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科 应志慧
【内容提要】面对全球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中行稳致远。展望2 0 2 4年,从中国自身发展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美关系、地缘政治冲突、技术变革等四个要素凝练出影响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关键变量,提出2 0 2 4年国际传播工作应更加积极有为,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大国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倡导全球经济新秩序、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关注全球安全和危机问题等重点议题,探讨做好国际传播实践的具体策略,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关键词】国际传播 议题设置 中国话语 全球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回望2023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走出新冠疫情阴霾,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与此同时,区域性冲突加剧,保守主义思潮抬头,世界进入了更强的不确定性中。国际传播方面,我国发展进入由硬实力快速提升到软、硬实力齐头并进的历史新阶段,国家形象塑造进入由“他塑”为主向“自塑”比例不断上升的历史新阶段,国际舆论斗争进入由被动应对转变为更加注重主动出击的历史新阶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亟需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一、影响我国国际传播的关键变量
纵观现阶段的国际格局和舆论斗争,形势愈发复杂莫测,多个影响我国国际传播建设的关键变量交织发力。我们既要以中国自身稳定发展作为应对“风高浪急”外部环境的最大底气,也要善于审时度势,研判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外部压力,把握技术变革中的机遇,明晰多重关键变量叠加在一起对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自身的发展稳定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效是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来,我国经济稳步恢复增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世界舞台上演交响乐,中华文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化力量,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内部的稳定发展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筑牢根基,是我们国际传播工作在外部“风高浪急”中“我自岿然不动”的最大底气。
2023年,我国国际传播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着力对外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国形象,主场外交精彩纷呈。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成功召开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促成金砖国家再添新成员;借助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向全球展示中国形象。此外,我国不断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和规则的制定;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影响力,国产影视剧、网络游戏、网络文学、数字文化遗产等内容“出海”获得了良好反响。数字“华流出海”是国际传播在理念和实践上超越美式全球化“依附之路”的大胆探索①,但脱离地缘相近性和文化相似性、面向全球范围的“出圈”,仍面临较大挑战。②
(二)中美关系是影响我国外部环境最关键的变量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世界秩序。自特朗普政府时期以来,美国保守主义抬头,并长期对中国产生战略误判,认为中国是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加强了对中国的全面遏制、围堵,导致了两国关系陷入低谷。2023年底,中美两国领导人旧金山会晤推动中美关系迎来转机,使得中美关系巨轮得以再度起航。根据美国商业调查公司晨间咨詢(Morning Consult)的民意调查结果,尽管中美双边关系在2023年的下半年有所缓和,但长期缓和的前景仍然渺茫,尤其是2024年美国大选不确定性很强,中美关系的前景不容乐观。③可以预见,未来中美关系斗争与接触并存、摩擦与合作交织的状况仍将十分突出。
(三)地缘政治冲突给全球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各类地缘政治冲突四起,随之带来了地缘政治格局的转变,更加凸显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判断的正确性。过去的地缘政治主要围绕在地理为界限的博弈伸缩,而在数字时代其已经超越地理意义,拓展到了网络虚拟空间的地缘政治博弈,从“热战”到“冷战”再到“数字冷战”和“数字断联”等现象呈现出了地缘政治冲突中全新的时代特征,并展露出了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的失序。除了世界紧张局势外,2023年“全球南方”这一概念再次成为热词。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崛起壮大,经济增速已经超过了全球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了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由此,美西方借机挑起所谓南方国家“领头羊”的角逐,将印度塑造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全球南方国家的领袖”形象。事实上,剑桥大学民主未来中心通过对覆盖全球137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全世界97%人口的30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多数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持积极看法,中国在“全球南方”地区广受欢迎。④对此,中国未来仍须坚持牢牢掌握住作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地位。
(四)技术变革对国际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席卷全球,全球传播生态受到的技术颠覆越来越显著。在整个2023年,ChatGPT引领下的生成式AI带来了技术的狂飙时代,逐渐形成了安德烈斯·赫普所说的以媒介逻辑为基底的“深度媒介化社会” ⑤。人工智能技术的生成、分发和传播方式正在迅速更替过去的信息传播环节。类人化传播甚至取代了部分社会角色,AI主播、AI作画、机器人写作、社交机器人等人机交互实践正在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演进既为世界带来了“乌托邦”想象,也开启了“潘多拉魔盒”的省思。技术垄断和偏见、信息污染与失序、技术依赖与专业失守、数字鸿沟与素养赤字等方面的挑战⑥为做好国际传播实践加大难度。全球对技术洪流的裹挟呈现出了审慎的态度,2023年11月首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成员国签署了《布莱切利宣言》,要求通过国际合作建立人工智能监管方法⑦,为及时应对人类共同的技术危机,全球性的协同治理也在同步进行中。
二、2024年我国国际传播的重点议题前瞻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实现战略预置、议题预置、内容预置、力量预置。结合2024年全球热点,需从以下重点议题入手,主动引导国际舆论。
(一)全力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领袖形象的国际传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最深刻的回答、最权威的解读、最鲜活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形象是新时代中国最鲜亮的名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大国大党领袖形象的传播是国际传播最核心的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全新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有助于向世界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道路、制度、发展模式的理解和认同,有助于提升中国理论在国际上的吸引力,为发展中国家“向东看”探索出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三大倡议,意在构建一个和平、发展、安全的世界,持续为多边主义世界探寻新方案。“三大倡议”属于全球公共产品,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大国担当和内在逻辑⑧,在事关全人类命运的全球性問题上面展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方案。在文化层面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文化传承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等重要理念,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建立了理论基石。在生态层面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将持续为全球气候和环境保护作出突出贡献。
大国大党领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我国国际传播议题设置中需要不断提升主动对外传播贴近人民的、有温度的、有担当的大国领袖形象,增强领袖形象传播的叙事艺术。
(二)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的经济仍处于后疫情的影响之下,加上外部的打压围堵和地缘政治危机,仍面对诸多风险。2023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奠定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基调,要求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当下我国所处的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有增无减,应在以下经济议题上努力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打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定力。
首先,关于经济议题的国际传播工作中,要用中国经济光明论反击“中国经济崩溃论”,削弱外在舆论风险。中国需要加强在国际经济议题上的议程设置能力,增强国际经济智库建设,合力打造“改革美联储”“抵制美元霸权”等国际议题,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良性变革。
其次,在“稳中求进” “以进促稳”的总基调下,提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要求。一方面,我们应持续提升主动“自塑”能力,积极对外展示中国的创新实力,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促进基础设施共商共建,共创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另一方面,美西方仍将延续对中国“卡脖子”技术的科技封锁,借助一些“政治戏码”来封锁中国科技发展。例如,美国以信息安全为由对TikTok实施禁令,发布《芯片与科学法案》限制有关企业在华进行经贸和投资活动。为此,我国国际传播中要传递出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名片,加强科技领域的开源创新,打破技术壁垒。
最后,增强对外开放与全球合作的叙事能力。凝聚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价值共识,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经济叙事体系。重视对外话语创新,突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魅力,同时展现多元文化下的包容互鉴的叙事技巧。推动多主体参与,通过主流媒体、人文交流、经贸往来等途径实现中国经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良好互动。提升数字时代的经济叙事能力,立体生动地讲述中外合作的经贸成果,讲好中国的发展智慧。
(三)深化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合作
人工智能技术为国际社会带来的变革并不只是简单的技术跃进,更对国际传播实现了生态重构和景观重塑。人工智能发展使得国际形象建构与国际舆论正在转变为技术之间的博弈⑨,并存在沦为舆论战和认知战工具、延宕国际冲突、成为极端言论新管道、危害网络与数据安全、加剧全球数字不平等、削弱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潜在风险。⑩为推进全球治理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我国应借助形成国际共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国际舆论议题设置,向全球传递中国治理方案。
第一,形成“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的国际共识。2023年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发布了《发展负责任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报告及共识文件》,倡导发展人工智能必须“始终致力于增进人类福祉,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11。中国在国际舞台中主动打造“科技向善”发展愿景,凝聚全球共识,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技术风险,诸如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公共秩序、伦理风险等问题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与此同时,在全球治理中倡导多元价值取向,给算法以文明,以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引领技术手段12。
第二,扩大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舆论声量。全球人工智能演进呈现不平衡的发展状态,集中表现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的宰制性话语权力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失语13。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延伸,是中国在积累了一定资源和行动能力后,代表自身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变革尝试,希望改变该领域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格局14。这一理念符合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利益,有利于推动构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体系,弥合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与安全赤字,进一步向世界宣介我国的全球治理观。
第三,铺开全球多主体协同治理的中国叙事。不断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各方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共同培育数字发展新动能、开创数字合作新局面,奏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乐章。15我国就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从政策法规、国际论坛、智库合作等多途径展开务实实践,接连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倡议,鼓励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科研院校、民间机构和公民个人等多主体协力共促人工智能治理,巩固我国在参与全球治理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四)关注全球安全和危机问题
气候变化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长期性问题,全球危机话语下的气候问题和安全问题集聚了各方视线,中国需要继续用实际行动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近年来,中国积极向世界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南南合作探索中国特色的气候保护合作模式。但在国际舆论场上,我国依旧处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话语博弈中。气候变化的国际传播主要总结为“创新理念、讲好故事、提升能力、增强自信”四个方面, 16在气候传播方面,在坚持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和国家利益的思想站位上,应着力将我国在气候保护上的优秀成果和突出贡献有效转化为国际传播增量,全方位讲好中国的气候传播故事。通过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全球合作,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铺路架桥,在全球范围内举好气候传播的旗帜,通过环保议题塑造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当前,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更大的外延,除了传统的粮食安全、气候安全等议题,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新议题被纳入到了讨论范畴。面向全球安全新议题,我国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广阔、更公平的发言平台,凝聚多方声音以填补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缺失。2023年10月的香山论坛中设置了人工智能专题,聚焦新兴科技带来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为各种全球性问题寻找长远解决之道, 17全球需要更多类似平台为发展中國家发出对发展和安全等议题的共同性时代强音。抵制信息垄断和数字霸权不仅仅局限于发展中国家,欧盟同样处在数字安全的政治博弈和技术隐忧之中。尽管美国长期拉拢欧洲国家来构筑数字霸权的防线,但欧洲的数字主权同样遭受侵蚀,中国应当在常态化竞争中积极寻求中欧合作的话语空间,共谋发展。
三、2024年国际传播对策建议
围绕全球性议题展开中国2024年国际传播工作将面对新趋势和新转向,需要从战略层面探讨如何做好国际传播实践,发挥自身的思想、技术和文化优势,抓住新机遇,迎向新未来。
(一)以人工智能最新技术成果赋能国际传播
人工智能技术对国际传播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介入,而是重新组织国际传播的内在构成要素,并再造了传播流程,形成了新的传播逻辑。18主流媒体和平台应增强“人机协同”生产制作,借助AI生成优质国际传播内容,通过丰富的视频、文字、音频内容结合促进国际传播艺术,增强内容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同时,积极拥抱科技创新,提高数字艺术、动画影视、电竞娱乐、沉浸式展览等新形态文化产品达到“走进去”的效果,将中国好故事快速渗透全球市场,加速中华文化“出海”“出圈”。此外,关注在伦理、安全等多方面的全球协同治理问题,围绕全球发展倡议、人工智能、算力网络、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议题,深入参与到全球规则的制定中去。
(二)积极有效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首先,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应逐步将重心转移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传播能力上来19,用中国的话语体系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与美西方舆论斗争的尖锐性和博弈的长期性,敢战善战,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反击美国的“价值观外交”和“意识形态渗透”;再次,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仍要以和平发展为前提,面对外部环境的施压,不搞小圈子、选边站、新冷战,同时面对西方的逆全球化和单边封锁,要坚持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最后,积极维护国家的海外利益,需要及时应对国际舆论斗争中的虚假失实信息、恶意抹黑等问题,提前预测和防范美西方可能对中国实施的一些制裁围堵策略。
(三)着力开展精准化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工作应当明确“南橘北枳”的精准化传播策略,面对不同国家、地区采取不同传播方案,组建一套灵活性强的话语体系,通过主体、内容、平台等要素协同发力,精准施策。要打好国际传播话语的组合拳,不仅要使用官方话语,要将专家、民间的话语等多元主体的话语纳入到国际传播中来,积极开展跨国、跨界、跨行业的长期合作。尽管过去在精准传播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效,但就亲和力而言,在传播共同故事、深化粉丝研究、寻求群体共情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20,需要持续创造深度情感共鸣,“入脑入心”式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
(四)深入开展文明互鉴与人文交流
一是需要对外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下所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中外合作智库建设,增强中外人文对话机制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和认可;二是要持续做好“Z世代”青年这篇大文章,精心设计沙龙对话、参访交流、研修培训等人文交流活动,建设国际青年网络社区,努力打造由我主导、具有国际影响的青年交流品牌,带动面向海外“Z世代”青年的国际联络工作;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及其创新性发展,挖掘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并借助数字平台、智能技术等渠道打造创新式传播,打破中国故事讲不出去的桎梏;四是夯实“一带一路”的桥梁作用,突出这一机制下各国文明互鉴的积极作用,在文化交流中增进友谊,在文化差异中加深共识。
(五)深耕厚植做好周边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在当今世界下更具时代意义,做好“睦邻友好”的周边传播有利于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应全面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国别区域研究,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国际传播方案,通过传统主流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传播、“网红”和舆论领袖孵化、公共外交等多种形式手段,全方位拉近周边国家与中国的情感纽带。加强周边国家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深入与周边媒体的合作,扩大中国故事的传播声量,提高传播效果。
四、结语
新征程上,我国国际传播工作要保持战略性和前瞻性,立足实践导向,构建起能充分指导实践的系统性理论。既重视全球视野也兼顾中国立场,准确定位影响我国国际传播的关键变量,在国际关注的涉华重大议题上加强统筹协调和系统策划,不断提升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议题设置能力,引导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在国际传播驱动全球秩序重构的大历史进程中,打出一套有板有眼的“组合拳”,进一步掌握国际舆论主导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郭晓科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应志慧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史安斌、朱泓宇:《数字华流的模式之争与系统之辩: 平台世界主义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转型升级的路径与趋势》,《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年第5期,第12页。
②何天平、鄢雨然:《受众接受视野下提升中国视听艺术国际传播效能的路径探析》,《中国出版》2023年第11期,第72页。
③Morning Consult, The State of U.S.-China Relations: H2 2023 Report,November 2023,https://pro.morningconsult.com/analyst-reports/china-usrelations-2023-report.
④梁君茜:《综述:多项海外民调显示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民众对中国持积极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xinwen/2022-11/12/content_5726509.htm,2022年11月12日。
⑤喻国明、耿晓梦:《“深度媒介化”:媒介业的生态格局、价值重心与核心资源》,《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年第12期,第78页。
⑥韦路、陈曦:《AIGC 时代国际传播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中国出版》2023年第17期,第14-16页。
⑦适道:《就目前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是被过度炒作了?》,澎湃新闻,https://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547147,2023年12月6日。
⑧陳须隆、张敬芳:《三大全球倡议的普惠性》,《现代国际关系》2023年第8期,第5页。
⑨张洪忠、任吴炯、斗维红:《人工智能技术视角下的国际传播新特征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5卷第2期,第111页。
⑩周亭、蒲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国际传播能力及潜在治理风险》,《对外传播》2023年第4期,第14页。
11《发展负责任人工智能 助力人类迈向美好未来》,网信郑州,https:// mp.weixin.qq.com/s?__biz=MzAwMTg4MTkzNA==&mid=2247575335&idx= 4&sn=2fb3447646de6c8bb530ac843ea0c136,2023年11月30日。
12胡正荣、孟丁炜:《给算法以文明:算法治理赋能国际传播效能测定》,《对外传播》2023年第10期,第5页。
13任孟山、李呈野:《作为国际传播议题的人工智能 : 知识生产与全球权力》,《中国出版》2023年第17期,第5-12页。
14匡文波、方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第43页。
15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23-12/12/c_1130021108. htm?spm=zm5062-001.0.0.1.tdEcYU,2023年12月12日。
16郑保卫、郑权:《让气候传播在中国和世界真正形成“大气候”——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传媒观察》2023年第4期,第51页。
17《如何通往“共同安全”?香山论坛提出这些思考》,上观新闻,https://export. 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674517.html,2023年11月1日。
18汤景泰、徐铭亮:《论智能国际传播: 实践模式与驱动逻辑》,《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12期,第158页。
19相德宝、杨月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涉华舆论斗争的新形势与新特点》,《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年第6期,第107页。
20崔灿、钟新:《精准国际传播的内涵与实践策略》,《对外传播》2022年第7期,第4页。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