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华,张秀丽,乔琳琳,李 静,杨珍珍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河南新乡453002)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故意伤害自己身体,常见的自伤行为包括自我切割、阻碍伤口愈合、烧伤、烫伤、针扎伤等,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较高,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心理卫生问题[1-2]。采用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可改善非自杀性自伤者的生理症状及心理情绪症状,辩证行为疗法的核心是为患者实施以接受和变化为导向的干预措施,目标为在接受现实和改变中必须改变的行为之间达到辩证的平衡,与其他疗法比较,辩证行为疗法允许父母参与治疗过程,适用于多种人群和环境[3]。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2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124例发生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1~18周岁者;②符合非自杀性自伤诊断标准[4]者;③无自杀意念者;④首次住院治疗者;⑤沟通交流能力正常,能配合完成调查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伴有听力、视力障碍者;④伴有认知障碍、意识不清者;⑤伴有严重躯体疾病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男27例、女35例,年龄11~18(15.61±2.39)岁;受教育程度:初中33例,高中29例;自伤类型:割伤30例,撞击伤10例,烫伤8例,针扎伤9例,其他5例。观察组男25例、女37例,年龄12~18(15.66±2.41)岁;受教育程度:初中37例,高中25例;自伤类型:割伤26例,撞击伤13例,烫伤6例,针扎伤13例,其他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长均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入院后,护理人员评估患者自伤行为护理风险因素,开展疾病护理、药物护理、心理护理、家庭干预、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对患者自伤行为进行针对性预防干预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建立护理团队:由早期干预一科护士长作为组长组建辩证行为疗法心理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师及以上级别的护理人员(5名)、主治医师(1名)及心理咨询师1名组成,小组成员均经过护士长组织的关于辩证行为疗法及非自杀性自伤相关知识理论培训及专业训练,且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小组成员通过查阅以往文献和专家咨询后集中讨论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框架、干预内容、方法等。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共包括接受技能模块(正念和承受痛苦)和改变技能模块(人际效能和情绪调节),将患者以每8~10人分为一组进行团体活动,干预期间共进行8次辩证行为疗法干预,每个模块分别进行2次干预,每周1次,每次干预时间60 min。小组成员组建微信群,将课上内容发布至微信群中,方便患者及家属随时查阅相关知识。质量控制:在干预过程中每周汇总1次,集中讨论干预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对干预过程进行质量控制。②正念技能模块(第1、2次):首先由小组成员介绍团队成员之间相互认识,并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进行正念认知引导,并向患者解释正念干预原理和具体措施,利用图文、视频或动画的方式向患者讲解干预过程,并说明本次干预的具体内容及优点,取得患者配合。干预开始后由小组成员引导患者写下自己目前的苦恼和目标等,在相互沟通交流后形成个人目标及团体目标,提高团体凝聚力,鼓励患者以正念思维武装自我,促使自我思维模式向正念靠拢。指导患者进行正念训练,主要包括:正念呼吸训练:患者取坐位并闭眼放松,将双手放在大腿上并使意识关注身体的感觉,在呼吸过程中感受身体变化,如胸、腹部起伏、呼吸间的停顿、周围环境等。躯体扫描训练:患者取坐位闭眼并放松身体,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将注意力从头顶上方到整个面部、脖子、躯干、双臂、臀部、下肢和足部,感受与之接触的部位的不同感觉,感觉身体沐浴在觉知中。正念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10 min左右。③承受痛苦技能模块(第3、4次):衔接第一次干预内容,由活在当下引入正念内容及痛苦的应对技巧,强调观察、接受的概念,帮助患者理解“改变”和“接受”之间的平衡,通过正念练习在不评判、指责自己的前提下,锻炼患者承受痛苦的能力,意识到自身感觉、情绪、思想及行为,避免外界事物造成患者的巨大情绪波动。加强对家长的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告知家庭支持对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强化家属对自伤行为预防及干预的认知,让家属参与到患者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提高患者家庭归属感。④人际效能技能模块(第5、6次):回想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的体验,反思自身与人沟通时的状态,帮助患者掌握合理的沟通技巧及如何正确表达。课上开展模拟社交活动,使患者从家属、朋友的社交圈逐渐扩展至陌生人群,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小范围的角色扮演,互相交流,进行有效表达。⑤情绪调节技能模块(第7、8次):引导患者正确识别情绪及情绪起到的作用,通过对事件-认知-情绪-行为链的分析,了解自身主观情绪并梳理个人情绪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患者通过音乐放松、情绪转移、放松训练等进行情绪调节,放松训练主要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收缩一组肌群维持7~10 s,随后放松10~15 s,体验肌肉收缩、放松的感觉,然后依次指导患者进行头面、肩颈、腰腹、四肢肌肉收缩和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每天进行1次。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住院期间自伤行为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无损伤、轻度(局部组织轻微伤)、中度(局部损伤需要处理)、重度(采取医疗措施)、极重度(住院治疗)。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伤行为。采用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OSI)[5]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内部情绪调节、社交影响、外部情绪调节及寻求刺激4项功能因子,分数越高表示自伤行为可能性越高。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冲动性。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6]进行评价,量表共包含运动性冲动、认知性冲动及无计划性冲动3个维度,每个维度1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冲动性越高。④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家庭功能。根据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7]评价两组家庭功能,该量表共包括2个分量表,亲密度: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适应性:家庭体系随着不断发展而出现问题的应变能力。每方面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家庭功能越好。
2.1 两组自伤行为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自伤行为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比较[例(%)]
2.2 两组干预前后OS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OS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BI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BI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FACESⅡ-CV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FACESⅡ-CV评分比较(分,
有研究显示,导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主要因素为环境、家庭、社会、个人等多个因素,患者主要想释放不良情绪,但青少年存在认知偏差,难以接受负性情绪的存在或受到大环境的引导,导致其采用极端方法释放负性情绪[8]。临床上针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措施较为有限,其中辩证行为疗法在减少患者自我伤害方面较为有效,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情绪不稳定、反应较为激烈且易冲动,导致其实施效果不佳[9]。因此,本研究应用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首先组建专业化护理小组,进行辩证行为疗法及非自杀性自伤相关知识理论培训及专业训练,确保了医护人员实施护理干预的专业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期间自伤行为发生率、严重程度、O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并减轻其严重程度,与林信竹等[10]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以团体正念训练为基础,使患者无批判性的感受自我情绪,通过正念技能模块帮助患者掌握正念放松相关训练技能,帮助其适应压力性事件;通过承受痛苦技能模块帮助患者正视并接受痛苦事件,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通过人际效能技能模块帮助患者建立除学校及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提高患者人际交往能力,避免患者出现自我封闭、社交恐惧等表现;通过情绪调节技能模块指导患者正视情绪及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患者再训练后弱化情绪敏感性,采用积极、正确的方法宣泄情绪[11]。以往研究显示,辩证行为疗法能帮助患者学会面对痛苦,掌握缓解负性情绪的技能[12],本研究结果与其相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BI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FACESⅡ-C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冲行动行为,提高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周小念等[13]研究结果相同。分析原因:辩证行为疗法心理护理采用正念帮助患者客观观察自身状态,指导患者学会允许思想、情感及冲动的涌动,将注意力从无法控制的情感中转移出来,进而获得平静,本研究通过纠正患者非理性观念,帮助其建立逻辑性观念进而减轻其负性情绪,减少对情绪刺激事件的认知,患者自伤行为的减少也有利于缓解其冲动性。相关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关怀与支持对患者病情恢复及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因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离不开家长的照护[14]。因此本研究加强了家庭支持干预,使家属参与到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帮助其体会家庭温暖。有研究显示,辩证行为疗法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到患者治疗中,帮助家庭成员了解疾病发生原因,能使其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增加了家属与患者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患者疾病恢复,本研究结果与其相同[15]。
综上所述,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减轻自伤行为严重程度,减少患者冲动性行为,提高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