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俐 王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依据。文化之重要性不可谓之不大。在中国,文化是人民的精神食粮,中国五千年以来文化所凝结成的精华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支撑。传统文化所蕴含着的资源共同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中,源远流长至今的理念中较为重要的便是“民为邦本”。《诗经》中提到:“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这便是在说天子是能够以道德为本,为天下人办事,以德治国。“民”,天下之人。无民则无家,无民则无国。可见,在我国的历史中,“民”可谓是重中之重。西周时期,便出现了“节用爱民”“便民之政”等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墨子“天之爱民之厚”,孔子“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等等,都能看出当时对人本思想的重视。这种古人对民众的重视为后世奠定了基调。
现代化是每个国家发展所必经之路。西方推行的现代化是资本当道的现代化,是靠近权力的一方操纵控制大众的工具。这种现代化制度下,生活在社会体系中的人被遮蔽耳目,被灌入虚假的需要,成为社会中维持自身合理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的精神层面极度空虚,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日常生活都被资本的意识形态操纵,人之为人的总体性消失殆尽。与此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更是着重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要把人民放在首位。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下的现代化,是扎根于自己国情的现代化。人扎根在自己的国家,在中国现代化下成长的人是完整的人。因此,在加强发展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同时,要提高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高度,以实现物的全面充实和人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依靠,以人民的发展为底蕴。
以和为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中国人民心中一直崇尚和平崇尚和谐,这是中国人民刻在骨子里的道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精华。《左传》中指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也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倡导与邻近亲近,与邻邦和睦。《论语》中也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其意思也在于礼节的作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观念,这是一种尊重,一种贯通,更是一种包容。
现代化的实现方式由于文化传统不一产生了差异。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便是通过暴力掠夺手段夺来的财富,从商品经济开始便是一种“个人主义”。他们重视利益,认为利益可以带来想要的一切。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将一切都看作是可以被交换的物品。与之不同,中国人的文化决定了中华民族不会在国际上霸权,也不会采取对抗的交流方式。我们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1]我们党始终不渝地为人类和平服务,秉持着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信念,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推进构建协作共赢的全新全球格局,再到推进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我们党将最大限度地奉献中国力量,力求维护全球发展和稳定。党“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古以来,自然便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哲学产生的开端便是人们对于眼前的问题产生了好奇。与资本主义不同,在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情怀可追溯到古代,从山林非时不升金斧的生态律令,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情怀,从我见青山多妩媚的情感共鸣,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哲学境界。延绵5000余年的中华文明中孕育了厚重的生态文化,都体现出古人对于自然的敬仰之情。正是在这种“道法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党领导人民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了取之有度,用之有度。党的十八大后,更是把生态文明当做了关乎人民前途的大事。生态环境保护是关乎广大人民的事业。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要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齐头并进的现代化之路。毋庸置疑,中华民族对自然的尊重保护始终没有改变。人与自然和谐始终是中国发展中不可被轻视的环节。
文化是国家和人民的重心。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特殊的历史宿命要求我们必须走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文化现代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的成果。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它为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价值引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文化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社会主义文化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文化现代化中所蕴涵着的核心价值,恰恰是国家的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每个环节背后都是核心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为国家治理指明了明确的价值方向。它确保我国的前进方向是按照社会主义前进,并在过程中不断提供价值导向。文化的发展势必会引领历史的发展,它为国家提供强大的意念支撑力。国家治理的主体是人民,人民的主动性越强,创造性越高,才能保证国家朝着社会主义的稳步前进。
中国文化的百卉千葩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深深地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本土文化是國家站立在世界上的强大支撑。国家的强大必然表现在文化的强大上。只有从这个角度看待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才能够被有效地理解。文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而不是其他性质的文化,这是文化的内在规定性。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关民族独立,事关伟大复兴。同理,没有现代化的文化也不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以自身的独特在跨越5000年的文明之后,让世界看到了一头东方的巨狮。它乘着东风而来,又随着时代上升。文者,兴邦。中国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文化做支撑。自启蒙以来,文化的重要性便刻在中国人的心中。人对于事物的不了解依靠文化去解释,人对于世界认识依靠文化去辨别。文化是前进的指路针。文化使人明是非,辨对错。文化的存在是让人们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拥有辩证思维,能够成为独立思考的完整生命体。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乘风破浪,以傲然的英姿实现伟大复兴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这就是文化的作用,这就是文化现代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赖海榕,郑济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J].毛泽东研究,2022(06).
[3]刘孟男,吕丹.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2).
[4]张杰.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1-13(002).
[5]明海英.中国式现代化蕴含深层文化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2-26(001).
[6]卢晓玲.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旨归[J].重庆行政,2022,23(06).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