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玙婧
《黄帝内经》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说的“气虚”,虽然已是病症,但还属于“未乱”之病,仅是“气的力量不足之病”,所以我们对自己机体的气虚应保持足够的警惕,一旦发现,应及时抵御平息,以免患“乱病”。
气虚其实是中医病证的一个统称,泛指机体生成和吸收的气不足以应付气的消耗,而出现的一种病理变化。在气虚的状态下,即使打起精神进行活动, 因为“气力”不足,一活动也很容易疲劳,而且出现的疲劳也难以消失,以致气虚者不敢活动,由于没有了“气”,就不思言语。人活着每天需要这种“气”。那么气虚与气虚体质有什么不一样呢?一些人长期气虚,且得不到改善,就形成了气虚体质。
打个比方,气虚就像“萎缩了的气球”,无法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对人体而言,在健康的状态下,机体的“气球”充满着人体所需的“气”,达到机体供需的平衡状态,但一旦人体的气“萎缩”,机体因为气不足而驱动力大大减弱,随之精神气不足,情绪低落,全身无力感增强,这便是气虚体质。
中医说的“气”能抵御人体“外敌(外邪)”侵害,维护人体健康,如果气虚而“气力”不足,对外邪的防御能力就会下降,“外敌”会乘虚而入,所以就容易患各种疾病,如感冒、流感等传染性疾病以及花粉过敏症等。
气虚者的情绪也大多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气”控制着人的情绪,气虚者往往闷闷不乐。气虚者的性格一般都为内向型,常表现为思前虑后,不喜进动。
气虚者常有食欲缺乏、消化不良、胃下垂、便秘等表现,也常见饭后困倦。
气虚者由于“气能源”不足,温暖身体的“热量”减少而手脚易冰凉感,甚者身体自觉寒冷。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气、血、水(津液)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互为作用,相得益彰,脏腑功能通达,若这些功能失调,或驱动乏力,或功能发挥不足,人体就会感到各种不适。其中,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核心物质之一。气可将能量推涉全身,并具有调控、防御、固摄等作用。当外因和内因损伤元气,或使气的能量不足,或使气的功能减退,那么人逐渐成为气虚体质。对于气虚,中医还是有能力对付的,如果患气虚,应及时就医。
对照下列各项,如果每项你都对上号,那就要当心自己是否气虚了,应及时就医。
(1)很容易劳累,休息后不易恢复。
(2)经常患感冒。
(3)季节交替时,身体极易出现不适。
(4)饭后疲倦。
(5)喜卧贪睡。
(6)气短懒言。
(7)易腹泻及便秘。
(8)大热天手脚也冰冷。
(9)平时体温较低。
(10)不愿活动,动则易出汗。
(11)性格内向,不善冒险。
气虚体质者的实质问题是精气神不足。临床上,气虚通常分为肺气虚、心气虚、脾肾气虚、脾胃气虚等多种症候,这些症候暗示着人体机能正在衰退。因此,对气虚体质,我们不可不慎。
气虚的成因是多因素的,与先天与后天都有关系,但一般与后天的关系较大。概括地说,气虚形成与先天遗传、营养失衡、劳伤过甚、大病后元气大伤或久病不复、七情郁结等有密切关系。气虚类似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以下4个方面与气虚发生关系密切。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减退加剧,气的“生产效率”大不如前,免疫功能也开始下降,容易染疾,由此而气虚。许多老年人在大手术以后由于手术损伤正气,所以就会造成气虚而引起气短胸闷、四肢无力等症状。
长年累月的过劳,使气和血的生成动力不足,最终伤气,而成气虚。适宜的体力劳动(含体育锻炼)和脑力劳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如果这些活动带来的劳累经休息后仍不易恢复,那么这些活动不管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都应节制。另外,长期的房事不节,也易气虚,务必注意。
即使是胃肠强者,若饮食不当,比如过度节食减肥,机体得不到足够能量满足生命之需,仍易致气虚;胃弱者更易气虚,所以平时应注意营养的均衡摄入。
人如果长期处于惊恐、紧张、烦躁焦虑的情绪中,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对自主神经调控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导致生命活动异常而陷入气虚状态。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善气虚体质
气虚者的情绪大多沮丧,所以改善气虚,首先要使自己的情志充盛,万不能委顿屈志。气虚者一定要心存愉悦,调心顺志。情志和悦、心情舒畅可以缓和紧张的情绪,使气血畅达,脏腑功能维持正常。有的气虚者若心存悲伤或纳闷,可采用与亲友交流,做自己乐意的事等来平和自己的不良情绪。自古以来,人的情志调节一直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气虚者每天要确保足够的睡眠时间。手脚冰冷者,睡觉前泡澡,可改善睡眠质量。早睡早起也能改善气虚体质,早起会重置生物钟,晚上自然会产生睡眠欲望,提高睡眠质量。
气虚者的肠胃功能本来就比较弱,应采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减轻胃肠负担。气虚者可平时摄取益气健脾之食物,如山药、大枣、牛肉、魚肉、鸡肉等,也可食用适量生姜、胡椒等。
适度活动身体及劳作可改善气虚体质,但也不必勉强去做,特别要避免剧烈的运动。胸怀良好的情绪,在温和的阳光下散步,对大多数气虚者来说,是一种足够美好的运动方式。气虚体质者适合多次数、低强度的运动。
了解了什么是气虚体质,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大致的评价,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平时可按照气虚体质的特征,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克服气虚。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