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平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落地实施以来,如何以新课标为指导,找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特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成为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亟待讨论的核心课题。鉴于此,文章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纲要,立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维度,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直以来,道德与法治课程都承担着重要的立德树人使命,这是由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的教学属性所决定的。而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任务更为严峻,不仅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塑造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还要兼顾学生政治认同、学习能力、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学任务严峻,使命厚重。而纵观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不难发现依旧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颇为单一,课程吸引度不够,加之道德与法治学科多为理论性知识,学生的积极性普遍较低,整体教学效益不够理想,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通过紧扣新课程标准,找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道德与法治学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病根”,实现“对症下药”,从而走出传统教学的弊端,探寻出一条适应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高质量核心素养培育之道。
一、整体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深化
要想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核心素养,它的本质是什么,学科核心素养又由哪些维度所构成,只有抓住本质,深化认知,才能梯度性、有方向地展开核心素养培育工作。核心素养是一个教育术语,从核心素养发展历程来看,它是从学习时代开始、学生在接受教育中逐渐形成的,其有利于学生个人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作出了解释与界定,即“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初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质及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分别由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及责任意识五大维度构成,综合体现在人文、科学创新精神、学习能力、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层面[1]。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对学科知识的认知,还涉及一些广义上的情感和道德价值观方面的能力与素养。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深远,价值意蕴浓厚,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与学习法治知识,还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捍卫自己的权利,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具备健康、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法治观念,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在今后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反思回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诸多困境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在教学方法、策略上作出了不遗余力的研究和讨论,教学体系日臻完善,但在长期的实践进程中,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系统性强,知识内容浩繁,再加之部分教师教学认知偏离,视知识传授、任务达成、成绩提升为主线[2],导致传统及过时的教学模式依旧活跃,既阻碍了学生兴趣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核心能力与素养的形成,整体教学效益欠佳,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1.应试教育观念浓厚导致学生学习重心偏离
受到整体教育环境及应试教育观念的普遍影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功利化”的教学理念并未根除,为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仍以“满堂灌式”“放羊式”教学为主,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遭到抹杀,难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学生的层面来看,中学生多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观念停留于记一记或者背一背中,大多数将学习重点放在了语文、数学等占据重要分值的学科当中,不愿花时间去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也存在明显的轻视化现象。
2.教师教学方法传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保障学生对法治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石。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当下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仍较为传统,在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台下划重点、记笔记。在此模式下,体验式、情境式、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不足,单一的教学策略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致于课堂氛围十分低迷,教学实效性不足。
3.教学深度不足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深度教学是深层次地进行知识剖析和讲解的过程。深度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探究能力及应用能力的钥匙。而就实际情况来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大部分内容和篇幅多停留在一些政治概念、法律法规、国家体制等基础内容中,教师在讲解时也都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对于需要记忆的内容,则让学生将其勾画下来,在课余时间进行背诵即可。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只能浮于表面,不知何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意义何在,更遑论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三、教学实践: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提高素养,发挥榜样力量,塑造学生道德素养
“亲其师,信其道。”道德素养是道德与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构成维度,是学生道德观念及行为规范的重要体现,道德素养的培育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已经初步成熟,但认知观念仍较为薄弱,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引导和侵蚀而导致道德素养滑坡,走上不正确的发展道路。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思想、行为习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教学中或者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导向效应。为此,我们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务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為,重视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身正而行”,时刻保持仪表整洁,语言文明。
作为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引导者,教师只有全面发挥出自身的榜样力量,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实现道德素养的养成。
2.借助工具,创新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自步入信息网络时代以来,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力军,信息技术也顺理成章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为教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交互工具,具备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上,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索引到大量相关的教学内容,不管是情境案例、视频素材、新闻时事,都一应俱全,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开阔眼界、探究时事的机会,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教学形式上,信息技术具备“可视化”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教学视频、展示PPT,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看得见”,让课本知识“可视化”,从而帮助学生立体化及多角度学习法治知识。信息技术功能丰富,性能强大,针对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视情况而定,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不同的课堂环节,以达到“事半功倍”“抽丝剥茧”的教学效果。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1)基于希沃白板进行导入。希沃白板技术是信息化技术重要构成,是一款集黑板、多媒体教学于一体,具有云课件、安全备份、实时反馈、摄影摄像、教学评价等功能的高互动性教学软件。通过希沃白板的有效应用,可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汲取效果。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的情绪”为例,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他们对青春既敏感却又期待,为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直面青春,平稳度过青春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欢快轻松的歌曲《咖喱咖喱》切入主题,带领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舒缓情绪,逐步走进新课学习。“热身”完成后,再展示课件,组织学生参与一个“我演你猜”的互动游戏,促使学生在游戏中了解情绪的特征及类别。在信息技术及课堂游戏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欲望明显提高,教师再通过课件梯度性讲解情绪的影响因素、作用等,帮助学生学会直面情绪、控制情绪。
(2)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翻转课堂。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进程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体系也逐步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所谓的翻转课堂,即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融合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可充分借助于网络学习平台自主获取资源并展开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学习,从而达到激趣、提效的目的。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追求民主价值”一课为例,在利用多媒体PPT讲解民主的概念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可适时播放微课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特点及作用进行精细化讲解。之后再设计一系列课堂任务,让学生结合微课、教材展开进阶式学习,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掌握,逐步对国家体系产生认同,形成正确的政治导向。完成课堂教学后,也可以将微课上传至网络平台或者学习群,方便学生随时跟进学习,实现查漏补缺。
(3)基于網络技术延伸课堂范围。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深度连接,具备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多止步于教材中,鲜有拓展及延伸,也鲜有时事材料的导入,以致于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学习效果不佳。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及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涌入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为教师延展课堂提供了机遇。如在讲解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推动和平与发展”时,教师除去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外,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广泛收集一些课外材料,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等,为学生讲解抗日战争中华民族付出的巨大牺牲、日本对中国的戕害,以此让学生燃起浓厚的爱国之情,培养其和平意识及责任意识。
3.情境扮演,增强切身体验,塑造学生法治意识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生动的课堂情境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情境扮演是新课程改革重点提出的教学手段之一,是指教师在课程中引入和创设的具备较强情绪色彩、生动形象且具体的课堂场景,基于场景进行授课的教学手段。针对初中生群体,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打造情境,联系生活、故事、案例等,带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探究与应用法治知识,实现沉浸式学习及体验式学习。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法律在我们身边”时,教师可让学生讲讲自己听说或切身经历的法治故事,并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再以小组的形式扮演角色、还原故事。完成表演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汇总,让学生说说表演过程体现出哪些违法之处,有何警示意义,在日后的生活中又该如何遵守法律,遇到这类事件应如何处理等。
通过情境引入、角色扮演,打造出轻松、活跃的动态课堂,并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更为深刻地收获法治知识,增强法治意识。
4.议题设计,分析社会案例,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现阶段,议题式教学也取得了广泛的运用空间。议题式教学旨在围绕着法治学科的知识点,基于该知识点进行相应的话题抽取,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话题进行分析、议论的教学形式。一般来说,这些所抽取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时事紧密连接,能够极大地缩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可与议题产生共鸣,在话题中汲取经验,当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挺身而出,站在法治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或者维护自己的权益等。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在社会中成长”一课中,教师可基于社会生活抽取数个典型议题。
话题一:“网红”大胃王为博人眼球买了一大桌子食物。
话题二:粉丝为了给偶像刷票成箱买牛奶,却只撕掉牛奶盖的二维码就将奶全部倒掉。
话题构建后,学生的讨论欲望十分强烈,教师再适时设计议题:“同学们讨论以上行为是否与我们正确的价值观相违背?我们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问题提出后,可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给予每个小组5分钟时间,对以上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甚至辩论。讨论完成后,教师再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析结果,指出得出这一结果的理论依据,最后再加以汇总,对这两个话题进行深入分析,从《反食物保护法》讲到《宪法》,再到如何看待不良社会现象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更加通俗易懂地理解知识,增强其公共参与及社会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承担的育人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在新课程改革所构建出的“核心素养”课堂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一改传统的教育理念,找准教学目标,不断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才能梯度性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工作,为学生的良性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培培.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23(04).
[2]王艳.建构深度学习课堂,培养学科关键能力[J].安徽教育科研,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