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萍乡傩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民俗传承而显得尤为珍贵。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深入探析萍乡傩文化图腾面具,通过研究江西萍乡傩文化,审视传统美学精神。本次深入调查,启发了笔者的思考,发现萍乡傩文化图腾面具在美学上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多样的造型特征、狞厉的表现形式和神秘的文化内涵以及多功能性。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萍乡傩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传承与创新傩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美学资源。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保护、传承和创新萍乡傩文化贡献一份积极的力量,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光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江西萍乡;傩文化;传承保护;传统美学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闪耀的明珠,向我们展现历史的印记和民族智慧的结晶。萍乡傩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自古便在江南水乡绽放着独特的光芒。
萍乡傩文化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萍乡素有“傩文化之乡”之称,“傩舞”“傩庙”“傩面”三宝齐备。萍乡傩文化的珍贵价值不仅在于其图像表现和视听价值,还在于其深刻的美学内涵影响着当代绘画的精神。这种内涵蕴含着民族智慧与审美情趣,传达着人类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感悟。
“美”这个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中。甲骨文中的“美”字的字形是一个戴着羊头饰的人跳舞,与古代的巫术、礼仪和祭祀活动相关联。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字与“美”相似,如“鲜”“恙”“盖”“羡”“羹”“羲”等,它们都与祭祀仪式相关,并带有赐福、感恩、美好等意义。这个字的历史演变反映了文化对“美”的不断理解和扩展,最初的外表美逐渐深化为更广泛的“美”的概念,包括抽象的美、道德的“美”和审美的“美”。但是最初,人们看到祭祀的行为以及祭祀的形象就认为这样就是“美”,甚至引申到祭祀的含义也是在追求一种“美”。在人类文化发展早期,对“美”的理解通常与视觉表现以及仪式、形象等方面的呈现密切相关。祭祀是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它不仅包含了对神灵的敬意和崇拜,还常与美的追求和呈现相关。人们通过庄严的祭祀仪式以及祭祀场景中的形象、装饰等,来表达对神灵的尊敬和供奉,这种视觉的美是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此外,当时的人们也相信通过祭祀可以获得神灵的祝福和庇佑,这进一步强化了祭祀活动与美的联系。因此,在早期文化中,美不仅是外观上的表现,还涵盖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和宗教层面的美。这种美的表现形式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中都有所体现,反映了人类对美的不断探索和演化。造型,或者可以称之为形式,指的是事物外在的具体或抽象特征,包括其结构、形状和外观等。这些特征通过视觉方式传达给人们,触发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引发人们的思考。
萍乡地区的傩面具种类繁多,常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来归类。首先,按照面具的艺术造型,傩面具通常可分为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三大类,或者进一步细分为福神面具、祸神面具和耍神面具等。这种分类是萍乡傩面具最常见的划分方式,它展现了人们丰富多彩的表情和形态,反映了傩文化中神秘、威严和生动的艺术形象[2]。傩面具在傩仪中代表不同的角色,为整个仪式增色添彩。其中大部分傩面具形象凶猛,它们散发着一种具有威严和力量的气息。这样的面具往往采用夸张和变形手法,面部特征更加突出、眼神更加锐利、嘴角更加张扬,彰显威武凶悍的形象。这些面具的色彩通常是浓重的黑色、红色或金色,给人以震撼和压迫感。要是从傩面具美学风格的角度进行评价的话,我们认为这种傩面的美学风格才是傩面具风格的主流表现。我们将这种美学风格称为“狞厉”。傩面具中的狞厉形象通常代表一种原始力量,透过造型的线面、棱角、方圆,让人感受到一种令人恐惧的美感。在民间传说中,这些狞厉面具往往是神的化身,是威慑恐嚇异氏族、部落的符号,同时对本部落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凝聚在傩面具中,使得狞厉之美既是恐怖的化身,又是保护的神祇。
早在商周时期,狞厉之美就已经在文化艺术中得到表现。青铜器是当时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而《吕氏春秋》和《考古图》等文献中对于饕餮的描绘就是狞厉之美的一个典型例子。《吕氏春秋》中就提到“周鼎铸饕餮,形象是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②。饕餮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种凶猛恐怖的神兽,形象狰狞,象征着原始力量和野性。青铜器上铸刻的饕餮形象通常十分夸张,形态古拙,给人一种神秘感。《考古图》所论及的“五癸鼎,其中的鼎文作龙虎,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③也呈现了青铜器的狞厉之美。龙虎作为神秘的动物形象,蕴含不同的象征意义,而其中的兽面往往是饕餮的形象,进一步体现了古人对于狞厉之美的追求。据萍乡考古文献记载,最早的傩面应出现在赤山镇石洞口傩庙,内有12尊罕见的兽神木质图腾面具,其制作年代不确定,可能产于唐末宋初以前。这些图腾面具的纹饰形式多变,线条工细对称,充满设计意识,是十分典型的图腾符号。面具的造型夸张、想象力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有剑眉刀须纹、龙眼虎鼻纹、狮嘴狼耳纹[7]。在欣赏这样的傩面具时,人们不禁会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又恐惧的情绪,仿佛置身于神话传说的世界之中。这种感受既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是对艺术表现力的赞叹。同时,傩面具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傩面具在萍乡傩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娱乐表演的一部分,更是对人性、对社会的一种审视和反思。在早期社会,人们借助神灵的力量来化解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希望神祇能庇佑他们。傩文化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充满强烈的情感,这些情感在傩文化中交织在一起。然而,如今人们不再借助傩来祈求神明的庇护。当代的萍乡傩文化已经不再仅是一种祈求和希望的表达方式,它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方式。对于傩面的造型特征、色彩搭配,傩舞的表演性质以及舞台性的探讨等,都有助于记录和保护傩文化。在传承傩文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映当代精神,即娱人娱神,而不仅将其视作古老的传统。傩文化不仅是对神灵的崇拜,还蕴含了道德教化的内涵,它教导人们向善向上,是一种具有深刻内在美、心灵美的文化。
年轻人对赣傩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不足,这也许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新型媒体的兴起等。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积极宣传和推广赣傩。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在非遗保护中,必须妥善处理传承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若我们仅保护傩戏而不进行传承,恐怕傩戏最终仍会被人们遗忘。因此,我们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萍乡傩戏能够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需求。面对信息爆炸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挑战,传统文化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在非遗保护中,我们需要积极融入现代元素,让萍乡傩戏与时俱进。例如将京剧、豫剧等戏曲元素融入傩戏,或将经典故事如《西游记》《水浒传》改编成现代剧目,如《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这样的创新使傩戏焕发新的生命力,也让它在当代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与传承。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推动在萍乡傩文化的复兴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多年来,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强化对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目前,萍乡市已经建立了80多座大小不一的傩庙,维护了700多个古老的傩面具,呈现了240余个原生态傩舞剧目,并建立了40多支原生态傩班表演队伍。政府主导的傩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已初步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这些措施和政府的积极介入使得萍乡傩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在这一实践中,政府主导的傩文化传承和保护机制成为一项成功的典范。政府的支持不仅为傩文化传承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条件,还有助于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傩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江西萍乡傩文化的图像之美,包含千百年的智慧与传承。我们需用睿智的眼光、敬畏的心态,深度挖掘其中的美感、情感和哲理,传承其中的瑰宝。
基金項目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传统文化保护与江西文化旅游品牌塑造”(项目编号:YG20161561);本论文得到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YC2023-S593)资助。
作者简介
晏鑫,男,汉族,江西新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画。
参考文献
[1]江西年鉴编辑委员会.江西年鉴(2002)[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2]王可馨.赣西傩面具艺术形态研究及创新应用[D].西北大学,2021.
[3]张维,柯黎.萍乡傩舞艺术特征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114-117.
[4]谢琼梅,姚松奇.解析萍乡傩面具纹样隐匿符号密码[J].艺术工作,2017(4):94-96.
[5]王晓玢.萍乡傩面具探索[J].艺术品鉴,2016(2):127.
[6]李霞.傩面具的美学审视[D].吉首:吉首大学,2012.
[7]谢琼梅,黄丹珍.萍乡傩面具纹样研究[J].萍乡学院学报,2015,(1):43-46.
[8]陈思雨.浅析萍乡傩面具的造型艺术语言[J].大众文艺,2017(21):132.
[9]叶楚豪,文侃.傩文化在江西萍乡的传承和保护[J].萍乡学院学报,2017(1):9-14.
[10]高鸣鸾.开掘傩戏的美学精神[J].艺术百家,1995(3):69-71.
[11]郭玛丽,张睿峰.狞厉、粗犷、古拙之美—湘东傩面具艺术符号的美学探析[J].明日风尚,2016(16):327.
[12]王晓玢.萍乡傩面具装饰语言的探索[J].明日风尚,2018(12):320.
[13]柳献忠.赣傩面具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14]顾朴光.中国民间面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注释
①图片来源:翻拍《中国民间面具》,顾朴光著。
②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
③《考古图》一部金文著录,全书共十卷,成书于元祐七年(10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