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蓉
[摘 要]推动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需要通过校企协作、产教融合,释放高校教育活力,推进育人方式转型。从产教融合视域下加强高校党建育人协同融合的价值意蕴出发,提出党建育人协同融合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党建引领产教融合,赋能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在分析高校党建育人协同融合的现状与困境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党建育人协同融合路径:强化政治引领作用,打造党建育人新格局;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提升党建育人实效;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党建共同体,共绘发展同心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党建;育人;协同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①。要推动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需要通过校企协作、产教融合,解放高校教育活力,推进育人方式转型。产教融合背景下探讨如何创新高校党建育人协同融合路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卓越人才,是新时代高校的使命与责任。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加强高校党建育人协同融合的价值意蕴
高校党建工作作为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实现的基础和核心,是高校培养出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关键,更是高校本身发展的重要依托 ②。大力推进高校党建育人协同融合,是校企产教融合的发展需要,也符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 ③。
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迈进新征程,为实现民族振兴、强国建设,迫切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产教融合作为一种产业与教育深度合作的新型育人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和行业的运营机制,提升其實践技能,同时还能让教师了解到行业发展所需的前沿技术,提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在更大程度上将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党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党建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从科学优化设置党的基层组织、规范支部党内政治生活到发挥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到校地共建、校企合作等方面深入思考,凝聚更大的发展共识,形成更大的发展合力;深化产教融合,科学探索党建育人融合的路径,发挥党建育人的巨大作用,扎实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实现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根本保证。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应准确把握使命要求,站在全局高度,运用系统思维,一体推动、协同配合、系统集成,以教育现代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 势 ④。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结构,创新办学模式、育人方式、治理体系、保障机制等,以产教融合为依托,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紧密衔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三是党建引领产教融合,赋能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产教融合是指企业与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是一种将产业和教学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通过建立产教融合的机制、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实现产教融合的目标和任务。其核心在于实现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同时也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对高校而言,需要在促进多主体协同、产业链贯通、跨专业融合的人才培养等创新实践中,以党组织建设为抓手,通过校企党组织共建等形式提升双方的党建工作质量,营造出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的良好党建生态,推动校企形成党建事业发展共同体。
二、高校党建育人协同融合的现状与困境
当下,高校各级党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校地、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等党建育人协同融合,这对于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动机制和活力、促进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合力的形成、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新平台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校党建育人协同融合普遍存在着三大问题:
(一)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够,高校党建育人协同融合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党建育人协同融合的主体应该是大学生,重点应该放在育人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否能发挥。其中,创新协同育人形式,是大学生以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育人实践,通过师生互动、多元协同等方式,做到党建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在高校党员培养过程中,往往重程序、重理论修养,而忽视实践成效,学生党员大多通过参加高校党校政治理论学习课、讲座、报告会等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实习实践机会较少,岗位平台历炼不够,因而高校党组织难以真正了解学生党员思想变化情况。
(二)校企合作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党建共建工作存在“漏空期”
目前高校基于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需求,都会有校企合作项目,而现有的校企合作大部分以订单式培养、签订共建协议、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为主,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未在全局视野考虑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有效结合过程中的全方位育人与协同,校企参与热情与合作推进预期存在差距。在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实习期间,大部分时间只能线上联系,由于校企党建协同育人在内容、平台、载体、机制上不健全,往往容易出现党建共建育人出现“漏空期”,学生在实习阶段无法接受党性锻炼。企业受制于发展的压力,偏重经济利益,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存在一定的走过场、短期性,未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深层次全方位参与、融入高校建设。同时,在政策层面,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尚未完善,与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相融合的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体系较为缺乏。
(三)校企党建共建联动育人机制不完善,“党建共同体”赋能高质量发展作用尚未完全显现
高质量创新人才是赋能的“核心引擎”。人才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坚持以新时代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很多学校与校外党组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但有的党建合作只是流于形式,未形成长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存在理念先行、实践碎片化的现象,“党建共同体”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尚未完全显现。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高校党建育人协同融合的路径
“十四五”时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要落实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高校党建育人协同融合路径,打造党建共同体,共绘发展同心圆,是实现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强化政治引领作用,打造党建育人新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鲜明价值导向。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党建育人融合的首要位置,高度重视党建育人融合的政治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引领推动,推进政治建设落地落实落细。切实遵循“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和价值导向,凝共识、聚合力、创特色,营造多线并轨、相融相济、协同联动的全新工作局面,有效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要求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各环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引领学生立志气、强骨气、蓄底气。二是强化党建引领,明确责任担当。高校应以党建、学科、专业课程“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工作思路。以党建为引领,积极落实“双带头人”制度,创建“一支一品”思政教育品牌。党建为“纲”,以党支部组织生活为抓手,校企党员思政团队为主导,以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大政方针作为根本理论指导;学科为“目”,集中学科力量,深度挖掘学科思政条目以及在本学科下的学校毕业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专业为“术”,研究具体落地实施,在专业建设和实践过程中进行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思政教育。以党支部组织生活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讨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统一思想,解决教师思政困惑,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在支部组织生活中不断地系统地学习各类理论知识,将这些理论与不同课程相结合、凝练思政案例。根据学科设立专业系室,通过党支部扩大会议,以及系室例会等基层活动,将党支部组织生活上形成的统一思想和思政案例,辐射至全系教师,通过党建带动全系工作,将党的理论和思想充分传播,发扬光大。三是坚持“四个服务”,落实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的论断彰显了我国大学的人民立场和政治属性,揭示了我国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初心使命,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⑤。突出政治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产业、专业、创业“三业”融入,政、行、校、企“四方”融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夯实成长性基础。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針,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紧密衔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二)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提升党建育人实效
一是搭建校企党建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内涵建设。校企党建共建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将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为校企开辟新的合作领域提供良好契机。加强校企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应用、人才互聘等方面的进一步合作,从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校企合作架构。在校企党建共建过程中,双方可有效共享党建经验和资源,共同开展党建共建研究,创新合作方式,优化合作内容,规范党支部建设;以党建为抓手凝聚发展力量,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内涵建设,形成“资源共享、党建共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一方面能够有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从高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培育全过程,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线,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企业工人党员和高校教师党员的政治素养和观念,充分发扬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敢于担当、奋勇争先的精神,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努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对标国家和地方需求,突出各自的优势和专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和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充分发挥贴近产业的特色优势,校企融通,拓展育人主体。发挥贴近产业的特色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成立特色产业学院和协同育人中心,共同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将企业的用人理念和职业素养需求植入学校的育人模式。构建校企党员思政团队,利用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携手推进“党建+育人”协同融合的深入实施。三是培育工匠精神,丰富教育内容。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技高为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⑥。成立工匠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组织师生访谈大国工匠,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或辅导员,在传承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知行合一、德技双修。以学校党支部为主导,联合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用人部门以及近期毕业的校友,共同谋划和设计思政案例,再通过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实践锻造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扩大校企合作范围,使本学科教研基地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使企业成为中青年教师项目成果转化和实践基地,成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培养方案优化、具体授课等,并在此过程中与校内教师一起进行思政的凝练与渗透,推进高校“党建+育人”协同融合路径。四是创新协同融合育人具体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以校企党员思政团队为主导,在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大政方针的指导下,负责思政案例的凝练与打磨、思政案例库的合理构建、思政理念和思政案例的宣传、思政教学的课程推进等。依托学科发展和学科目标,挖掘该学科方向下人才所需的思政条目,融合学校毕业要求、企业用人需求,并结合具体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设计和凝练思政案例,并反推归于各课程、阶段课题和综合实践中,巧妙地设计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结合,做到润物无声。
(三)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推进校企党建共建育人,要着眼于当下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强化合作观念,从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需求,主动聚焦校企党建共建关键要素。一是将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四者有机联动,构建校企党建共建协同育人机制。1. 企业联动教师:紧密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党建工作理念,着力构建校企基层组织建设共同体,将教工和企业党支部结成联合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活动,积极探索搭建“党建+学科”“党建+专业”“党建+创新创业”等合作平台,深入推进校企人才“互兼互聘”“千人千企”等计划,实现高校教师和企业的双向联动。立足“走入标杆企业去、将企业引进来”的目标任务,组建“党员博士服务团”,开展“问需于企业、问计于企业”科技服务活动,既发挥科技服务企业的服务社会的职能,又有力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2. 企业联动学生:校企双方以制度为抓手,建立“校企党建共建基地”“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基地”,拉动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实践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环节实行双导师制度,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企业指导教师。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人才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以共建促党建,以共建促合作,以共建促发展。3. 教师联动学生:以党建工作为核心,以思想建设为重点,以支部互动为依托,以组织生活为平台,丰富党建工作举措,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探索师生、党团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互融的党建新思路。首先,通过构建师生结对共建、党团结对共建等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紧密联动作用,让师生全员共享校企党建共建协同育人模式在思想引领、科研创新、学业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带来的成果,加强党建共建的实效性。二是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为教育培养和人才发展输入动力源泉。高等教育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聚焦国家战略重点发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三是坚持做好人才工作,为教育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主体性支撑。高等教育作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党管人才,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方略,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把更多的“四有”好老师、与时代需求相符的“大先生”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以协同育人为目标,以校企党建共建活动为载体,校企双方可以精准了解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矛盾,明确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从而将企业所需技能和人才需求提前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培养机制,在高校培养出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并最终反哺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功能,有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目标。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精准供给’视阈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优化研究”,编号:C2022024;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专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工程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研究”,编号:r202331003;2023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系统视域下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推进机制研究”,编号:zx202331001
注释:
①王静修:《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与自主话语体系构建》,《理论月刊》2023年第10期。
②林炜:《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策略研究》,《吉林教育》2023年第17期。
③张丹丹、尹飞鸿、曹霞:《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1+1+1”模式探索》,《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0年第6期。
④张炜、王良、张维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多重逻辑》,《北京教育(高教)》2023年第10期。
⑤秦惠民、曹翼飞:《建党百年来党的教育方针的传承与创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⑥沈元军:《以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育时代新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20期。
作者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博士
(责任编辑 熊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