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体地读懂古典诗词

2024-02-02 22:30曲增花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含蓄读诗古典

曲增花

古典诗词是深受我国读者喜爱的传统的文学体裁。读懂古典诗词属于中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要求的一部分,高考也有明确的能力要求。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要重点教给学生一些读诗的方法,让他们能立体地读懂诗词,也要让学生正确区分古典诗词的类别,知晓古诗的表达技巧。如此积累与实践并重,定能迅速有效地提升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一、高三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古典诗词的备考对于学生来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是较难突破的一个考点。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积累少,没有“见多识广”的阅读,也缺乏对诗词的系统了解;二是古诗词的特点决定了多数学生在阅读此类作品时能力不足。因为古诗词语言的跳跃性很强,精练含蓄,常常让学生读不懂,加上今人已很少用这种体裁写作,失去了解的机会和研究的氛围。所以在备考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从方法技巧和心理上给予指导,更要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阅读,增加积累。

二、考点分析

高考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从近几年的测试看,鉴赏题的开放性很强。但是,进行鉴赏评析虽可以见仁见智,但至少要自圆其说。即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扣点到位,言之成理。这就像是写一篇短小精悍而完整的文章,这是最能考查学生读写能力的。所以,诗歌鉴赏的备考务必力求让学生提升“读懂”的能力,并看出鉴赏的门道,而后是准确流畅地表述,从而得到高分。

三、备考策略

翻开《唐才子传》,我们会发现,六七岁就善辞章的才子很多,即在唐时七八岁的孩子不仅能读懂古诗文,还会写。就近代的来讲,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为什么古人对古诗不仅能读懂更能写出,而现代人对古诗连“读懂”都成了问题呢?我想应该是读法不同造成的。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唐时的小孩六七岁“善辞章”,他们熟读的唐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这样他们会吟诗就不奇怪了。

那我们要求学生模仿古人的做法多背熟记古典诗词甚至是背诵《唐诗三百首》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我想,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也未必切合实际。要在高三一年里,迅速提升鉴赏能力,大家可以尝试使用以下方法。

1.读诗和想诗

先说读诗。我们首先必须利用好课本里的资源,即背诵课内诗篇,熟悉名家经历,背诵名家作品,进而扩展到背诵理解名家的其他作品。如学了李白的诗,就要联系他的其他作品,特别是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名作。如读了《将进酒》,还可以读他的《丁督护歌》。这样就能熟悉诗人的创作风格,不断强化吸收。又比如學生比较熟悉杜甫,就是因为老师对杜诗举例多讲得也多,耳濡目染而形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短时间里凭灌输速成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想诗,则是一种鉴赏方法。金开诚先生在《漫谈“想诗”》中提到,他曾经听别人说报刊上发表的诗词赏析之类的文章,都是作者想出来的,“赏诗”变成了“想诗”。他认为诗词赏析属文学评论的范围,很需要开动脑筋,力求作出正确、深刻的论述。他又说,想“诗”是正常的、普遍的现象,赏析作者与一般的读者相比,只是想得更透彻些。我想,高考对于诗词鉴赏的能力要求其实也包含这方面的意思,“想”得深刻些是可以的。学生如果会想能想,诗歌鉴赏题的得分肯定更高。训练学生“想诗”,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尽可能准确地了解诗句的含义。“想”要有前提,就是对字词句的基本理解。如果完全不懂,或者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与作品原意大相径庭,就会“想”不下去;即便“想”了,也会变成胡思乱想。

其次,必须进行想象。古诗词是用语言文字符号的组合写出来的,表现为一句句话或一行行字,其本身并没有形象性;然而人们在欣赏中,却需要产生丰富的形象感。因此,鉴赏时要有想象,最好能出现生动的画面。这个“想”,能帮助学生迅速把握诗歌的形象。

最后,古诗词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因此,欣赏者在感受诗词所表现的形象时,还要进行恰当的联想。

以上的“三想”,是由古诗词这种认识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任何人欣赏古诗词,不管自觉或不自觉,事实上都在以上三个方面用过心思。“想”,可以调动以往的阅读经验,能迅速进入“此一篇”的阅读体验,从而把握诗中的形象和意境。如果平时能多“三想”,鉴赏能力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如大家都熟悉的朱淑真的《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读这首诗可以抓住“凉”和“缺”两个字来进行画面的构建,进而把握诗人的感情,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心中活起来,也就是进行“再造想象”。

2.诗情与画意

具有诗情画意是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了解诗情画意,可从把握古典诗歌的“层次美”入手。

(1)写景诗的层次

画家有一种技法,叫造型艺术。如果用这种手法去探索诗情中的画意,也许会对诗境的美认识得更真切。王维《新晴野望》中有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诗中所写并非江南,但景物却与江南接近:新雨之后,极目四野,千重绿色,层次鲜明。田间,湛青碧绿;远处,水光如银;再远处,山色青葱;更远处,重重苍碧,整个大自然似乎无一不是明净而澄清的。为突出景物的层次,诗人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色调。读懂并能分析景物的层次,是学生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老师可以精选一些写景层次分明的诗给学生鉴赏,讲清这种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如王维的这首诗中,水本来是流动的,但诗人不取其流动而取其明亮,以静写动;山峰本来是静止的,但诗人不取其静止而取其兀然突出,以动写静。诗人把大自然的常态、把人们对这一常态的通常认识通通“反过来”写,这就巧妙地调动了文学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安排出近景、中景、远景来烘染“层次”的画意,从而使人耳目一新。读诗如能读出这种意味,应算是立体地读懂了。

(2)咏物诗的层次

鉴赏咏物诗,也要指导学生理清层次。按思维的一般流程是从形到神,重点是鉴赏诗的“神”。如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首诗用的是平常的题材,却发掘出了不平常的诗意,学生只读懂其意思是远远不够的。鉴赏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进去,弄明白元稹为什么这样写。诗的前两句,把自己的家拟想成“陶(渊明)家”,一下子就提升了诗的品位层次,接着写诗人自己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表达了对菊的挚爱。三、四句揭示爱菊的原因:百花之中,菊花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因此,菊花备受人珍爱。这一原因揭示,包含着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也是诗人自己追求高尚品格的表现。从这一例证看,对古典诗歌的层次把握更准确一些,鉴赏就会更深入,也才可称为“立体地读懂”。

(3)抒情诗的层次

抒情诗也离不开景物描写,古典诗歌里运用最多的就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因此,帮助学生发现景与情的联系十分重要,而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都是分层次的,所以帮助学生理清诗的思路,理清景与情的层次关系尤显重要。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首联用“楚江”“建业”指明送别地点;颔联则写“帆”和“鸟”,进行细部的描摹;第三联推向远景,尾联点出“情”字,直抒胸臆。如此,则近景远景交织,写景抒情交融,层次分明。作者在表达离别之情时,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你看,在微雨里、在暮钟声中,帆显得重,鸟飞得慢;“海门深不见”,暗寓前景不明朗之意;“浦树远含滋”,连远远的江边的树都浸在深情的雨水中,更何况是送别的人呢?人自然是“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了。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两个关键之处:“帆来重”“远含滋”既是写自然景物,又是写人的感情。尾联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用一个“比”字勾连起来,实现了情与景的巧妙结合。所以,读抒情诗,可以一联一联接下来,理清诗的起承转合,再细品景物、体味情感,这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要养成这样的鉴赏习惯。

3.品析古典詩歌的技巧美

(1)古典诗歌的设色

诗人写景,都注意色彩的搭配,也就是“设色”。如大家熟知的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之所以使人过目难忘,就是因诗人把春日的江景写得明艳如画、色彩浓重,红色与绿色的对比甚为强烈。又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里看似并未“设色”,其实对色彩的描绘极为精细。诗的第二句堪称绝唱:早春是一元复始万物复苏的季节,春草将萌未萌,新芽欲吐未吐,诗人朦朦胧胧地望见远处一片似黄似绿的草色,然而走近前来却又似了无痕迹。这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观,诗人观察细腻,对景物的敏感足以使人叹服。他的表现手法更甚:以“不设色”而见真色。这里借用了中国水墨画的设色技巧,所以无论是浓艳还是清淡,都是设色的妙笔。

(2)古典诗歌的含蓄

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但语言的表达有时不足以显情,故诗人往往化“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为抒情技巧,即平常所说的含蓄。诗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比如“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悠然不尽。学生对诗的含蓄特性的体会难就难在人生的阅历少,阅读的视野也不宽广,所以较难明了诗中委婉处所要表达的情意。但是,含蓄不等于无迹可寻,只要我们抓住诗中的暗示信息,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其抒情达意的指向。如元稹的《行宫》是一首篇幅短小的绝句:“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句的表层意思很清楚:寥落的旧行宫中,寂寞的红花映衬那白头的宫女。她们在春日无聊之时,正闲话开元、天宝年间的先皇旧事。这是一幅暗淡而又凄凉的图画。诗人的技巧就在于只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的情事,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但是,通过对“寥落”“寂寞”“白头”“闲坐”等词语的品味,就不难明白,诗人不只是表达了对白头宫女蹉跎岁月的同情,更将深长的沧桑盛衰之感暗寓其中。读诗必须善于发现和品评其中的含蓄美。其实,如果明白了诗中的含蓄之情,就基本可以说已立体地读懂诗歌了。

以上说及了古诗词鉴赏的几个要点,当然,古诗词鉴赏可以言说的远不止此。以多读为前提,对于诗的类别、技巧运用,以及作家写诗的目的、风格的不同等,都应有所知晓。既愿读诗,又善读诗,立体地读懂诗词,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古典诗歌鉴赏入门十二讲》(《文史知识》编辑部编)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含蓄读诗古典
含蓄和夸张、“隐秀”和“夸饰”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含蓄三义
读诗的窗口
怎样读古典诗词?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