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龄对海南省越南油茶经济性状的影响

2024-01-30 13:59王珮璇杜艳军郭钰柬陈静周开兵
经济林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经济性状

王珮璇 杜艳军 郭钰柬 陈静 周开兵

摘 要:【目的】为开发不同树龄特色茶油产品和提升茶籽油市场综合竞争力提供参考,同时为老龄树的合理开发和及时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海南省3 个采样点的老、幼龄树群为研究对象,在2019、2020 年进行采样,采用常规方法调查其产量性状,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茶籽油后,对茶籽油品质性状、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幼龄树的产量性状、脂肪酸组分无显著差异,老龄树的单果质量较高。幼龄树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在年份间差异较大,老龄树茶籽油的过氧化值更低、酸价更高。茶籽油挥发性物质中的特殊物质包括邻苯二甲酸酯和2 种酚类化合物,这2 类物质在老龄树茶籽油中的含量均显著小于幼龄树茶籽油;茶籽油中其他挥发性物质共32 种,不存在某个采样点、某一年或某个树龄特有的化学成分,采样地、年份、树龄等因素间存在相互影响;油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有机酸类、酯类在老龄树茶籽油中含量更多,香树素、角鲨烯、醇醛烃类、不皂化物、三萜、甾醇在幼龄树茶籽油中含量更多;主体气味物质(反, 反-2,4- 癸二烯醛、壬醛)含量在老、幼龄树茶籽油中无显著差异,幼龄树茶籽油中反-2- 癸烯醛含量更高,这些物质在老、幼龄树茶籽油中的含量在不同年份表现不同;此外还有一些老、幼龄树茶籽油特有的香气物质。【结论】老龄树茶籽油更适合制作护肤品和外用药基质,幼龄树茶籽油更适合作为保健用油。

关键词:越南油茶;老、幼龄树;经济性状;挥发性物质;PAEs

中图分类号:S601;S7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981(2023)03—0037—11

油茶属于山茶科Theaceae 山茶属Camellia,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之一。近些年,油茶籽油(简称“茶籽油”)因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油酸而受到大众的认可,茶籽油还含有丰富的甾醇、三萜、维生素、茶皂苷、多酚等成分,具有良好的消炎、抗菌、抗氧化、抗癌等活性,在美容、化工、医疗等领域具有较大利用潜力[1-2]。不论是从国家食用油料安全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出发,油茶产业的前景一片大好[3]。目前海南省主要采用越南油茶Camelliavietnamensis 造林[4],且海南省具有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使得本地油茶在多方面与其他省份不同[5]。

2022 年,国家将提升油料产能工程列入乡村振兴的任务中,将新植油茶林和改造低产老林均列为工作重点。截至2016 年底,我国有油茶400多万hm2,树龄大于40 a 的油茶老林(树)至少占总面积的1/2[6]。由于老树产量低、管理成本高[7],大批油茶老树面临被砍伐的风险,对油茶老树及老树油进行研究意义重大而紧迫。关于低产老林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略有成果[7],还有针对不同林龄(包括少量老龄树和古树)油茶林根区土壤和枝叶的成分、生理生化特性、酶活性,树体生长发育及产量,抗性等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报道[8-10]。仅见陈亨业等[11] 针对广东省高州油茶C.gauchowensis 的树龄与其产量及茶油脂肪酸组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不过参试树龄均较小(11、9、7 a),未涉及老龄树。针对海南省越南油茶老、幼龄树经济性状的对比研究鲜见报道。为给油茶老树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参考,本研究中对海南省3 个采样点的老、幼龄树群的产量性状和茶籽油品质性状、揮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老、幼龄树的选择与果实采样地概况

分别在昌江黎族自治县霸王岭长臂猿保护区、五指山市畅好乡太吴村、琼海市会山镇中酒村各设定2 个树群(老、幼),共6 个树群,每个树群选择2 ~ 5 株作为研究对象。老龄树为树龄40 a以上结果正常的植株,幼龄树为树龄15 a 以下的植株,均为实生单株,并处于失管状态。各采样点均为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采样点基本信息见表1。

1.2 研究方法

在2019—2020 年连续2 a 调查各老、幼龄树群的丰产性、稳产性,检测茶籽油品质、挥发性成分,并进行老、幼龄树2 个样本成组数据的比较分析。

1.2.1 取样与样品处理

在选定的老、幼龄树群各单株树冠中部的东、西、南、北4 个方位,随机采摘无病虫害的果实,每个采样点老龄树群和幼龄树群各采30 个油茶果。将所采果实样品按各采样点不同树群分装,带回实验室,室温下放置,待后熟至果皮开裂时取出种子,备用。

1.2.2 指标测定

采用常规方法调查单果质量、出籽率、干种子出仁率、干种仁含油率、干种子含油率、果实含油率等产量指标。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茶籽油。参照文献[12-15] 分别测定茶籽油的过氧化值、碘值、酸价、皂化值等理化指标;参照文献[16] 制备脂肪酸甲酯,并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脂肪酸的种类与含量,通过与脂肪酸混合标样的保留时间比对进行脂肪酸定性分析,按照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GC-MS)检测茶籽油挥发性物质的种类与含量,用Data Analysis 化学工作站及Nist2005 和Wiley275 质谱库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并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量。

1.3 数据处理

采用SAS 软件中的GLM 过程进行方差分析,采用TTEST 过程对不同树龄各指标的差异显著性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茶老、幼龄树产量性状的对比

油茶老、幼龄树的产量性状见表2。由表2 可知:2020 年老龄树的出籽率显著大于2019 年;除老龄树的单果质量(2019、2020 年)、干种子出仁率(2019 年)显著大于幼龄树外,在2019、2020 年其余各项指标在老、幼龄树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产量性状基本不受树龄影响,单果质量除外。

2.2 油茶老、幼龄树茶籽油品质的对比

2.2.1 茶籽油理化性质的对比

油茶老、幼龄树茶籽油的理化性质见表3。由表3 可知:幼龄树茶籽油的碘值、酸价均为2019年显著高于2020 年,这表明幼龄树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在年际间差异较大;2019、2020 年,幼龄树茶籽油的过氧化值显著高于老龄树,老龄树茶籽油的酸价显著高于幼龄树,其余理化性质在老、幼龄树间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老龄树茶籽油更耐储存,抗氧化能力更强,酸价高可能是因为未氧化的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

2.2.2 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对比

油茶老、幼龄树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见表4。由表4 可知:2019 年幼龄树茶籽油的棕榈酸含量显著高于老龄树茶籽油,其余各脂肪酸含量在不同年份间、不同树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这些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基本上不受树龄影响。

2.3 油茶老、幼龄树茶籽油挥发性成分的对比

对茶籽油进行GC-MS 分析,根据质谱数据、相对保留时间,鉴定出老龄树和幼龄树茶籽油中挥发性物质共37 种,包括14 种酯类、8 种烃类、5 种有机酸、4 种醛类、4 种醇类、2 种酚类,油茶老、幼龄树茶籽油的挥发性成分见表5。

2.3.1 茶籽油挥发性成分含量在年份间的对比

由表5 可知:2019 年小分子有机酸(壬酸、辛酸)、醛类(2- 十一烯醛、反, 反-2,4- 癸二烯醛、壬醛)、小分子有机酸的酯类(乙酸硬脂醇酯、乙酸十五烷酯)含量较多;2020 年不饱和脂肪酸(油酸)、长链脂肪醇类(反-2- 十一烯醇)、甾醇类(豆甾醇、豆甾-7- 烯-3- 醇)含量较多。储存过程中油脂会发生自氧化反应,游离的不饱和脂肪酸会氧化分解为醇、醛、酮、小分子酸、呋喃、吡嗪、烃类、芳香类或合成一些小分子酯类化合物,可见2019 年的茶籽油较2020 年的氧化程度更高,可能是因为不同年份的油茶树生长环境或茶籽油储藏条件不同。

有些物质的含量在年份间差异不大,比如一些饱和酯类(棕榈酸甲酯、棕榈酸乙酯、2- 单棕榈酸甘油酯)、油酸酯类(油酸甲酯、反油酸乙酯、单油酸甘油酯)、三萜类(香树素、角鲨烯)、单萜(反-2- 癸烯醛),说明这些物质性质较稳定。

2.3.2 茶籽油挥发性成分含量在单个物质间的对比

由表5 可知:连续2 a 老龄树茶籽油含量较多的物质是油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连续2 a 幼龄树茶籽油含量较多的物质是香树素、角鲨烯,这2 种物质均属于三萜类,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是三萜皂苷的重要前提物质。油酸、香树素、角鲨烯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所以老、幼龄树茶籽油中均含有各自优势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总之,连续2 a 在老、幼树茶籽油中含量多的物质较为稳定,这些物质是老、幼树茶籽油的主体差异。

2019、2020 年在老龄树茶籽油中的含量以及2 a 平均含量显著更多的是壬酸、辛酸、硬脂酸、棕榈酸、棕榈酸乙酯、1- 甲酸十六醇酯、十六烷、2,3,5,8- 四甲基十烷、油酸甲酯、2- 十一烯醛,除了油酸甲酯、2- 十一烯醛,其他物质是老龄树茶籽油在2019 年或2020 年所特有的,主要是有机酸、烷烃类物质。2019、2020 年在老龄树茶籽油中的含量以及2 a 平均含量显著更多的是乙酸硬脂醇酯、乙酸月桂酯、乙酸十五烷酯、反-2- 十一烯醇、反-1- 甲氧基-9- 十八烯、瓦伦烯、二十一烷、二十烷、棕榈酸甲酯、反-2- 癸烯醛、豆甾醇,除了棕榈酸甲酯、反-2- 癸烯醛、豆甾醇,其他物质是幼龄树茶籽油在2019 年或2020 年所特有的,主要是小分子有机酸的酯、烯烃、烷烃。一些高级脂肪酸酯(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棕榈酸乙酯)和长链烷烃(二十一烷、二十烷、十六烷),虽然在老、幼龄树茶籽油中种类不同但2 类物质性质相似。总之,2019 和2020 年在老、幼龄树茶籽油中的含量以及2 a 平均含量多的物质主要是特有物质,易受年份、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太稳定。

2019 和2020 年,老、幼龄树茶籽油中含量差异不明显的物质为2- 单棕榈酸甘油酯、壬醛;2019 和2020 年,老、幼龄树茶油中含量相反的物质是豆甾-7- 烯-3- 醇、反, 反-2,4- 癸二烯醛,均表现为在2019 年老龄树茶籽油中含量更多,在2020 年幼龄树茶籽油中含量更多,2 a 的平均值在老、幼龄树茶籽油中差异不大。壬醛、反, 反-2,4-癸二烯醛均为茶油的主体气味物质,表明老、幼齡树茶籽油间主体气味物质含量差异较小,少数生物活性物质、香气物质在年份间表现不同,可能也是老、幼龄树茶籽油表现不同的原因之一。

除了不同树龄茶籽油的特有物质,年份间特有物质为2019 年1 个、2020 年2 个,采样点特有物质为QS 4 个、TW 8 个、YCW 5 个,树龄特有物质为老龄树8 个、幼龄树8 个,TW 采样点的特有物质种类最多。不存在某个年份、采样点或树龄稳定特有的物质,说明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所以比较老、幼龄树茶籽油的差异时,应多年、多点连续采样,筛选出老树中普遍稳定存在的功能性物质,有助于老、幼树茶籽油品牌的建立。

2.3.3 茶籽油挥发性成分含量按类别对比

由表5 可知,按照物质基团分类,可将茶籽油挥发性物质分为有机酸、酯类、醛类、烃类、醇类。老、幼龄树茶籽油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在老龄树茶籽油中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机酸、酯类、醛类、烃类、醇类,在幼龄树茶籽油中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机酸、酯类、烃类、醇类、醛类,有机酸、酯类均在老龄树茶籽油中含量更多,醛类、烃类、醇类均在幼龄树茶籽油中含量更多。醛类、烃类、醇类大多数是由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降解来的,可见幼龄树茶籽油的氧化程度可能更高。

按照物质性质和生物活性分类,在不饱和脂肪酸、不皂化物、三萜、甾醇中,除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外,其他3 类物质均表现为在幼龄树茶籽油中含量更多,表明幼龄树茶籽油中生物活性物质更丰富,可能有更高的保健价值。这几类物质均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表明老、幼龄树茶籽油均有各自优势的抗氧化物质。

2.3.4 茶籽油特殊挥发性成分的对比

茶籽油中存在一些特殊物质: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2 种酚类化合物,PAEs 包括邻苯二甲酸单(2- 乙基己基) 酯、邻苯二甲酸二甲氧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2 种酚类化合物包括2,4- 二叔丁基苯酚(2,4-DTBP)、2,2′- 亚甲基双-(4- 甲基-6- 叔丁基苯酚)(抗氧剂2246)。

这些物质为抗氧剂或塑化剂,可能是从橡胶、塑料制品中迁移出来,通过土壤、水、空气、食品等途径进入植物体、人体,或是植物感受到环境胁迫产生的化感物质[17-18]。因为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所以在茶油中的含量越少越好。

由表5 可知:PAEs 含量在老、幼龄树茶籽油中差异显著,幼龄树茶籽油中的含量显著大于老龄树茶籽油;老、幼龄树茶籽油中PAEs 含量的差异在年份间不同,表现为在2020 年的差异显著,在2019 年的差异不显著;不区分老、幼树,PAEs 含量在年份间的差异显著,表现为在2020 年的含量显著大于2019 年。2 种酚类化合物含量在老、幼龄树茶籽油之间差异显著,幼龄树茶籽油中含量显著大于老龄树茶籽油;老、幼树间的差异在不同年份相同;不区分老、幼树,2 种酚类物质含量在年份间差异显著,表现为在2020 年的含量显著低于2019 年。总之,这2 类物质在老、幼树间及年份间差异均显著,均表现为在老龄树茶籽油中含量显著小于幼树,表明老龄树茶籽油中此类有害物质更少,更有益人体健康,老龄树中抗有害物质吸收富集或抗胁迫的基因可能有更高效的表达。

3 结论与讨论

老、幼龄树茶籽油各有优势,进而决定了老、幼龄树茶籽油的不同用途。幼龄树茶籽油含有更多的香气物质,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三萜类物质;老龄树茶籽油的过氧化值更低,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更高含量的单硬脂酸甘油酯。针对不同树龄茶籽油开发不同的价值,建立特色“老/ 幼树茶籽油”品牌及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对茶籽油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与幼龄树茶籽油相比,老龄树茶籽油中有害物质含量低,因此老树可能是今后主要的油茶育种材料,保护和合理开发老龄树(古树)对油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老、幼龄油茶树经济性状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中仅单果质量在老、幼龄树间的差异显著,老树的单果质量大于幼树,这与王庆龄等[10] 的研究结果一致,即从产前期到盛果期,产量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大,而产油率差异在老、幼龄树间均不显著。为给丰产无性系的早期选择提供参考,后续研究中可增加海南本地油茶研究的树龄梯度,对产量性状及树体生长量的性状与树龄进行相关性分析[19]。

茶籽油理化性质的对比结果显示,老龄树茶籽油较幼龄树茶籽油的过氧化值更低,酸价更高。这2 个指标在茶籽油氧化程度、抗氧化活性及其加工、运输、贮藏方式的评价中有重要作用,值越低表示茶籽油的品质越好[20]。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幼龄树茶籽油这2 个指标的表现相反。老龄树茶籽油酸价较高可能是因为老龄树茶籽油中酚类,特别是具抗氧化活性的多酚类物质可能较多,苯环使得酚羟基略带酸性,另外,老龄树茶籽油中未被氧化的游离脂肪酸更多。

除此之外,检测食用油氧化程度的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其中测定过氧化值时是检测油脂自动氧化初期氢过氧化物的生成量,氢过氧化物具有较高活性,随即分解成小分子醛、酮,所以最好再进行巴比妥酸值的检测,测过氧化物分解量。除了酸价、过氧化值、巴比妥酸值外,茴香胺值及特征氧化产物(醛酮类化合物)、脂肪酸组成等指标也能较好反映油脂氧化程度[21-22]。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才能更客观评价老、幼龄树茶籽油的氧化程度。

3.2 老、幼龄树茶籽油成分差异

老、幼龄树茶籽油均含有各自的优势物质,这与前人对不同树龄茶叶、杜仲等的成分比较的结果基本一致[23-24]。连续2 a 在老、幼龄树茶籽油中各自含量多的物质较为稳定,这些物质可以作为老、幼龄树茶籽油的标记物质,用来鉴别老、幼龄树茶籽油。

充分利用不同树龄茶油优势成分或生物活性是提升茶籽油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角鲨烯、香树素、不皂化物、甾醇、三萜在幼龄树茶籽油中含量更高,这些物质在抗菌、消炎、抗肿瘤等多方面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提高免疫力、改善“三高”等慢性病有较大的功效[25-26],幼龄树茶籽油更适合作为保健用油;单硬脂酸甘油酯(GMS)和油酸在老龄树茶籽油中含量更高,高含量的GMS 有利于老龄树茶籽油乳化分散,使其更黏稠且性质稳定、有更好的药效协同性[27-29],所以老龄树茶籽油更适用于制作护肤品和外用药基质。基于这些成分的差异,可开发出具有不同价值的茶籽油商品,建立特色“老/ 幼树茶籽油”品牌及开辟新的应用领域[30]。

根据化感物质在老、幼龄树茶籽油中含量的差異,可考虑设计不同树龄油茶园品种配置、间套种的品种布局[31],防止出现低龄树自毒现象[32],筛选老龄树抗胁迫高效表达基因[30-33]。由于PAEs类塑化剂在老、幼茶油中含量存在差异,后续可研究有害物质在老龄树体吸收富集能力弱的深层原因,从而为去除茶籽油中的塑化剂提供参考[17,30]。PAEs 类物质还有显色功能,其含量在不同树龄黑木相思不同部位的木材中有所不同,导致木材的颜色各异[34],PAEs 对不同树龄茶油颜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GMS 含量导致的老、幼龄树茶籽油品质差异

由于老龄树茶籽油在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具有特殊表现,民间常用茶籽油治疗跌打损伤、疑难杂症,至今仍保留较多茶籽油内服外敷的偏方,人们普遍认为老龄树或古树茶籽油的效果更好。可能与GMS 在老、幼龄树茶籽油中的含量差异有关。

GMS 作为凝胶因子可以赋予植物油独特的风味和口感[28],老、幼龄树茶油中GMS 含量的明显差异会导致风味和口感的差异。GMS 能影响油凝胶中植物油的微观结构,凝胶性能随着其含量的增多而变化[27-28],植物油色泽的影响因素可能是黏度、折射程度,老龄树茶籽油的GMS 含量更多,所以茶籽油的黏度更大、双折射更明显,导致视觉上透明度更弱、色泽更深。在GMS 影响下油凝胶三维网络结构更紧凑、更稳定性[27],幼龄树茶籽油的氧化程度更大,老、幼龄树茶籽油氧化产物不同,所以香气物质、感官特征不同[35]。在食品加工中GMS 作为乳化剂可以让食材各组分混合均匀,优化了食品的口感、组织、结构、外观[27],餐桌上老龄树茶籽油在蒸炒烹炸后的优秀表现经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使老龄树茶籽油成为高端、美味的代名词。

GMS对药(有)效成分有均匀分散、促进渗透、协同药效等辅助作用[27,29,36],因此老龄树茶籽油中较多的GMS 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其药效(生物活性)成分,比如多酚[37]、三萜、甾醇,更好地发挥作用,老龄树茶籽油药效更好。这些作用也能影响茶籽油的气味和口感,让茶籽油更清晰、充分、彻底地被感受到和品尝到。

后续对老、幼龄油茶树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老、幼龄树茶籽油中多酚和黄酮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对比分析,这些物质对于茶籽油的生物活性有较大的影响[37];二是,对老、幼龄树茶籽油的生物活性进行分析,比如抗氧化、抗菌、抗癌、消炎等活性,进一步扩大并验证老、幼龄树茶籽油各自优势的应用领域;三是,在本研究基础上,深入挖掘老龄树抗胁迫、抗有害物质吸收富集的相关机制;四是,进一步探究PAEs 等特殊物质在油茶植株或茶籽油中的“身份”;五是,进一步验证茶籽油中GMS对油脂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庄瑞林. 中国油茶[M]. 2 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ZHUANG R L. ChineseCamellia oleifera[M]. 2nd ed. Beijing:Chinese Forestry Press,2008.

[2] 姚小华, 朱亚新. 山茶籽油的功效及应用[J]. 香料香精化妆品,2018(5):74-78.

YAO X H, ZHU Y X. The efficacy and application ofCamelliaseed oil[J]. Flavour Fragrance Cosmetics,2018(5):74-78.

[3] 谭晓风, 马履一, 李芳东, 等. 我国木本粮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经济林研究,2012,30(1):1-5.

TAN X F, MA L Y, LI F D, et 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of woody grain and oil in China[J]. Non-wood Forest Research,2012,30(1):1-5.

[4] CHEN J, GUO Y J, HU X W, et al. Comparison of the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s of 13 oil-teaCamellia samples andidentification of an undetermined oil-teaCamellia species fromHainan province[J].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22,12:798581.

[5] 陳永忠, 陈隆升, 李儒法, 等. 海南油茶资源调研及产业发展建议[J]. 热带林业,2017,45(1):49-52.

CHEN Y Z, CHEN L S, LI R F, et al. Survey and the industrydevelopment proposals ofCamellia sp. resources in Hainan[J].Tropical Forestry,2017,45(1):49-52.

[6] 海南省林业厅. 海南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Z].

Forestry Department of Hainan Province. Hainan provinceCamellia oil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 (2017—2025)[Z].

[7] 申巍. 修剪施肥对油茶生长结实特性影响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2008.

SHEN W. Studies on effects of pruning and fertilization onCamellia oleifera Abel growth and fruit bearing characteristics[D]. Chong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2008.

[8] 杨亚琴. 不同林龄油茶生理特性及其根区土壤性质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7):61-66.

YANG Y Q. Research on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root-zonesoil properties ofCamellia oleifera at different plantation ages[J].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5,44(7):61-66.

[9] 许彦明, 张震, 陈永忠, 等. 油茶古树抗衰老叶片生理特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2):188-191.

XU Y M, ZHANG Z, CHEN Y Z, et al.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of anti-aging leaves of ancientCamellia oleifera trees[J]. JiangsuAgricultural Sciences,2019,47(22):188-191.

[10] 王庆龄, 袁小康, 李明辉, 等. 不同树龄油茶的生长发育、产量和病虫害抗性[J]. 农技服务,2020,37(4):31-32,34.

WANG Q L, YUAN X K, LI M H, et al. Growth anddevelopment, yield and pest resistance ofCamellia oleifera treesin different ages[J].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2020,37(4):31-32,34.

[11] 陈亨业, 陈晓园, 梁增瑞, 等. 树龄及采摘时间对高州油茶经济指标及其茶油品质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2013,28(12):78-81.

CHEN H Y, CHEN X Y, LIANG Z R, et al. Influence of tree ageand picking time on the economic index and camellia oil quality ofCamellia gauchowensis[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2013,28(12):78-81.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GB 5009.227—201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standards for food safetyDetermination of peroxidation values in food products: GB5009.227—2016[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2016.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动植物油脂 碘值的测定: GB/T 5532—200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imal and vegetable fats and oils Determination of iodine value:GB/T 5532—2008[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2008.

[14] 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酸价的测定: GB 5009.229—2016[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standards for food safetyDetermination of acid value in food products: GB 5009.229—2016[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2016.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动植物油脂 皂化值的测定: GB/T 5534—200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 Animal and vegetable fats and oils Determination ofsaponification value: GB/T 5534—2008[S]. Beijing: StandardsPress of China,2008.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GB5009.168—2016[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Nationalstandards for food safety Determination of fatty acids in foods:GB5009.168—2016[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2016.

[17] 廖燕芝, 陈耕, 刘璞, 等. 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风险来源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 中国油脂,2018,43(6):90-94.

LIAO Y Z, CHEN G, LIU P, et al. Pollution risk source analysis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phthalic acid esters in oil-teaCamellia seed oil[J]. China Oils and Fats,2018,43(6):90-94.

[18] 张等宏, 肖春芳, 王甄, 等. 4 种化感物质对莴苣幼苗的生物活性評价[C]//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恩施州人民政府. 马铃薯产业与健康消费.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281-284.

ZHANG D H, XIAO C F, WANG Z, et al. Evaluation of thebiological activity of four allelochemicals on lettuce seedlings[C]//Potato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Crop Society, Hubei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EnshiPrefecture Peoples Government. Potato Industry and HealthyConsumption. Harbin: 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ess,2019:281-284.

[19] 付强, 黄桂华, 周强, 等. 柚木无性系早期选择年龄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2,42(10):30-38.

FU Q, HUANG G H, ZHOU Q, et al. Study on the earlyselection age ofTectona grandis clones[J]. Journal of Central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2022,42(10):30-38.

[20] 陈亚阳. 食品中酸价及过氧化值的控制研究[J].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2022(1):14-16.

CHEN Y Y. Study on control of acid value and peroxidevalue in food[J]. Market Regulation and Quality Technology,2022(1):14-16.

[21] 吴晓红, 高生平, 陈宝宏, 等. 复合天然抗氧化剂对紫苏籽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J]. 中国调味品,2022,47(12):73-76,89.

WU X H, GAO S P, CHEN B H, et al. Study on the oxidationstability of perilla seed oil by compound natural antioxidants[J].China Condiment,2022,47(12):73-76,89.

[22] 曹君. 不同脂肪酸结构食用油的氧化规律及其动力学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2015.

CAO J. Oxidative patterns and kinetics of edible oils with differentfatty acid compositions[D]. Nanchang: Nanchang University,2015.

[23] 梁名志, 夏丽飞, 张俊, 等. 老树茶与台地茶品质比较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1(4):493-497.

LIANG M Z, XIA L F, ZHANG J, et al. Study on qualitycomparison of old plant tea and tableland tea[J]. Journal of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2006,21(4):493-497.

[24] 张威鹏, 朱雯, 张良, 等. 杜仲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及其与树龄和部位的相关性[J]. 经济林研究,2020,38(3):46-57.

ZHANG W P, ZHU W, ZHANG L, et al. Contents of mainactive ingredients and correlation with different ages and partsofEucommia ulmoides Oliv.[J]. Non-wood Forest Research,2020,38(3):46-57.

[25] 刘雅谦, 李琳, 孙万成, 等. 植物甾醇的抗炎性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22,47(5):93-99.

LIU Y Q, LI L, SUN W C, et al. Progress on anti-inflammatoryproperties of phytosterols[J]. China Oils and Fats,2022,47(5):93-99.

[26] 周振宇, 杨成, 蔡春辉. 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的提取与抗氧化性研究[J]. 日用化学工业,2018,48(6):330-335.

ZHOU Z Y, YANG C, CAI C H. Study on extraction ofunsaponifiable matter in camellia oil and its antioxidantactivity[J]. China Surfactant Detergent & Cosmetics,2018,48(6):330-335.

[27] 周路, 洪梅, 顾怡, 等. 单硬脂酸甘油酯的应用研究及其生产工艺现状[J]. 化工时刊,2013,27(5):44-49.

ZHOU L, HONG M, GU Y, et al.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andsynthetic technique of monoglyceride[J]. Chemical IndustryTimes,2013,27(5):44-49.

[28] 刘盼盼, 许苗苗, 祁文静, 等. 不同单硬脂酸甘油酯含量的大豆油油凝胶性能和微观结构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41(3): 547-554.

LIU P P, XU M M, QI W J, et al. Analysis of properties andmicro-structure of soybean oil oleogels containing different1-stearoyl-rac-glycerol content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8,41(3):547-554.

[29] HE J B, HUANG S S, SUN X T, et al. Carvacrol loaded solid lipidnanoparticles of propylene glycol monopalmitate and glycerylmonostearate: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synergisticantimicrobial activity[J]. Nanomaterials,2019,9(8):1162.

[30] 余紹辉, 曾臻, 傅为一, 等. 湖南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经济林研究,2019,37(4):214-220.

YU S H, ZENG Z, FU W Y, et al. Status analysis andcountermeasures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oil tea industryin Hunan[J]. Non-wood Forest Research,2019,37(4):214-220.

[31] 贾朋, 沈汝彬, 陈勇, 等. 尾巨桉叶片水提液对8 种乡土树种的化感作用[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1,41(11):27-34.

JIA P, SHEN R B, CHEN Y, et al.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aqueousleaf leachates of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 on eight nativetree species[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Technology,2021,41(11):27-34.

[32] 运向凯. 自毒物质在不同作物单播模式中的化感效应[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8):47-49.

YUN X K. Allelopathy of autotoxic substances in single broadcastmode of different crops[J].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2022,33(18):47-49.

[33] ANESTIADOU K, NIKOLOUDAKIS N, HAGIDIMITRIOUM, et al. Monumental olive trees of Cyprus contributed to theestablish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olive germplasm[J/OL]. PLoSOne,2017,12(11):e0187697.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7697.

[34] 周凡, 高鑫, 付宗营, 等. 黑木相思木材化学组分对其颜色株内变异的影响[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1,41(6):42-50.

ZHOU F, GAO X, FU Z Y, et al. Effect of chemical componentson wood color variation ofAcacia melanoxylon[J]. Journal of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2021,41(6):42-50.

[35] 帅佳琪, 吕长平, 石杨, 等. 食用植物油香气成分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22,35(1):10-13,34.

SHUAI J Q, LYU C P, SHI Y,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aromacomponents of edible vegetable oils[J]. Cereals & Oils,2022,35(1):10-13,34.[36] 王恒, 赵雪芹, 刘欣欣, 等. 软膏剂常用优化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1,30(3):54-59.WANG H, ZHAO X Q, LIU X X,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common optimization methods for ointment[J]. Chinese Journal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2021,30(3):54-59.

[37] 袁英姿, 曹清明, 钟海雁, 等. 油茶籽多酚对茶油的抗氧化性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9,30(6):103-105.

YUAN Y Z, CAO Q M, ZHONG H Y, et al. Study on the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olyphenols from seed ofCamellia olieferatoCamellia oil[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2009,30(6):103-105.

[ 本文编校:闻 丽]

猜你喜欢
经济性状
大量元素水溶肥在小白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机播机收不同播期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不同施肥量对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
大豆品种对比试验总结
云烟97和云烟99在建平地区的生产适应性研究
不同栽培模式对烟草植株长势及产质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播期、密度及施N量对宽柄芥3个新品系经济性状的影响
不同移栽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