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课堂“问题链”设计初探

2024-02-05 01:27韩永政
山西教育·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满清蒙元汉化

韩永政

学思课堂的要义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与思,学与思的重点则是问题设计。由此看来,问题设计的质量是开展学思课堂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问题链”的设计作尝试性简述。

何谓“问题链”?简而言之,就是围绕学习目标或主题设计有逻辑层次的序列问题。“民族交融”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古代史部分的跨单元主题。如何对“民族交融”作出准确的历史解释?北魏、蒙元和满清是“民族交融”的三个典型时代,因此,“问题链”的設计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

笔者把问题链的起点集中于“迁都洛阳”和“汉化措施”这两点。

问题1:如果你是孝文帝,是否会“迁都洛阳”“改汉姓”“讲正音”?请说明理由。

第一小问创设了“身份置换”的问题情境,用“是否会”的措辞开放设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积累的文史知识作出选择。接着追问理由,推动学生辩证地分析改革的影响。追问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为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看法提供了可能。

但是,问题中也有“陷阱”,学生若选择不实行孝文帝的种种举措这一路径的话,思维将处于“腹悱”状态,因为改革的消极面不作进一步分析是不易理清的。

问题圆:朝廷南迁、持续汉化,北魏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民族交融”产生怎样的影响?

(史料呈现说明:以留守平城以北的六个军镇防线示意图作为辅助)

这一问题把学生带回了历史现场,使学生进入了历史的纹理细节。第一小问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六镇和朝廷隔阂加深”“鲜卑族内部可能分裂”两个结论;第二小问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学生将有机会意识到“民族交融”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也就是说,真正的“民族交融”并不是一味地“汉化”就能达成的。此时,学生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真正的“民族交融”是怎样的?因此,教师可抓住机会、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跨单元主题迈进。

问题3:请你按汉化程度给北魏、蒙元和满清排序,并具体描述三个时代的“汉化”程度。

(史料呈现说明:出示有关蒙元与满清政权汉化状况及治理效果的材料)

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意识到激进汉化、汉化迟滞均不可取,清朝兼顾满汉传统才是最适宜的。这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学生抽象思维的“脚手架”。

问题4:结合上述结论和所学知识,请你对“民族交融”的涵义做出历史解释。

参照上述清朝兼顾满汉的民族文化格局,学生可以得出“民族交融”内涵的两层意思:一是“胡人汉化”,二是“汉人胡化”,简言之就是双向互化谓之“交融”。到此,“民族交融”这一概念得到了澄清,学习目标达成,创设“问题链”的“学思”效果显而易见。

总的说来,设计“问题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围绕学习目标确定起点问题和终点问题;二是搭建“脚手架”并细化过程性问题。作为一个严谨的逻辑系统,“问题链”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课堂提问肤浅、零碎、重复等缺陷,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与思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山西现代双语学校高中)

责任编辑芦啸坤

猜你喜欢
满清蒙元汉化
老年人口腔健康自我效能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李忠厚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Thermodynamic Geometry of Charged AdS Black Hole Surrounded by Quintessence∗
满清文化旅游消费的大数据分析
蒙元京畿区位论
正史与造作——以蒙元时代为例
辽西地区慕容鲜卑汉化的考古学观察
情满清江源---湖北省黄石市对口支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