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千贤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集聚教育资源和体育精神,具有十分独特的教育优势,是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学科。在教育现代化视角下,教师不仅要学习实践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还要转变教育理念,变单一知识传授为多学科融合发展,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传统武术教学以分解练习和重复练习为主,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武术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科融合的落实可帮助教师和学生打破这一僵局,利用音乐、信息技术、舞蹈等学科构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多方着力,培养学生坚毅果敢、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爱国诚信、知礼明德的武德,落实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武术教学策略。
一、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是以某一学科为主题,寻找出与之相关联学科知识点,进行优化组合,实现跨学科融合渗透的教学设计,打破了单一学科教学孤立、片面的教学困局,实现多学科知识互相渗透,充分彰显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续性、关联性和创新性,是践行学科综合育人有效渠道。学科融合具有十分积极的育人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点和技能联系在一起,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还能促使学生实现已有知识的迁移、组合、类比和创新,加深学生思维深度、厚度,提升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和能力。同时,将小学武术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还具有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动作、套路记忆效率和能力;提高武术动作熟练度,增强套路演练流畅性等作用。以音乐学科为例,将其与小学武术教学相融合,给每套动作设计配套音乐,根据音乐节奏确定动作轻重缓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大体印象,与音乐节奏相吻合,通过听觉与动觉的相互配合强化武术张力,并在音乐刺激下,加深学生对武术动作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武术动作的学习效率。
二、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武术教学困境
(一)武术教育较为保守
小学武术教育长期以来受到抑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侠以武犯禁”思想影响,提到武术,很多教师和家长的第一想法是“打架”问题,部分学校认为接受武术教育后,当学生出现矛盾冲突,互相打斗导致的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武术发展历史悠久,在武术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为兄弟两肋插刀”“兄弟以义气”“传男不传女”等思想逐渐蔓延,部分学校认为这些思想有悖于当今教育理念和思想,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健康思想观念,故此,在武术教学中,多采用套路式武术动作教学等显性内容,忽视武术教学关于精神培养、人格塑造等方面的隐性价值。实际上,教师忽略了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积极价值,无视了武术历史文化、精神意志、文化内涵等优质内容的教育教学,没有真正发挥武术教学综合育人优势,并且,初级套路式武术教学较为枯燥、单调,与学生心目中的“武术”存在较大差异,出现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情况,阻碍小学武术教学开展。
(二)未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现实需求
在物質生活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中,精神文化教育逐渐落后于物质生产,学校内充斥着各种不良思想和信息,学生身体素质急剧下降,武术教学作为校园中增强学生体质、磨炼学生意志的体育课程应当受到重视。但是,实际显示,武术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不完善等问题,武术教育资源稀少,许多历史悠久的武术拳种逐渐走向没落,面临失传;武术教学也没有与其他学科形成教育合力,相关教育资源得不到整理和实践,武术教学价值的不到展现。武术教师对其他学科的认知较为浅层,对其他学科与武术教学融合创新关注度低,传统教学方法深入脑海,一时之间难以改变,不敢创新,武术学科教学融合难度大,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现实需求。
(三)武术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与学生武术学习成效紧密相关。学科融合视角下,教师需要身兼数职,拥有过硬学科素养,对其他学科知识有所涉猎,能兼顾武术教学、武术队训练和融合课堂;教师还应当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能够熟练将各种武术理论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渗透至教学活动中,还能熟练使用音乐、舞蹈、信息技术、思政等知识技能,加强学生对武术知识的了解和兴趣,提升学生武术素养。然而现有教师团队却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原因为:学校不重视武术教师培养,武术专修教师较少,多数教师为田径、足球、篮球等专修教师,武术教师稀缺,学校也不重视非专修武术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局限,武术教师多为专科、本科院校体育教学专业毕业生及退役运动员,武术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经验良莠不齐,思政教育无法有效落实,武术教学效果也难以稳定;教师缺乏自我提升意识,部分教师认为小学武术教学课时短、教学内容简单,轻视武术教学,对武术教育背景及武术文化内涵等缺乏了解,不重视自身武术技能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性不佳,学生武术课堂体验差。
三、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小学武术教学
(一)加强对小学武术学科融合教学的关注
小学教学中落实武术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有重要作用。武术不仅仅是一门体育运动,更与文化集成、人格培养等相关,教师在日常教育中不仅仅要关注教学内容与技能的钻研,还要适当拓展教学视野,知晓武术教学的可拓展性、可延伸性及可创新性,在课堂中大胆设计、大胆实验创新,创造更多缤纷多彩的武术课堂教学环境。一方面,教师需要强化武术教学的技击性。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性,是回归本真的首要表现;套路则是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套式化,是武术内涵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武术教学的本质展示,加强与德育、文化知识、美育等学科之间的联动,结合学生各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灵活多变的武术教学模式,突出“打练并进”“内堂外堂同上”“习武先习德”等教育理念,推动体教融合、武术与思政教育、武术与文化教育的融合,强健学生体魄,丰富个人内涵。通过对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的理解,强化个人武术理解,进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构建多学科共赢的教育模式。在武术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逐步融入美术课绘本、语文阅读、计算机、双语、木偶戏等多门课程元素,将单一武术教师授课的武术课程,转变为以校本教材为核心的多学科教师全方位授课模式。多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校本教材编纂,既锻炼学生身体,又能提高学生语文理解、中华文化体悟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积极推进更深层次的武术教学,根据各学段学生特点,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按照不同学段逐级增加教学难度,做好各学段衔接,逐渐加强学生武术基本功、武术技击教学,落实“练+条件实战”“实战+练”“练+实战”教学模式,凸显武术教学技击性,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武术,也喜欢上武术课。
(二)精心设计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
为落实武术教学学科融合,教师应当挖掘武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信息渠道,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创建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体验中强身健体、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例如教师可将武术教学与音乐学科相互融合,运用音乐独特教育形式调动和渲染学生情绪;利用节奏、旋律变化,强化武术精气神,达到动静结合、身心融通的教学效果。在“马步冲拳”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相关武术音乐情境,要求学生扮演骑马少年,根据教师播放音乐歌词做出相应动作。如听到“快乐小马”时,学生及时做出上马、蹬马镫的动作;听到“神气的骑手”时,学生坐在椅子上坐稳,拉住缰绳,挺直腰背,眼睛直视前方;听到“勇敢的骑士”,学生立即做出“马步冲拳”的动作。在音乐渲染下,学生很快抛弃羞涩,全身心投入其中,模仿各种动作,取得良好学练成果,课堂教学氛围也十分轻松有趣。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段选择不同音乐,对于低学段学生,可选择《功夫小子》《少林英雄》《功夫熊猫》等音乐;对于高学段学科,可选择《精忠报国》《中国功夫》等音乐,适当向学生讲述音乐背景、歌词以及其中蕴藏的精神内涵、价值等,滋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充分彰显音乐与武术教学积极育人价值。
教师还可以将武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武育人,塑造学生健全品格。武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拥有独特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育人、育体、育德的作用。武术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武术动作和技巧,还要使学生感受传统武术文化魅力,达到“以武养德”的教育目标。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重点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塑造正确价值观和优秀人格,将武术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围绕“仁、义、礼、智、信、勇”传统武德精心设计武术教学各个环节,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将抱拳礼融入其中,在课堂开始与结束时,用抱拳礼进行互相问候和道别,向学生讲述抱拳礼的来源和意义,让学生感受独特礼仪。在开展“冲拳、推掌、蹬腿”武术动作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教授一个动作,再将3个小组打乱,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之前三个小组内的成员,小学成员可将自己学会的动作教给其他学生,轮换当小老师,每次教授动作、获得同伴帮助或者与同伴配合时,都需要行抱拳礼表示尊重和感谢,始终以礼待人,借此达到良好武德教育成效。
(三)优化武术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体系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当下,武术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完善和强化个人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由上文可知,学校武术教师力量整体不容乐观,专职教师人数少,参与武术培训情况不容乐观,整体上存在忽视武術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情况。小学武术教师无法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无法有效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从根本上阻碍了小学武术教学的持续发展和学科融合。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当加强与政府、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建立地方政府、高校、小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加强高校助力小学武术教学的培训,多培养出一批批专业的武术教师,为小学提供人才输送渠道。小学也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非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开展武术专业教师讲座、实践,对非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集训及再培训,确保非专业武术的体育教师能演示、能讲解、能解意、能教化,能够达到教育教学“及格线”,并制定相关的武术技能与教学能力的双向考核方案,以激励教师能够自觉提升个人武术素养和执教能力,强化个人内涵,进而能承担起武术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大责任。除此,学校还应加强与社会武术学会、社会武术团体之间的沟通,积极开展各类武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活动,邀请知名武术教练开展知识讲座,并联合其他兄弟学校开展武术学科的交流活动,进行技能切磋和教学成果展示,形成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良性交流氛围;学校还可邀请当地特色拳师进校园,与教师互相交流,在学校展示特色拳种,增强学校武术教育特色属性,让真正的武术进入校园,进入学生内心。另外,在学科融合视角下,武术教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交流,学校可组建青年教师教研团队,由不同学科教师担任,共同完成各类校本教材编纂、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工作,加强对其他学科的了解,构建相互协作的教育合力。
综上所述,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武术教师应当直面当前学校武术教学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厘清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结合多学科知识创新武术教学内容,加强对小学武术学科融合教学关注、精心设计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优化武术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学科综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