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芳芳 龙海星
摘要: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渗透了很多江南文化元素,包括江南景观、江南名人、江南民俗、江南文学四个部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推动江南文化记忆的生成和助力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江南文化的教育价值,需要做到:研读经典文本建构学生的文化记忆;拓展课堂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重视课后实践强调学生的身体参与。
關键词:初中语文;江南文化;教学策略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文化记忆视域下江南文脉的教育传承研究”(项目编号:B/2022/01/33)。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江南文化元素分类
“江南”自古而今一直是一个变动不定的地域概念,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划分,范围各不相同,但始终与美丽富饶的水乡情境关联,究其共性可总结为“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江南文化可以用作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的不可胜数,通过分析发现:教材中有关江南文化元素详细着笔的内容主要包括江南景观、江南名人、江南民俗、江南文学四个部分。
(一)江南景观
江南是千年沧桑历史孕育出的一颗明珠,江南景观不仅有灵秀的自然风貌,也包括独特的人文景观,尤其是亭台楼阁等具有江南风韵的建筑,更是江南景观中最具有传承性与艺术性的存在。对江南景观的探究是帮助学生体会所涉及文章作者的内心活动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要诀。
(二)江南名人
江南水乡这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自古便是才人辈出,他们或以绝妙的文笔流传千古,或以丰硕的功绩青史留名,用自己的智慧与才学引领后辈,推动了江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学生探索古往今来的江南名人的事迹实际也是把握江南历史动向的过程,欣赏其笔酣墨饱、字字珠玑的文风,也学习其为人正直、敢于创新的品质。
(三)江南民俗
江南地区独特的民风民俗在温和湿润的气候中逐渐形成,寄托了江南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的是江南人民的思想精神风貌。学生通过江南民俗的学习,从不同程度增加了对江南地区的了解,能够更精确地感知相关篇目中人物的生活环境与思想情感,了解类似昆曲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也能够增强学生对江南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四)江南文学
江南地区大多平顺的政治风貌与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学作品的诞生营造了优越的环境,经典作品代代流传。文学作品中无不流露出江南文化对文字的影响,不局限于小桥流水,还有大好河山;不仅包含儿女柔情,亦有肝胆义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认识一个更为具体且丰富的江南。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江南文化的意义阐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的要求。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渗透了很多江南文化元素,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发挥语文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借江南文化的学习铸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江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南文化不是单纯的地域文化,而是华夏文明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关系到中国文化的生命脉络。”[2]江南文化不仅是江南人的,更是中华儿女的共有基因及精神纽带。教材选取兼具传统性与艺术性的江南文化,满足教育改革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要求。教师教授有关江南文化元素篇目的过程正是江南文化由教材向学生的渗透过程,将江南文化的价值意义更加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外乡学子在学习有关江南文化的篇目时,能从中感受江南独有且丰厚的地域文化与浓厚的人文情感,激发其对江南文化的兴趣;本地学子更能真切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旖旎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景观,更易同江南文化产生精神共鸣。在收获知识点的同时,领略精致典雅的江南气韵、历久弥新的江南风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知江南魅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及文化素养,也推动了江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并把中华文化传统的血脉连通起来,更铸就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通过经典文本的解读推动江南文化记忆的生成
文化是一种不可遗传的集体记忆,它借助于某些特定的媒介表现出来。“文化记忆有其固定点,它的范围并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固定点是过去一些至关重要的事件,其记忆通过文化形式‘文本、仪式、纪念碑等以及机构化的交流(背诵、实践和庆典)维持的,我们称之为‘记忆形象(figures of memory)。”[3]经典文本是生成文化记忆的载体,它不是一个抽象的记录系统,而是包含一种赋予生命和连续性的力量,人通过文本学习文化符号并激发记忆。语文教材视为社会共同记忆的载体,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化血脉的经典文本通过教科书得到存储和传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教材,对个体而言是获得文化身份、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对民族而言是建构文化记忆、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坚强柱石。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江南经典文本库中选取了众多体现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个人相系的篇目,学生在了解学习江南景观、名人、民俗、文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江南文化记忆框架的搭建,在建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江南文化情境、丰富学生对江南文化的感知以及开展文化实践活动等环节过程中,步步推进、促使学生生成文化记忆。
(三)借助对江南文化的深度理解助力文化自信的确立
只有当文化自信足够强大,才能够抵御外来文化及非主流文化的侵袭。文化的传承重要的是进入人的内心深处,充分理解文化背后的价值系统和象征意义。江南文化不仅镌刻了历史的悠远印记,也汇入了时代的新鲜活力,具有独一无二的智慧与气韵,它是现代中国升级版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南诗性文化的审美功能比较发达,江南文化最有可能成为启蒙、培育中国民族的个体性的传统人文资源。”[4]通过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的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之一的江南文化的深入理解,也对传承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讲授与江南文化有文化的篇目时,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引导启发学生探究书本所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江南文化因子,能够促使学生夯实文化基础。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尤其是江南文明的探索,从而唤起学生对江南文化的认知自觉,为建立文化自信尤其是江南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而实现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价值追求,从中汲取奋进前行的动力。
三、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江南文化元素的教学策略
在有关江南文化元素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吸收并传承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学生文化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同步提高。
(一)研读经典文本,建构学生的文化记忆
语文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特性,教师要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課堂资源,帮助学生构建文化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文化的框架中理解经典文本。“经典文本不仅是文学文本,还是文化文本”,“文化文本的学习就是‘接受蕴藏在文本中的民族文化。”[5]在古诗词《泊秦淮》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和体会作者对国家命运无比关怀、深切忧虑的情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诗词的魅力等文学价值之外,还应从文化文本的视角对教材进行研读,敏锐捕捉到“秦淮”这一景观颇具江南文化特点。教师要启发学生以秦淮河为切入点,挖掘其作为江南文化中心、南京文化发端之地的相关精神内蕴,从而建立一种文化与学生内在精神的链接。这一过程旨在引导学生“采取关联形式建立起一种情感关系”[6],是学生建构文化记忆的过程,更是形成国家认同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需要从文化文本的角度仔细研读经典文本,敏锐地察觉文本中相关的江南文化,并进行深层挖掘和建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文化浸润人心。
(二)拓展课堂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江南文化元素,需要让教材文本中的内容与学生实际关联,将文化糅合在学生认知中,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认同。除了介绍作品背景、分析文本内容、链接文化资料等传统几个步骤之外,教师的教学还应让学生领略江南文化魅力,应燃点赓续江南文脉的兴趣与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方式,合理拓展学习活动。在学习辛弃疾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展示镇江北固山的实景风光后,请学生上台模拟辛弃疾的视角配乐吟诵本词,更真切地体会词人当时所见所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及词人的满腔真挚情感。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拓展延伸,请学生表演还原同样发生在此处的孙夫人听闻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登亭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的情节。如此,将文本与名著、历史关联,帮助学生进行江南文化知识网络联结的同时,也在丰富学生的江南文化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能够更大程度地将江南文化内化,从而赋予历史悠久的江南文化以鲜活的生命力与创造性的时代内涵。
(三)重视课后实践,强调学生的身体参与
课堂教学是语文学科向学生传递江南文化的主要途径,但也不可忽略课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文化总是被实践的产物,在涉及有关江南文化内容的语文教学时,还需要拓展到校外,采用多种实地考察方式进行。“文化记忆中的‘记忆主要是针对身份认同的、具有某种神圣的因素,是一种发生在‘心灵当中的、重生存式的意义学习。”[7]为了让江南文化元素触及学生心灵深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头脑、内心和身体共同参与,实现身体活动和意义建构的统一。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文化描述转化为真实可感的活动,学生在讲授中对江南文化元素的领悟程度非常有限,而在“行走”中则可更好地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感受魅力江南。例如,在完成《戏曲天地》部分学习后,可突出昆曲这一江南元素,请家委会协助组织学生前往苏州昆剧院参观学习,实地欣赏一袭水袖丹衣一曲醉人惊梦的视听盛宴,带领学生欣赏昆曲选段后,还可以设计让学生上台展示的环节,模仿一段昆曲唱腔,尝试几次抛舞水袖。昆剧院之行不仅意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百戏之祖”的魅力,更是为学生建立一种“跨越时空的耦合关系”[8]。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中去体验江南文化的意蕴,通过实景给学生以最为直观的感受,使之领略到江南文化之美,让文化传承、文化美育融入学生生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江南文化珍若瑰宝,历久弥新,在语文教材中亦频频出现。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审视语文教学的使命,将江南文化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推动江南文化传承乃至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胡晓明,徐蓓.江南文化,不只是风花雪月[N].解放日报,2018-10-19(010).
[3][德]简·奥斯曼,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A].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11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刘士林.江南文化的当代内涵及价值阐释[J].学术研究,2010(7).
[5]翟志峰,董蓓菲.文化记忆视角下语文教科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4).
[6]杨庆峰.江南文化记忆构成及现代实现[J].晋阳学刊,2020(1).
[7]邱昆树.形塑“文化记忆”:当代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发展研究,2017(3).
[8]翟志峰.精选文本、巧设活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文化记忆的建构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5).
(作者:杜芳芳,江南大学副教授;龙海星,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胡承佼,校对: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