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旭,黄姗,万飞,周天寒
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重庆 400016
2.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重庆 401331
外感发热相当于现代医学内科多种感染性疾病,发热是其主要症状,尽管体温升高有利于控制感染,但长期高热也会对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1-3]。临床上常采用非甾体消炎药控制体温,但由于其存在血栓形成、消化道溃疡、肾功能损害等风险,限制了其临床使用[4-5]。中医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解热作用,有不良反应少等优点[6]。《外台秘要方》(以下简称《外台》)是由唐代著名医家王焘编撰的一部综合性中医巨著,前4 卷收录了大量治疗外感发热的方剂,是唐以前外感发热学术经验的集大成者。本研究借助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外台》治疗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为外感发热的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1.1 数据来源收录的方剂出自《外台秘要方校注》[7]前4 卷,双人手工录入,双人核对无误后纳入统计分析。药物名称参考202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8]进行整理,如“芒消”统一为“芒硝”、“陈枳实”统一为“枳实”、“麦门冬”统一为“麦冬”等。
1.2 纳入标准原文主治内容包含“发热”“身热”“肉热”“有热”等属发热症状描述;药物组成明确的内服方剂,不限剂型;方剂组成且主治前后重复者只纳入1 次。
1.3 排除标准只有方名而无具体药物;用法为外用;处方为单味药。
1.4 统计学方法汇总符合标准的方剂到Microsoft Excel,建立《外台》治疗外感发热的数据库。对药物的频次、性味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采用Cluster 包中Agnes 函数进行层次聚类;使用Arules包中的Apriori 函数进行关联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60%。检验水准α=0.05。本研究中的数据分析使用R 软件(Version 4.2.1)完成。
2.1 药物频率分析结果见表1、图1。纳入方剂55 首,涉及药物86 味,总频次343 次。《外台》治疗外感发热的高频药物包括甘草、黄芩、淡豆豉、生姜、桂枝、栀子等。药物之间的共现网络见图1。
图1 高频药物共现网络图
表1 《外台秘要方》治疗外感发热高频药物统计(频次≥7 次)
2.2 药物性味分布结果见图2。依据《本草纲目》[9]对86 味药物进行性味统计,若中药有多个药性、药味则按频次全部统计在内,结果按频次由多到少进行排列。结果显示,药性以寒、微寒为主,具体分布结果:平(25 次,29.07%)、寒(21 次,24.42%)、温(21 次,24.42%)、微寒(11 次,12.79%)、 微温(5 次, 5.81%)、 大寒(2 次,2.33%)、大热(1 次,1.16%)。药味以苦为主,具体分布结果: 苦(41 次, 41.41%)、 甘(27 次,27.27%)、辛(21 次,21.21%)、咸(5 次,5.05%)、酸(5 次,5.05%)。
图2 《外台秘要方》治疗外感发热中药性味分布
2.3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见图3。利用层次聚类的方法确定不同药物的组合规律,寻找核心处方。对16 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4 种药物组合:甘草-麦冬-白芍-大枣-生姜-茯苓、石膏-麻黄-葛根-桂枝、柴胡-黄芩-大黄-芒硝、栀子-淡豆豉。
图3 聚类分析树状图
2.4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见表2、表3、图4。此次研究对86 味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按照预先设定的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60%,获得药物关联规则28 条,按提升度降序排列。由2 味药组合的关联规则14 条;由3 味药组合的关联规则14 条。对于成组的关联规则,使用关联网络图来实现药物配伍关系的可视化,可以看出,甘草、麻黄、桂枝、黄芩、生姜、大枣是相关性最强的药物居于核心地位。
图4 关联规则可视化
表2 2 味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
表3 3 味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疠气等外邪所致的发热性疾病,属于伤寒、温病等中医外感热病范畴,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内科多种感染性疾病[10]。本研究药物频率结果显示,甘草、黄芩的出现频率最高,其他关于外感发热用药规律的研究也重复了这一结果[11-12]。这说明在外感发热中使用甘草、黄芩可能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用药经验。甘草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中三萜类和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止咳等作用[13]。中医认为除热是黄芩的重要作用,现代药理也证实了黄芩苷、黄芩素等黄芩成分能通过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促炎因子的生成来降低体温[14]。这为在感染性发热中合理使用甘草、黄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聚类分析得出了4 种药物组合。组合1(甘草、麦冬、白芍、大枣、生姜、茯苓)能从中看出桂枝汤、麦门冬汤的组成,生姜、大枣、甘草、茯苓健脾资化源,合白芍、麦冬调和营卫,体现了治疗外感热病固护脾胃、扶助正气的用药思路。组合2(石膏、麻黄、葛根、桂枝)可以看作为葛根汤加石膏,功效为解肌清热。葛根汤为太阳温病之主方,葛根、麻黄、桂枝辛温,加入辛寒石膏,辛以解肌透邪,寒以清热保津,使得辛温而无过汗耗津的弊端。动物实验发现葛根汤能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部炎症,降低死亡率[15],加入石膏等药后,在临床研究中观察到较好的退热作用[16]。以机制而言,葛根素是一种有力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17]。麻黄、石膏可以抑制病原体诱导的细胞凋亡,缓解儿童肺炎的发热症状[18-19]。桂枝挥发油具有解热、抗病毒的作用[20-21]。组合3(柴胡、黄芩、大黄、芒硝)可以组成小柴胡汤与承气类方。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芒硝清气分阳明实热。研究发现柴胡、黄芩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抗病毒和解热抗炎的作用,与分煎剂相比,合煎剂对大鼠的解热作用更强,起效也更快[22-23]。败血症是以高热、寒战等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感染,临床研究发现了承气汤能有效改善发热症状来降低死亡率[24]。组合4(栀子、淡豆豉)为栀子豉汤,两药性味苦寒,栀子体轻上浮,清中有宣,淡豆豉气味轻薄,解表宣热,和降胃气,两药配伍可清宣郁热,是“火郁发之”的代表方剂[25-26]。现代针对栀子豉汤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公开的关于该方对体温影响的研究。但单药研究发现,栀子及其成分通过调整细胞内代谢、影响细胞外炎症信号传导来发挥抗炎作用,削弱炎症的不良作用[27];淡豆豉中的异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菌活性,并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一定的退热效应[28-29]。
关联分析得出了28 条规则。2 味药关联规则中(葱白→淡豆豉)提升度最高,(大枣→生姜)次之。3 味药关联规则中(甘草、生姜→大枣)提升度最高,(大枣、甘草→生姜)次之。根据关联规则,这五味药分别组成了药对(葱豉)、角药(姜草枣)。葱豉的提升度为1,即方中使用葱白时,淡豆豉同时出现的概率为100%。葱豉两药辛味透表,平和不伤正气,临床上常用于外感热病初起,证候寒热表现不典型的患者[30]。由生姜、甘草、大枣形成的关联规则在表3 中分别获得了最高的提升度、置信度和支持度,反映出三药在《外台》中常共同使用,三味药药性偏温,合用具有温补脾胃、调和营卫的功效[31-32]。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外台》治疗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治疗上具有顾护脾胃、调和营卫,解肌清热,和解少阳兼清阳明热证以及清宣郁热等多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