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一立 董银
[摘 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衍生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的基因。建立起艺术院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对于学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引行动,全面推动实施“时代新人铸魂育人工程”具有重大价值。实践中,可以从思想统领、场景互动、育人契机和载体拓展四方面进一步探讨艺术类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网络思政工作;育人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①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衍生形态,蕴含着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的基因。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政工作,对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极端重要性。当下,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与过去有所不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政引导、价值塑造,是全民教育数字化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艺术类院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特点和现状
艺术类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作为主要特征,相较于普通综合性高等院校,艺术类院校的校园氛围、课程设置、教学任务、教育对象尤其独特。从主体特点看,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主体性强,在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自身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更容易接受艺术先贤的思想价值引导,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立场。从客体特点看,艺术类院校在培养方式上,注重实践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作用,学生需要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对艺术和生活的不断感知中拓宽艺术的边界和领域,达到对艺术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的创新。艺术类院校主、客体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同时,艺术类院校的教育工作不仅强调对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更是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②,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随着网络思政工作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网络思政工作的内容和互动性也在不断增强,数字教育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势不可挡。
就现状而言,在网络思政的体系化建构和学理性研究上稍显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网络思政相关体制机制配备相对薄弱。部分艺术类院校由于缺少科学的方法指导和体系化的体制建构,在具体实施时,组织和协调工作往往由多个部门共同负责,导致责任分散、协调困难,难以形成合力,尤其是不同部门之间在网络思政工作中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不够畅通,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的快速传递。
二是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培训机制。艺术类院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需要围绕艺术教育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人文关怀,顺向展开。但就当下而言,部分院校缺乏专业化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体系,更缺乏对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的针对性培养,培训内容相对单一、形式较为传统。
三是有关艺术类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的研究较为零散。目前,艺术类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的相关研究还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在研究方法上相对单一,缺乏跨学科的交流合作以及定量研究等数据方法支持。
三、艺术类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坚持党建统领,切实开展旗帜鲜明的网络思政主题教育
一是以党支部建设为依托,发挥网络空间的感召力。立足艺术类院校重大剧目排演、大型剧目展演的育人契机,用网络说好“行走的思政课”,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拓展思政工作的育人辐射范围,不断提升支部凝聚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动能和活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再通过网络三维空间的层层感召,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和感悟。二是以关键环节为抓手,强化网络育人的紧密性。围绕新生入学教育(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次主题班会)、党员发展培育(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发展对象培训班)、毕业主题教育(毕业歌晚会、毕业生党员大会、毕业生师生联合主题党日)等,強化“人人育我、我育人人”的同辈育人氛围营造。
(二)用好三类师生互动场景,系统建设网络思政工作体系
网络思政工作具有规整性、系统性的运转特点,要基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特点,用好三类师生互动场景,以点带面将党的创新理论融会贯通于新媒体空间之中。一是以思想互动为先,建立与学生的多维度良性交往。依托互联网的便捷性,线上线下鼓励引导师生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红色实践等共建活动。二是以学术互动为重,在提升科研能力的同时提升网络育人的实效性。通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重大艺术实践项目等历史契机,在网上网下营造好正确科研导向,在契合国家、社会需求的同时,通过沿袭学术钻研精神用学科专业打造一批精美网络作品,将优秀科研精神和学术态度在网络空间中代代相承。三是以生活场景互动为要,完善师生沟通交流体系。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邀请专家教授入驻学生社区,发挥艺术类院校“导生关系”的影响力,通过丰富完善学生社区新媒体的信息化功能,润物无声地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其中,不断提升学生社区对学术思想的正向影响力。
(三)把握重大宣讲契机,打造朋辈思政轻骑兵
艺术类院校学生的表达展示能力强,可立足院校特点,开拓性培育学生宣讲能力,通过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宣讲团等理论宣讲活动,引导学生在网络上发声,以朋辈氛围的营造进行定制化宣讲,既关注理论宣讲的亲和性,又强调理论宣讲的新颖性。一方面,通过从学生关心的人物、事件素材选题,利用网络互动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网络情境,借此了解大学生的网络思想状况。另一方面,以点带面磨砺青年思想,引领青年行动,与全国高校新媒体平台形成全媒体网络矩阵的宣讲联动,用“网言网语”将党的创新理论以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娓娓道来,在校园全媒体平台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观点,通过主渠道与主阵地相结合、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动补充的方式,不断丰富宣讲的主体内容,提升网络育人的影响力。
(四)拓展网络思政空间,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
要想在各类网络产品更迭涌现的浪潮中脱颖而出,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就必须以创新为第一要义,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充分用好新媒体优势,将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容旨要和核心要义通过网络平台呈现于学生之中。一方面,艺术类院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组建网络育人学生队伍,不断创新网络育人的表现形式,通过创设鲜活的校园IP品牌,做大做强宣传“朋友圈”,以校园网络IP“生动鲜活、贴近学生”的特点对准学生胃口,实现新媒体品牌与学生网络思政引领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动性和联动性,通过新媒体平台云计算、大数据的功能,统计学生的用户画像,准确捕捉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兴趣点和困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发、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互动思维,贯通校园新媒体产品的价值塑造,深度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朋友圈,优化构建校园全媒体育人矩阵,不断吸引大学生眼球,达到精准思政。
基金项目:2022年上海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项目“红色音乐培育时代新人的创新机制和路径方法研究”,编号:2022-dyxc-208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7月13日,第1版。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第1版。
兰一立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学工部、党委武装部副部长,讲师;董银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学工部思政岗教师、校易班工作站指导老师,助教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