传承优秀文化
2022年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内涵的第一项就是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是指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文字简约,却意义深远;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是祖先留给我们中华儿女的文化遗产。
(六)提高审美能力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具有“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感受到的是流动之美;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中感受到的是动静之美;在“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中感受到的是声音色之美;在“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中感受到的是层次之美;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感受到的是色彩之美;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感受到的是构图之美;在“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感受到的是呼应之美;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感受到的是映衬之美;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感受到的是虚实之美;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感受到的是情谊之美。
(七)促进启智明德
古诗文并非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等方面提供了无尽的营养。《王戎不取道旁李》告诉学生生活中遇事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精卫填海》凸显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奋斗不止、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囊萤映雪》《铁杵成针》更让我们看到古人热爱读书、学而不怠的良好风貌。《自相矛盾》以小见大,明白治国处事之道。
《观书有感》将我们带入了半亩方塘的宁静世界,书如明镜,映照着天光云影,共同舞动,引发读书的思考。《石灰吟》以石灰为比喻,描述了人生的坚忍和不屈。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曲折,但我们要像石灰一样,不畏困难和挫折,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坚持走下去。《从军行》描绘了一幅壮阔惨烈的战争场面,诗中饱含着对国家、对民族、对英雄的热爱与赞美。每每读到,便能感受到那股激荡在胸中的家国情怀,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二、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追求
(一)走出两个误区
1.把理解诗意当成教学的全部
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限制,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依旧只注重重点字词的解释、语句的翻译等,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教师总担心学生这里不明白,那里看不懂,于是逐字逐句地讲解。自觉好学的学生忙着记录笔记,但稍微有些惰性的学生很难学习到古诗文知识。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学习古诗文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何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长此以往,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热情。
2.单纯以为深度就是内涵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很多教师通过网络、读书等多种渠道学习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节古诗文课不能停留在读正确、读流利、明文意、悟诗情上,要让古诗文课堂有内涵、有深度。于是不遗余力地补充创作背景资料,补充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诗文,瞬间觉得课堂厚重、丰满。却丝毫没有考虑,创作背景、相关诗文补充得是否合适?是否真的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诗情诗意?是否引发学生有效思考?是否符合现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明确三个要求
新《课标》中针对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学生古诗文学习有明确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诵读、积累、感受”三个词。“诵读”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积累”加强语言积累,丰富语言储备。“感受”感受传统文化,感悟诗词意境。古诗文教学课,应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诗意盎然。
(三)突出三个意识
1.要有人文素养意识
优秀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长期面临种种挑战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经验,在诵读、积累、感悟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践行恰当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2.要有学生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准确把握不同学段要求,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即时状态和表现,以学定教,珍视学生的思考与感悟。
3.要有语文本体意识
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文体裁特点,落实语文核心要素。在诵读、积累、感悟、创编古诗文的过程中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落实语言运用,培养思维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古诗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以声明诗文
1.课堂导入时,朗读古诗文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1)同主人公导入。比如:《铁杵成针》开课伊始以“挑战对诗”的形式诵读李白的作品,了解他的非凡成就,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崇敬之情。相传李白并非天生勤奋好学,他经历了一件事才改变了学习态度。学生带着好奇转入新课学习,兴味盎然,同时也为后面感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种品质的重要性奠定了情感基础。
(2)用同类诗导入。比如:《枫桥夜泊》开课伊始诵读高启的《赋得寒山寺送别》、王士禛的《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问学生:“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都写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带着问题走进《枫桥夜泊》的学习。
2.通读古诗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把古诗文读正确、读流利,扫除阅读障碍。
(2)给足时间,借助注释、图画,初步交流印象,整体感知诗文大意,试着读得有节奏,感受诗文的节奏美。
(3)教师引读,点播方法,读出情。比如:《长相思》,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身在征途。”第二个问题: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心”在故园。感受诗人“身”“心”分离的痛苦,对家人对故园的思念。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长相思》更有韵味。
(二)以象悟诗文
想象画面是学习古诗文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让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的方法。比如,学生在《长相思》中感受到诗人身心分离的痛苦之时,教师说:“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教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他的家乡又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画面?”
一番交流之后,教师进行引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有的只是——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孩子在一起的那份温馨和幸福,这里有的只是——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萋萋, 这里有的只是——
一咏三叹,升华体验。读出了词中欲言又止的弦外之音:为了保家卫国,不忍“离”,仍要“离”!
(三)以画配诗文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诗文配画,有助于学生增加对诗文的理解,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比如:学习《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后,让学生给古诗配一幅画,满池塘碧绿的荷叶一定是学生理解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表现。
(四)以文译诗文
在古诗文教学中,适时植入相关文章,降低难度,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比如:《司马光》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耳熟能详,开课伊始,展示《司马光砸缸》的现代文故事内容,勾起学生的回忆,再进行对比。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小古文的意思,又发现了小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和特点,一举多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陆游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人作此诗时,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已有六十多年了,陆游被罢斥归乡,在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年年岁岁盼,岁岁年年愿望落空。盼中有恨,为什么会愿望总是落空呢?为何产生恨意?这时让学生诵读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明白原来是因为当政者纵情声色不思收复失地,从而激发学生的忧国忧民之感。
(五)以写创诗文
新《课标》中提到核心素养内涵的第二条是语言运用,学习语文重在学以致用,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形成良好的语感,了解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古诗文作为中国文化瑰宝,我们更应该积累、传承。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语言表达特点,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古诗文语言表达方式,试着创编古诗文。
可以先从句子开始。比如:《司马光》“群儿戏于庭”的意思是很多小孩在庭院里玩耍,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表达顺序不一样,在文言文里称为倒装句,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倒装句”这个名词很陌生,也没必要向学生解释,但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表达方式,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一群孩子在花园玩耍,怎么说?——“群儿戏于园”;如果一个小孩在家里玩耍,怎么说?——“一儿戏于家”。学生轻松习得倒装句表达方式。
学习有法,但是教无定法。教师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根据学情、文本灵活运用,巧妙发挥,让每位学生在中国古诗文的滋养下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4期。
[2] 霍梦瑶《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初探》,《成才之路》2023年第12期。
[3] 陈丽飞《聚焦古诗文 传承古文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天津教育》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