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高方 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南京分所
大数据背景下,为了助力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趋势的快速转变,我国围绕建设网络强国、智慧社会和数字中国提出了诸多颇具创新的战略部署,并致力于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与此同时,传统的事后审计模式将不再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发展需求,现代审计迫切需要通过优化审计模式和革新审计技术来提高审计质效。而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工作的深度融合,能够助推审计技术创新升级,重构审计实施流程,进一步减轻国家审计全覆盖压力,实现实时、全面、高效、动态的持续审计,最终达到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全覆盖的监督审计目标。由此可见,加强对大数据背景下的持续审计技术探讨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所谓的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信息的总集,其体量通常可高达数百TB 或PB 级。一般而言,大数据可划分为各种来源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其本身就具有类型多、体量大、价值密度低等特点。正因如此,我国围绕大数据展开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至此,关于大数据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应用开始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大数据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必然会对审计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讲,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审计方法的影响。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方法通常会由抽样审计向总体审计、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转变,特别在大数据技术的辅助作用下,以可视化分析方法为代表的审计方法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第二,对审计模式的影响。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全面推广和应用,国家审计更加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远程、实时审计。第三,对审计技术的影响。在大数据技术、全量分析技术等手段的加持下,传统的抽样分析会向着大数据的全量分析转变。同时,智能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联网审计技术和嵌入审计技术也会得到广泛研究。
相较于传统审计而言,大数据背景下的持续审计是一种新技术与审计相结合的新兴产物,即在大数据技术基础之上,由独立审计师或审计单位对委托项目的相关事项以及一系列实时或短时间内生成的审计报告,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处理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实时、动态审计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不同,持续审计更加强调实时性,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预测和监控,并且持续审计的审计技术集中于数据分析与数据模型的科学构建,更偏向以审计软件与信息系统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由此来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全面性和精准性。
事实上,所谓的持续审计主要是指实时、持续监督的新型审计方法,又可被称之为实时审计。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持续审计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嵌入式、分离式两种审计形式。其中嵌入式审计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在被审计对象内部设置审计程序模块的方式,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审计监督。然而,该方法不具有通用性且实施流程比较烦琐。分离式持续审计是将所需要的数据信息采集至设计端进行相应的审计工作。在通用模式下,审计人员可采用XML、CORBA 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全面采集和整合,这不仅有利于节省被审计单位的系统资源,还能够弥补嵌入式持续审计的不足之处,切实保证持续审计的实效性。
现如今,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持续更新迭代,我国开始致力于面向数据的联网审计研究,并在2019 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大数据审计。值得注意的是,持续审计虽然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高度的自动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还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如数据安全问题、对审计人员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审计实施成本花费较高、审计模型固化难度较大等,若任何一项工作落实不够科学合理,势必会对审计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重要数据资料,一旦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失真、篡改、缺失等问题,不仅很难保证审计结果的精准性与完整性,还可能会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机构造成无法预估的经济损失及负面影响。因此,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构建大数据持续审计模式现已成为相关从业者必须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
大数据采集技术作为实现持续审计发展的核心技术手段,必然能够为持续审计的创新变革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具体来讲,与传统的手工数据采集有所不同,基于大数据采集技术上的持续审计,可以通过仿真技术或引擎软件,对被审计对象的底层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分析,最终实现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若相关审计人员运用软件接口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作业,要求采集双方的软件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或者直接利用政府政务外网、被采集方内部专网等数据库接口方式,通过在被采集方数据库安装数据接口软件的方式,快速完成对被审计单位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整合和处理,同时也是大数据背景下最为便利的一种数据采集方式,对于持续审计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持续审计工作,能够借助指标分析、趋势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存储与审计云系统中的财务数据报表进行总体分析,并将多种审计方法模型植入云服务中,以此来帮助审计人员精准判断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快速发现海量数据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提高审计数据处理效率,切实保证持续审计工作的整体实施效果。所以,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相关审计人员可以快速接收和处理数据信息,从而切实保证审计工作效率及总体质量。
众所周知,以往的纸质数据资料往往存储在专门的档案室,并且很容易受档案室内部环境条件的影响,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数据信息失真、泄露等问题。而大数据存储技术在持续审计工作中的科学运用,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采取以太网连接的动能硬盘存储方式,将数据直接存储到以太网硬盘中,或者通过专门的云存储中心,依据客户权限允许访问、下载和使用各项数据信息,以确保审计数据的安全及完整。
大数据时代视域下,通过大数据技术开展持续审计工作,借此来实现对系统数据的实时监控,方便相关审计人员及时识别存在异常的数据信息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生产经营风险的发生概率,有效整改被审计单位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合规性问题,还能够充分发挥持续审计的预防、控制功能,进一步改善审计工作流程和治理结构,大幅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最终实现内部审计的保值增值。
相较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而言,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持续审计工作,可以打破地域、时间等条件对审计工作的限制,并且审计范围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抽样样本,而是从内外部获取更加全面的业务数据和财政财务数据,并对所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和处理,借此来获取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和报告。可见,大数据背景下的持续审计一方面可以打破固有风险的局限性,不断拓宽审计工作范围,切实保证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切实保障审计结果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精准性,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审计问题的发生概率,最大限度地保证持续审计的整体实施效果。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行业领域的发展均开始受到网络信息化的剧烈冲击,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全面普及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随着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传统产业的商品和服务体系也开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个性化、高效化特征。而持续审计作为当下最为有效的一种审计方法,要想保证持续审计的深入贯彻落实,必须基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建设规模,不断夯实持续审计的基础环境。在实践中,被审计单位应在既有的信息平台和管理系统基础上,合理应用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内部审计模式,为持续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构建统一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若企业下属的各分公司存在各自为营现象,或者企业有较为相似的业务,必须适当加大集成化管理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财务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等环节的动态化管控,方便相关从业人员及时将数据资料录入到专门的信息系统中并进行统一汇总和管理,进一步降低人为因素干预系统的可能性,以便更好地发挥持续审计效能,进而为推动被审计单位的长效化稳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持续审计本身就是一项具有较强严谨性、复杂性和专业性的系统工作,所需要履行的程序较为复杂,涉及主体较多,要想保证该工作的整体实施效果,就必须打破行业限制,定期分析各地区、各行业的审计结果,积极参考持续审计相关实践经验,并通过建立完善的持续审计组织模式,将持续审计在合理评估风险、预先判断、综合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以确保持续审计工作得以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开展。与此同时,被审计单位需要综合考虑跨业务等业务数据信息处理的模式,通过建立健全数据分析机制,优化创新数据分析模式,将传统审计数据与持续审计数据相结合,在保证审计数据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前提下,有效避免数据内容不符合审计要求的情况,最终实现全过程、全覆盖、动态化的持续审计。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系统领域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开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现代化特征,同时既有的准则和法律条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特别是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一些自身条件优越、信息技术发展程度较好、组织结构较为复杂的企业已经陆续开展持续审计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健全持续审计制度及体系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传统的内部审计制度及配套体系相对较为完善,但是关于持续审计的相关制度体系依然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直接导致持续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实际效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为此,相关企业必须基于持续审计的特点和性质,深入剖析持续审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不断优化创新持续审计方式方法,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权限与相关职责,充分发挥持续审计的最大运用效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问题,助力企业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与进步。
为了切实保证持续审计工作组织实施的有效性,仅靠建立健全持续审计制度体系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基于持续审计工作的现实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化的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首先,企业应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加大对持续审计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全体员工正确认识到持续审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深刻意识到自身岗位与持续审计的相关联系,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内部审计,在有效降低企业风险问题的同时,逐步在企业内部营造全员参与持续审计的良好氛围,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持续审计工作的规范、有序实施。其次,企业应从人才招聘、引入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持续审计的工作标准和管理职责,通过创新优化人才选拔及晋升机制,或者适当提高审计岗位人才准入门槛的方式,积极引入更多兼具持续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不断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人才组织架构,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和审计效率,促使持续审计工作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开展,从而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及社会价值。最后,针对现有的审计工作人员,企业必须适当加大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教育培训,具体可通过聘请行业专家深入企业进行专题知识讲座或者技术指导,帮助审计人员全面了解、掌握持续审计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定期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表现予以绩效考核,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努力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加强大数据背景下的持续审计技术革新和方法创新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是当下推进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全覆盖的重要突破口。因此,相关从业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大数据与持续审计技术方面的实践研究,明确大数据背景下持续审计的技术支持,并充分利用大数据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采集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和外部关联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转换和处理,逐步形成有用的被审计数据并进行预测分析、对比分析和可视化分析,及时识别审计疑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总体质量,在保证审计结果精准性与可靠性的基础上,构建起完善的大数据持续审计理论框架体系,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服务的最大效能,为推动我国大数据审计建设作出更多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