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木经惟城市摄影中的生死之思

2024-02-09 12:24于钧涵
收藏与投资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死观摄影

摘要:当代艺术不单单是个体的一种情感宣泄形式,也并非刻意追求特立独行、不“生活”的表现手法,而是追求一种仪式概念的传递。摄影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样如此。荒木经惟有许多城市题材的摄影作品,其中包含他以城市为载体,加诸对日本生死观与人性观的理解与继承,为日本当代摄影带来新风。

关键词:荒木经惟;摄影;生死观;人性观

日本的摄影师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将镜头对准过去未曾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死亡、城市、暴力、裸体等题材,突破了传统摄影的束缚,将曾经不被承认的恐惧和欲望展现在大众眼前。摄影师通过手中的相机来记录世界,反省自身。人类的介入也为这个过程打上了个体化的烙印,无论如何想要进行纯粹理性的记录,人类内心的情感都会不自觉地投射到摄影中,对拍摄对象造成人为的影响。

在荒木经惟的城市题材作品中,生、死、欲望、女性等种种强调人类原始追求的诸多元素一览无余。他以独特的视角、题材、色调、构图等摄影技巧来阐释自己眼中的生死。他仿佛想要通过这种极具冲击力的摄影艺术,向世人大声宣告什么是本能。无论是愤怒、哀伤还是欢喜,都是不需要被束缚的,时刻是直白的宣泄者。

一、荒木经惟的生死观与人性观

首先就生死观来说,日本人对于死亡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亡者让人感激,而且需要保持对亡者的尊重。这种对于死亡的敬重,对于生的理解,对战后摄影师荒木经惟而言,是其作品中物哀美学倾向的一个核心。

世間万物生灵都需要经历生死的轮回,没有什么能够跳出这个圈,因为荒木经惟本人经历过多次死亡,父亲的去世、妻子的去世、爱宠的去世以及童年时期居住在坟场旁的经历,使得他对于“生”与“死”有自己的思考。因此,这种注定的分别成为荒木经惟灵感的源头。生死无常,盛极必衰,是荒木经惟想要借助摄影传递的真实情感,而这毫无疑问受到日本本土生死观的影响。

日本文明作为一种杂糅性文明,在宗教方面,无论是佛教或是神道教,其教义都是通过改良融合才形成了适应日本民族的思想。尤其是佛教,它是日本宗教的主流,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于死亡的重视。在日本的生死文化中,丧葬是十分重要的活动,纪念亡者的活动与节日主要有三种——忌辰、盂兰盆会和彼岸会,这些节日对于日本人而言是重中之重,如同中国的清明节,即通过具有仪式感的活动,来传递对于去世之人的思念,并祝愿祖先能够成佛往生,祈祷他们能够保佑家族兴旺、平安健康。

这些仪式性的活动,也让荒木经惟对于死亡有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指亡者仿佛依旧是和活着一样,围绕着生者,以一种暗示来影响他们的生活,并且对生者的发展进行指导。这种深沉的感情并不单单是一种怀念,而是更为沉重的情感,是不能够被亵渎的尊敬、感激与爱。在日本,人们对于已逝之人的感情和对在世的人是完全不同的。“那是一种尤为重要的感激的爱和尊敬的爱,恐怕也是民族情绪中,最精深最有力的情绪,它指导着民族生活,模范着民族性格。爱国心是属于它的,孝心是倚赖着它的,家庭之爱是托根在它里面的,忠义是植基在它上面的。”①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及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日本在受到地理、经贸等多重限制后,也产生了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也形成了日本民族的性格。荒木经惟作为日本摄影大家,其作品对于人性的解读,也深受其影响。

日本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处于中低纬度区域,位于地震带边缘,由于受海洋季风影响,全年雨水较多,因此,诸如火山、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这种较为恶劣的生存条件,迫使日本人采取一种集体式的生活方式来抵御自然危害。为保证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包括粮食种植采集、修建防灾工程等都需要统一规定,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如果有人不合规矩,就会受到排斥。因此在这种规定的持续作用下,个体对于共同生活的社会成员的评价尤为重视,为避免出错便要保持一致性,进而演变成一种对内的强烈的等级意识。

本尼迪克特曾在《菊与刀》中对日本民族的特性进行概括,那就是“耻感文化”。耻感文化是一种文化上的意识与心态,也就是对于外界看法极其重视。在这种文化力量的牵引下,日本人下意识地追求“听从”与“顺从”。但由于日本文化本身的“杂糅”特性,它在发展时吸收了大量外国文化,然而文化融合时间较短,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系统与道德秩序,因此,在追求完美的日本人走上了阶级化的道路。

在日本的民族文化中,一个完美的人必备的是对自我身份与地位的正确认知,并且坚决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避免遭到他人批评,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他人与社会都承认的依赖性,使得日本人对于自我意识与情感的宣泄变得十分慎重,这种秩序感也是当今日本社会群体的主要民族性格。

荒木经惟作为二战后日本从事私摄影的大师,他将私摄影作为挑战这种秩序性的重要方式。在荒木看来:“摄影,其实是很私密的事情,这也是它最有魅力的地方呢。它会变成‘这是只属于我们俩之间的秘密这类的事物。不过呢,遇见别人时还是会忍不住想把它说出来。这些要素,就是摄影的魅力了。”②在荒木经惟看来,摄影就是将影像与图片作为视觉语言,把艺术家内心真实的欲望展现出来,不带一丝遮掩,直面人的本能。他肯定人类本性,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是美好还是丑陋。这种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也是荒木经惟摄影中一直探讨的主题,亲情、爱情、友情等诸多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引人思考。荒木经惟认为人性是真实的,无所遮掩的,它是冲击秩序、冲击规则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人性所带来的情感冲动,也是人类对于世间万物最为直白的诉说。

二、《东京物语》与 《空景》

就其城市题材作品来看,《东京》《东京之秋》《东京物语》等一系列以东京为题材的摄影集中,荒木经惟把东京这个城市的高楼大厦、街道、角落用一条无形的线连接在一起,牵引着拉向了艺术家本人以及观者内心深处。

荒木经惟出生于东京普通的平民家庭中,自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作为战后一代,亲身经历了东京的变化,被美军抢占后的自卑,被西方化后的转变,使得东京成为一个极具纪念意义的地方。他经常游走于东京各个区域,随着早期日本战后重建的高速发展,东京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开始向现代化转型,童年的东京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都市,虽然东京发生转变,但对于荒木来说,东京就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在不断生长与更新着。他常常讲道:“我和一个名字叫做东京的女子在一个也叫东京的地方走着并常常为她拍照。”③

就像其摄影集《东京物语》所展现的那样。首先在时间选择上,在荒木经惟看来,“秋”并不仅是一个硕果累累,包含丰收的象征,还有一种肃杀与死亡的意味④。因此荒木经惟在东京街头影像群中有很多空镜头,这些空镜头也为东京都市景色增添了些许惆怅感。荒木经惟的作品中有一种虚构与真实的反复变换,构成的是一派似真似假的都市景象。尤其是在影集的后半部分,通过一系列以残枝落叶、出殡场景、死亡场面、大雨以及昏暗的天空为主题的摄影作品,营造了整个城市的萧疏之感,仿佛东京在逐渐地走向死亡。

而整个《东京物语》以一位老人作为结尾,可谓是画龙点睛。这位背影酷似昭和天皇的老人面向深秋的夕阳弓着身子坐着,当时正值昭和天皇去世,标志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整张作品采用斐波那契螺旋构图方式,以这位坐着的老人为起点进行环绕,将他放置在黄金分割线处,明确中心地位,并且为观者视觉提供一根流动的线条,呈现出多种变化。同时画面前中后景简洁明了,又具有深度,稳定的水平线与垂直线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宁静,沉稳之感。而图中适当的留空,以一种抓拍的视角呈现一种窥视感。黑白的色调象征城市死去的老人望向远方的背影,渲染得更加沉寂,可以说《东京物语》为东京送上了最后的“挽联”。然而荒木经惟除却怀有这种对失去与死亡的哀叹,实则还包含对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荒木经惟的摄影作品中,经常伴随着对于生与死的探讨。死亡是什么?去世的人要前往何处?正如他在《空景》中所拍摄的妻子去世时的昏暗的天空,即将消逝的生命与代表一切归零的天相互呼应,带给观者浓厚的、直观的死亡之感,并留以想象的空间。但是色彩的涂抹,又使其焕发了一丝生机。当荒木经惟的镜头捕捉了大量表达生与死的场景,无论是丧礼现场还是具有暗示意味的残枝枯叶,实际都把日式死亡美学的存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荒木经惟的摄影中,城市仿佛是一座死亡的纪念碑,代表了生命的消逝,故乡的消逝,文化的消逝,而人的存在却为这片萧瑟增添了希望,希冀死去的亡灵依旧存在,所以在荒木经惟的镜头下,活在人世的生并非是一种存在价值的肯定,而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敬畏与尊重,生与死始终共存于他的摄影作品中。

三、结语

荒木经惟城市摄影中的对于生死的理解一方面受到了日本当代摄影思潮强调自我意识与精神空间的影响,呈现出对于真实的追求;另一方面,以森山大道为首的日本当代摄影师通过借助城市等题材对于个体情感的直白表达也影响着荒木经惟的城市摄影艺术。在影集《东京物语》《空海》以及《阿幸》中,荒木经惟利用组成城市的人以及城市本身来阐释他对于生与死的理解。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太原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立项课题“山西省民营美术馆的当代艺术生态研究”(项目编号:SYYJSYC-2311)。

作者简介

于钧涵,女,汉族,山东肥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史。

参考文献

[1]韩天宇.荒木经惟摄影艺术风格探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3.

[2]周雪梅.荒木经惟摄影艺术的美学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9.

[3]夏枫.以典型摄影师为例分析日本战后国民精神状态[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4]邓珣.日本动画中的物哀美学[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4.

[5]伍晓曦.森山大道与荒木经惟摄影中的“日本性”[J].大众文艺,2010(22):90.

注釋

①[日]小泉八云:《日本与日本人》,胡山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5-164页。

②李子顺:《摄影馆002荒木经惟》,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89页。

③韩天宇:《荒木经惟摄影艺术风格探究》,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第45页。

④王宏州:《花儿·与荒木一起怀念》,《东方艺术》,2012年第9期,第60-61页。

猜你喜欢
生死观摄影
医学院校开展生死观教育的现实价值及路径探索*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方法探析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