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唯物史观前提的研究

2024-02-04 13:40:51劳凤良
今古文创 2024年5期
关键词:劳动实践

劳凤良

【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思想理论的扬弃,立足现实,马克思阐释了现实的个人内在的包含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现实人的活动和他们已有的以及他们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内涵。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确立方法不同于唯心史观,是通过主客体统一、从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即经验的方法出发来考察唯物史观前提的。唯物史观前提的确立对于论述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在实践中推进唯物史观以及区别与唯心史观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物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劳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05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19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前提的确立

(一)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前提的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提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前提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在对社会的考察中、在对前人的思想理论批判继承中形成的。

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前提的现实依据。“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①国家以及社会之类的组织是基于现实的个人在实践活动逐渐促成的。也就是说,没有现实的人的存在,就不存在国家和社会,不存在人类历史。现实的人是人类社会的组成要素,换而言之,有生命的现实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得以存在的前提基础。

(二)论述唯物史观前提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②简而言之,批判当时与现实相分离的德国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唯物史观前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理论目的。这些哲学家的出发点都是宗教的人,而非现实的人。在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问题上,那些哲学家秉持着现实与德国哲学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的观点,不以其为然,不曾对其进行论述以及分析。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将德国哲学与现实相脱轨分离的哲学思考拉回、论述现实与哲学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在实践中推进和发展唯物史观、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关于现实人的学说、避免重蹈德国哲学的后路,促进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进而提出论述现实的人这一唯物史观前提。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论述唯物史观的前提还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与其相对应的理论出发点对于一个正确理论体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之于唯物史观而言,唯物史观的前提的则为唯物史观相对应的理论出发点。《形态》论述唯物史观前提是为了验证和强调这一前提和唯物史观的现实实在性、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我们所说的前提不是在毫无依据、随意捏造的前提,同样也不是教条,而是紧紧依附于现实、不可撇开的现实前提。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确定唯物史观的前提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展中是必不可缺的,因而解读唯物史觀的前提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另一方面,《形态》论述唯物史观前提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史,以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及清算施蒂纳、费尔巴哈等人的唯心史观,进而阐发唯物史观。总而言之,对唯物史观前提的论述是为了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相对立起来,体现唯物史观的现实性、唯物性。

二、《形态》中唯物史观前提的具体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前提——现实的人,内在的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是一些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现实人的活动和它们已有的以及它们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一)现实的个人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现实的人、由人本身生产的物质条件决定,是生存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相伴的、是有各种不同需要的,有意识的的有生命的个人,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与它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密不可分。此外,关于理解人,马克思、恩格斯的出发点与德国哲学以虚拟的、想象的人为出发点截然相反,他们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活动的真实的,有生命的人作为他们的考察对象和出发点。首先,他们认为现实的个人是有着自然肉体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身处人类社会中的人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需的各种吃穿用度等物质皆是从自然界获取,不仅如此,人类不断从自然界里寻取各种物质资源以维系自身的生命存续说明了人的自然肉体与自然存在离不开在自然界里获取各种物质使其得以延续的自然存在的状态,若非如此,这就并非自然存在。

其次,现实的个人是劳动实践的个人。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人有动物没有的东西,比如意识是人特有的,宗教亦是;因而认为可以将诸如意识与宗教等人类特有的东西用以区别人与动物。不仅如此,在马克思看来,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人类能生产自身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以及人类可以发明和利用各种生活生产工具等方面。再次,现实的个人就是表现生活的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得到生活所需的各种生活资料的手段不能只是把躯体存活作为生产的唯一目的,应该不断丰富人类的活动方式;因为相对于生产领域所需的方式,人类在生活领域所需的方式范围则更大,因而不局限于人们的身躯存活这一狭小的方面亦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体现。照马克思的理解,把生产方式理解为人们的活动方式,把活动方式进一步地说成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最终变成生活方式。简而言之,个人是怎样的,从所处的社会生产力中就可以发现,即人类在所处的社会中制造和运用的材料工具直接反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产资料直接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最后,人类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社会中不断上升的人口数量是对人的关系的一种体现。因为人类社会中各种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产生无一不是在人的互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长才推动社会关系的产生,才不断形成人类社会的生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现实的人是结成社会关系的个人,从劳动生产中结成社会关系的人不是费尔巴哈所认为的抽象、孤立的人。

总之,与费尔巴哈解读的不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的抽象的人、以及唯心主义立场上黑格尔所理解的被绝对精神所外化形成的精神自由的理性人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有生命的个人也就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是与“虚幻”相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实践活动的、借助经验的方法可以考察得到的有生命的个人也就是是现实的人,而非生存在想象的、非真实的,一个真空的、与世隔绝的存在。

(二)现实个人的活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活动在一定条件等同于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为作为有生命的个人也就是现实的人,必然存在维持生命的生存需要,而生存需要的满足必须依赖于物质生产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进行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也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是人们自身生活方式的体现,且有生命的个人必然会进行其生命活动,将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作为现实的人的一部分进行考察理解是必然的。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正是在人自身需要的推动上不断进行,而历史活动则是由现实的人的活动推动组成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同时与现实的人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才能拉开帷幕。因而,将现实的人的活动纳入唯物史观前提研究的视野,才能更全面的认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三)物质生活条件

“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现实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的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③正如有生命的个人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前提,而物质生活条件则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的前提。物质生活条件是与有生命的个人是相伴相生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物质生活条件不仅包含了存在于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天然的一部分,还包含了人们基于原本存在的资源进行改造的资源。换而言之,人类社会中的物质生活条件并非是抽象的虚拟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在人类的具体实践中不断产生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的一些东西。” 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活条件不仅是“历史”“社会”的前提,同时也是现实的人解放的必要条件。人们只有在第一生存需要得以满足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其他需求并在新的需求之下进行相应的活动。与精神需要不同,生命的维持必不可少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条件,而精神条件的需要是在人的吃喝住穿的需要满足的第二位存在。相对于精神需要,物质生活条件是人们维持生命进行历史创造的物质基础。现实的人在没有物质生活条件维持生命这一前提下,是无法进行创造社会历史以及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将有生命的个人与现实人的活动对物质生活条件统一起来并考察分析是必要的。

物质生活条件是了解现实的个人的必要前提。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阐释了在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包含了两大类条件即自然存在的和人为创造出来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基础,人类依托自然界生存,自然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历史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变化,因此对于历史的考察必须以包含自然界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不断变化的条件出发。与此同时,作为被需要而被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本身不仅与经济因素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等,以及政治因素等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紧密相关,又因为物质生活条件同时是现实的人的主要的显现。

三、唯物史观前提的确立方法

“我们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前提。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⑤在确定唯物史观前提的方法上,马克思、恩格斯所采用的方法既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抽象思辨的方法,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同时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也明显不一致,马克思、恩格斯则是强调通过经验的方法来考察现实的人进而确定唯物史观的前提。这种经验的方法包含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及生产实践这两种方法。

(一)从主体与客体统一出发

从主体与客体统一出发指的是把现实的人与客观存在的自然归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肯定了人在自然中生活生产,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不是排除在历史之外的。不能撇开自然而是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对现实的人进行全面的探究,从自然与人的关联中揭示生存在客观存在自然界中的人的现实性的特征。

马克思在《手稿》提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⑥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不受人的意識影响、是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开始基于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是生活在自然、社会中的有生命的现实的人。在人类社会中,有生命的个人作为主体而存,相对于有生命的个人自然界作为客体而存在。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出发来研究唯物史观的前提是基于人类社会离不开自然,现实的人不能独立于自然而生存,脱离自然来考察现实的人是不现实的。因为不仅人类的物质生活资料来源于自然界,且人是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不断发展的。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来考察现实的人,旨在透过人的现实生存环境来探究现实的人的来源以及其历史发展变化,是对现实的人的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解读重要途径,以及强调人是在自然界中生存并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有生命的,非虚幻的,离群索居的人的真实、现实性。只有通过主客体统一的整体出发,才能从现实的人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揭示人的生存环境、生产实践的对象、以及生活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等。

(二)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

1.物质生产实践作为考察唯物史观前提方法的原因

马克思提出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主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⑦,因此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世界。为了避免重蹈费尔巴哈的方法,考察唯物史观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必须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质生产实践是包含在市民社会中的,而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发源地和舞台。简而言之,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考察现实的人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的现实直接性上的,而非是虚拟的想象。马克思、恩格斯直接强调市民社会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只有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更加直接、客观的考察人、社会发展。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对唯物史观前提的考察

与唯心史观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物质生产实践与人、社会及历史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⑧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现实的人的考察可以直接通过其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中进行分析。首先,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为现实的人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媒介。因此,可通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考察现实人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形成。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一定的社会阶段中的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就是说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对社会状况同时也是对现实的人的生产力的反映。因此,可以通过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考察现实人所处的社会状况以及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最后,“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⑨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处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实践活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因此,通过对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实践活动的分析可以了解现实的人的意识的产生。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46页,第144页,第151页,第158页,第146页,第147页。

⑥⑦⑨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页,第45页,第54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冯景源.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史纲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5]宋定国.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6]唐瑭,陈红桂.析“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是现实的个人”[J].求实,2015,(03).

猜你喜欢
劳动实践
试论城市中学生劳动实践课的德育功能
基于劳动实践的学科课程融合
文教资料(2019年22期)2019-10-15 09:55:35
劳动实践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作用探究
速读·中旬(2019年5期)2019-06-03 04:15:17
浅谈劳技教学的生活性
工匠精神:劳动实践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引领
劳动实践在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作用的研究
学周刊(2018年15期)2018-05-29 10:28:58
中职学校德育课堂的延伸
魅力中国(2018年33期)2018-03-22 02:17:58
在小学生中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研究
劳动实践与唯物史观的形成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