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方式的传统文化渊源探析

2024-02-14 00:00:00蔡濡骏谭文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6期
关键词:墨家道家儒家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儒家、道家、墨家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发展进程。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观上的主张各有侧重、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生态思想体系。新时代,绿色发展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生活包括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产品、绿色居住、绿色循环等,是体现人与自然关系最直接的部分。该文从绿色生活文化渊源的角度,分析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探析其对绿色生活理念的启示。

关键词:绿色生活;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墨家;文化渊源

中图分类号:P467"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c)-0056-05

Explor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Origins of Green Lifestyles

CAI Rujun, TAN Wenhua

(School of Marxism,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 long and profound history, with Confucianism, Taoism, Mohism and other schools of thought being the main components.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Mohism have not only enriche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ir respective development processes, but also profoundly influenced China'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ecological view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Mohism and other schools of thou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have their own emphasis and interweave, together forming a rich and colorful ecological ideological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era, gree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Green living includes green consumption, green travel, green products, green living, green recycling, etc. It is the most direct part that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hinking in schools such as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Mo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green living, as well as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xplores their inspirations for the concept of green living.

Key words: Green living;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ism; Taoism; Mohism; Cultural origins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活方式正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时代创新。通过探析绿色生活方式理念的传统文化渊源,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形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实基础。

1 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涵

绿色生活方式是既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又保护自然环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不超过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绿色生产方式来平衡人类社会的需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亲近自然、节约资源、注重环保、绿色消费等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2]。绿色生活方式主要包括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产品、绿色居住、绿色循环等。绿色消费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兼顾个人需要与生态责任,一定程度上在个人利益上做出让步,选择生态友好型产品;绿色出行是一种包括步行、骑行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低碳出行方式;绿色产品是指在生产、消费及回收全流程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绿色居住是以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融于自然为原则而设计建造的绿色住宅,实现能源充分利用和良性循环;绿色循环指综合回收处理边角料、垃圾等废弃物。绿色理念和节约要求要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3]。

2 绿色生活方式的传统生态文化渊源

2.1 儒家生态文化思想

儒学思想家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宇宙观、“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伦理情怀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实践准则,是儒家生态文化观的核心内容和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4]。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对儒家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创新[5]。

2.1.1 先秦时期的奠基与形成

儒家思想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551—前479年之间,由鲁国思想家孔子创立。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认为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自然,提出了“仁”和“礼”、“知命”和“畏天命”的核心理念;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孔子则强调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道;对待个人,孔子认为应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虽然直接涉及生态观的内容较少,但其“仁爱”思想可以引申为对自然万物的关爱,为生态观的萌芽奠定了基础。如孔子提出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规劝人们放弃“竭泽而渔”式的捕鱼方式及戕害幼鸟的不当行为,这与当下提倡的季节性休渔制度和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修复思想有一定重合之处。孟子进一步强调“仁民而爱物”,将仁爱扩展到自然界,为儒家生态观注入了人文关怀。荀子则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主张“节用御欲”,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1.2 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发展与完善

在这一时期,儒家生态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西汉时期,董仲舒建立以“天人感应”思想为基础的生态框架,在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纲常伦理推广到天地之间。他还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他在《春秋繁露》提出“行有伦理副天地也”,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与人俱生”,强调人的行为逻辑与自然规律的符合性,他认为农业是国之根本,提出制定惠农政策,通过发展农业经济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宋代时期,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儒家生态观开始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特别是理学家们开始尝试理解人性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生生之仁”的生态思想。北宋的程颢、程颐两兄弟,世称“二程”,共创“洛学”,为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程颢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程颐的学说则以“穷理”为主,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他还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气禀”说来解释人性差异。同时期的张载强调“民胞物与”思想,将人与万物视为同胞,进一步扩大了儒家的仁爱范围。南宋的朱熹等人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强调通过观察和探究自然规律来认识世界,实现了儒家生态观的又一次飞跃。

2.1.3 明清至近现代时期的传承与创新

在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在生态观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拓展。儒家学者继续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如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就包含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同时,明清儒家开始关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他们认识到,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会导致生态失衡,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儒家学者开始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强调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农业生产、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到了近现代,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儒家思想在生态观方面又有了创新性发展。儒家学者开始吸收西方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生态平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的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近现代儒家在生态观方面注重人文精神的融入,强调人类应该以一种敬畏之心对待自然,尊重自然界的生命和生物多样性,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保护措施,如禁止滥砍滥伐、保护珍稀动物等,说明了儒家生态观达到了新的高度。

2.2 道家生态文化思想

道家的“道法自然”、生态“无序”到“有序”、生态平衡、“少私寡欲”等思想,有利于建立主客二元合一的现代生态观[6]。对道家生态思想的探析有助于促成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认识[7]。

2.2.1 先秦时期的奠基与形成

道家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大约在公元前580—前500年之间,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创立。老子,又称李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著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奠定了道家生态思想的基础。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齐物论”和“逍遥游”,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先秦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道”的思想贯穿整个道家生态思想。

2.2.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承与融合

秦汉时期,道家生态思想建立在“道”的哲学基础上,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道家生态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生态观上,道家将“道”的理念应用于自然界,强调自然界的万物都是“道”的显现,都具有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生长、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自然界的运行。道家提倡节俭、适度消费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这一时期出现了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基本元素和五行(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和物质相互作用形成了宇宙间的万物,并维持着宇宙间的生态平衡,人类的活动应该保持这种平衡,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而导致阴阳五行失衡和自然界灾难。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开始关注生态平衡问题。他们强调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这种关注生态平衡的思想,为后来的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同时,道家还提倡自然疗法,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他们主张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来治疗疾病,而不是过度依赖药物和手术。这种自然疗法的思想,为后来的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道家主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后来的生态哲学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2.3 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深化与传播

唐宋道家在强调人与自然平衡的基础上,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和适度消费。他们认为,过度消费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他们主张人类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唐宋道家开始关注生态平衡问题,认为人类的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强调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如植树造林、保护水源和野生动物等。

元明清时期,道家思想在生态观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提出了更多关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具体观点和实践方法。这一时期,他们强调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并进一步将身心平衡理念与生态观相结合,发展了“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等观念;同时,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实践,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水源、注重节约和循环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式,形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并为现代社会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参考。

2.3 墨家生态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墨家从战争导致的自然破坏失衡中提出生态伦理思想,与社会现实需要的逻辑联系更加紧密[8]。墨家注重实践和技术经验积累,主张通过道义教育和互相帮助来化解矛盾,主张减少资源消耗,与现代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高度一致。墨家生态思想的内在理念对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9]。

2.3.1 春秋战国时期的奠基与形成

墨家生态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大约在公元前468—前376年之间,这一时期,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鲁国人墨翟(墨子)深感社会动荡不安,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核心思想,即普遍地爱一切人,主张人人平等,反对战争和暴力,并逐渐发展出了墨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探索。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即尊重贤能的人,追求社会的平等和统一。墨子主张勤俭,提出了“节用利民”的观点。《墨子·节用》主张衣食住行满足基本需要即可,并指出“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墨子提出“天志”这一生态经济思想,认为大自然环境和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结于“天”。“天志”思想强调要尊重大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合理利用,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2.3.2 战国中后期的发展与完善

在战国中后期,墨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墨家开始关注认识论、逻辑学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墨家逻辑体系。墨家还提出了“三表法”等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强调经验主义在认识中的作用。这些方法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后期,墨家分化为两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等学科的研究,被称为“墨家后学”或“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墨家后学在继承前期墨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们在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墨家思想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带动了技术实践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应用。

2.3.3 秦汉至清末民初时期的衰落与复兴

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儒家思想的崛起,墨家思想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墨家思想主张影响逐渐衰落。直到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墨家思想才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墨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3 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相互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各有核心修养和内涵。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道德修养;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墨家则注重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他们既坚持了各自主张,又相互吸收借鉴,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和文化内涵。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学派的精髓和精华,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以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3.1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性

儒家和道家在生态观上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通过“仁爱”等理念来引导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道家则更注重顺应自然规律,强调“无为而治”等理念,以此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这种互补性使得儒道两家在生态保护上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局面。

3.2 儒家与墨家的异同点

儒家和墨家在生态观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然而,儒家更注重道德伦理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而墨家则更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此外,儒家在生态观上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墨家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这些异同点反映了儒家和墨家在生态观上的不同侧重点和价值取向。

3.3 道家与墨家的相互借鉴

道家和墨家在生态观上也有着一定的相互借鉴关系。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及内心的修养和超脱,这些思想对墨家的“兼爱兴利”等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墨家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思想也对道家的“知足常乐”等理念进行了有益的补充。这种相互借鉴关系使得道家和墨家在生态观上形成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

4 中华传统生态观的现代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引申为对自然万物的关爱和尊重,从而引导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其次,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干预。最后,墨家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思想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文化方面立德,从文化方面树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绿色生活实践[10]。我们相信,绿色生活方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推广。

5 结束语

绿色生活理念需要全民行动起来,积极践行;而探析绿色生活方式的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有助于探析发展逻辑关系,从根本上理解和领悟绿色生活的本质意义,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宇兰.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5-22(6).

[2] 周力辉,方世南.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及实践路径[N].辽宁日报,2019-01-24(7).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N].经济日报,2024-08-12(2).

[4] 邹广文,李晓白.以儒家生态文化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J].孔子研究,2023(1):53-61.

[5] 冯留建,孙海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儒家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毛泽东研究,2021(4):4-13.

[6] 向达,韩蓉.论道家生态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理论学习,2009(12):58-61.

[7] 姚松.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道家生态思想的演进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4):93-101.

[8] 杨武金.墨家逻辑的科学地位和当代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5):37-42.

[9] 田婷婷,李洁.墨家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嘉应文学,2023(24):43-45.

[10]谷守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路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9):119-122.

作者简介:蔡濡骏(2000,6-),男,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通信作者:谭文华(1967,12-),男,湖南茶陵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通信邮箱:865953217 @qq.com。

猜你喜欢
墨家道家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风采童装(2018年1期)2018-04-12 02:04:57
漫画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