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品格养成;育人体系;数字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8-0031-03
顾润生:“指向‘合理人生 ’的‘四质品格’活动设计与实施” 项目实施的顶层设计是什么?
于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标指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教育应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中”)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百年跨越,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厚重文化积淀千年古城底蕴,红色文化传承百年办学根脉,立德树人铸就复兴灵魂。学校秉承“盛德厚学”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办“适合海中学子”的教育。1906年,首任校长沈云沛明确办学目标“尤重在考核学生品行”。1928年,时任校长董淮主张以忠诚祖国、奉献担当为主旨的“合理人生”教育理念,锤炼学生“勇敢、坚毅、亲爱、精诚”的“四质品格”。百余年来,薪火相传的“合理人生”教育理念,内植于心,外践于行,内涵不断扩展与丰富,已成为一代代海中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学校锤炼学生“四质品格”,提供“适合海中学子”的教育,为国家培养一批批优秀人才。
顾润生:项目的实施路径是什么?
于婕:学校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高中三年进行整体规划,从环境建设、课程设计、活动实施、评价赋能四大维度构建全程性和渐进性育人体系,分阶段确定品格养成目标,创设品格培育情境,创新开发“四质品格”课程,制定品格养成评价方案,确定评价量规,研发综合素质数字化评价平台,发挥评价结果对品格养成的生成性、发展性和提升性作用。学校通过“合理人生”教育理念和学生品格锤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品格提升提供范式,促进学校高位发展、特色发展。
一是环境建设,真实浸润。学校建设省物理、数学、体验式语文、环境·生态、历史课程基地,以及校史名人馆、开放式校史馆、海洋馆、气象站、植物园、云海药园、陇海铁路紫藤长廊、朗读亭、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四质品格”墙等育人空间,同时采购VR生涯体验平台、乐器等器材,积极对接社会实践平台,为学生品格提升提供了真实场景。
二是课程设计,长效育人。学校围绕“四质品格”的育人导向,聚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了以“身心健康、方法思维、理想导航、家国责任”为德育导向的四大活动课程群,形成了“四育四质”课程结构。“一育”——身心健康课程群,“一质”指向勇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勇敢”生命品质,包括足球普及、竞技精神、炼体远足、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二育”——方法思维课程群,“二质”指向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坚毅”科学品质,包括STEM、生态环境、物理基地、“登峰杯”、经典阅读、朗读行动等课程;“三育”——理想导航课程群,“三质”指向亲近志趣、热爱人生的“亲爱”事业品质,包括自我认知、生涯规划、院士励志教育、仪式教育、社团活动、审美教育等课程;“四育”——家国责任课程群,“四质”指向忠诚奉献、责任担当的“精诚”民族品质,包括诚信教育、家规家训家风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311爱心牵手”活动、爱校日、国际开放周等课程。178门校本课程、92个学生社团、23项社会实践、12种共青团仪式和8大校园节日,共同滋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高品质校园生活。
三是活动实施,激发潜能。活动内容由“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三大主题构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校依托全国青少年党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注重多元融合,旨在传承中华文明、厚植人文底蕴,学校先后举办多国学生共同参与的“‘一带一路’青年学保尔”读书交流研讨会、江苏省国际青少年模拟联合国活动,融汇中国情怀与国际情怀,讲好中国故事;“校园文化”主题活动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传承,包括“311爱心牵手小组”“海之声合唱团”“紫藤文学社”等一大批优秀成果。活动策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年级设定三级目标:高一年级关注文化认知体验情境;高二年级通过实践创新情境促进学生自我发现;高三年级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活动平台构建聚集校家社三方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学生可自主对接。整个活动实施从全程着眼,有主题贯穿,按时序、分对象、多场景、有计划地推进,形成了全时段、全过程、全方位的“三维一体”育人网络。
四是评价赋能,特色鲜明。首先,学校定期进行品格提升问卷调查,问卷题目结合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进行设计,再分析数据,精准定位项目工作成效。其次,学校制定并实施海中“四质品格”评价方案和评价量表。方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社区共同参与评价的形式,形成了主体多元、过程写实、结果指导等鲜明特征。最后,学校开发数字化活动记录评价管理平台,从“四质品格”活动修炼和日常行为表现两个维度进行评价。活动修炼记录平台由学生自主申报活动成果,如论文评比、文艺表演、体育竞赛、课题研究等活动中的获奖证书信息,录入实际经历、实践感悟等方面的佐证材料。日常行为记录平台由教师和班委会评价组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量化记录。平台及时生成分析图,并同时呈现班级均值分析图,帮助学生明确自身问题,指导改进方向。学期末,教师通过综合考量两种记录,对学生品格提升做出阶段性评价,遴选“四质品格”突出的践行事例或活动成果进行表彰。
顾润生:项目有哪些创新之处?
于婕:一是延展“合理人生”教育理念。我们基于“做中学”理论和学校文化传承,延展新时代“合理人生”教育理念,即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亲爱、精诚”的“四质品格”,使学生具有合乎道德、合乎理性、合乎规律、合乎自然的素养,过充满自信、追求理想、有生活品位和责任担当的理性人生。
二是构建“四三三”实践范式。学校以校内、校外、网络为载体,创设品格养成情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年级设定“认知、发现、设计”三级课程目标;依托数字化活动记录评价管理平台,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全程着眼,将主题贯穿,按时序、分对象、设场景、有计划地推进,形成全时段、全过程、全方位的“四质品格”育人网络。
三是制定特色素质评价方案。学校将品格提升与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结合,提出适合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形成可操作性的一级、二级、三级评价指标,明确单个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及界限,确定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等级数量界限,考查各评价指标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四是研发数字化活动记录评价管理平台。学生品格提升是无形、内隐的,为了将它与可测、可知的外在表征联系起来,学校在定期调研的基础上细化品格考核量表,自主研发数字化活动记录评价管理平台,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通过注册、登录网络平台,完成活动过程材料上报;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自动汇总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学生成长记录电子档案,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实现了评价的日常化、过程化、可操作化,全面推进学校品格提升评价工作的特色化发展。
顾润生: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是什么?
于婕:一是课程资源有待丰富。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家长、社会和网络的资源平台还须进一步有效整合,课程细节设计和创新思路还有待提升,需要请专家进行理论指导,提升对活动内涵的提炼能力。
二是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增强。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活动记录评价管理平台,从实效、实用、实际的角度,构建写实记录系统、整理遴选系统、公示审核系统、决策分析系统,促进特色评价系统的全面生成。
三是区域辐射力度有待提升。学校将积累研究成果,提炼本项目活动建设的经验,将活动内容编辑成校本教材,对总结反思和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可供推广的育人成果。
【作者简介】1.顾润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于婕,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62)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