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理念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024-01-30 08:15刘娜
求知导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小衔接幼儿

摘 要:文章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阐述了课程游戏化理念和幼小衔接工作的概念,分析了大班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并从语言、数学、科学、生活、实践和区域游戏六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可行的教育建议,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为幼儿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课程游戏化;幼小衔接

作者简介:刘娜(1981—),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第七幼儿园。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感知世界、获取经验、提升认知的重要途径。随着国民教育意识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人们越来越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在此背景下,课程游戏化理念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理念强调了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幼小衔接工作针对大班幼儿展开,以衔接为教育主题,在教学活动中向幼儿传授有关小学的知识,能帮助他们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提高他们对全新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

一、课程游戏化和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和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均着重强调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和“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游戏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将游戏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为幼儿打造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使其在游戏中获得丰富且有效的学习经验,积累知识技能,从而实现“做中学、玩中学”的教育目标[1]。

(二)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要求及其作用

幼小衔接是当下学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要求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并设计科学合理的衔接活动,以帮助幼儿获取丰富的学习经验,为未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和小学的教学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幼儿园的教学模式相对轻松、自由,而小学的学习模式则更具规则性。在幼小衔接阶段,双方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以提高幼儿对全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帮助其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形成健康的心态,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5—6岁的大班幼儿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强,自主性意识得到充分发展。他们能独立完成一定的学习工作和任务,对教师、长辈、家人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从年龄特点出发,该阶段的幼儿自我评价能力正逐步发展,由“个别性评价”转向“多面性评价”,思考内容逐渐全面;情感稳定性与有意性得到增强,能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自理意识与劳动能力显著提升,既能实现“自我服务”,同时也能“服务集体”,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发展[2]。从学习特点出发,该阶段的幼儿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停留在表面;能独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尝试规划自己的游戏活动,主体性和独立性得到提升;在集体活动中,能主动地与他人交谈;符号意识和前书写能力得到发展,能书写简单的文字和自己的姓名。总而言之,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教师应从大班幼儿的具体实际学情出发,确保衔接教育的针对性,为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课程游戏化理念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语言游戏——提高语言素养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应用与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良好的语言素养对幼儿未来小学语文学习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语言活动的开发,结合课程游戏化理念,为幼儿创设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表达能力,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培养倾听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语言游戏活动“一人一句话”。该游戏要求全班幼儿积极参与,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故事开头,每个幼儿为故事增添一句话,以接龙的形式,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游戏活动需要幼儿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理解并整合前面的人提到的故事元素,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合理的判断,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在思考的过程中,幼儿的倾听意识得到了发展,他们能认真、安静地聆听他人讲述,理解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从而达成了衔接教育的目标。

在培养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看图说话”游戏。在该游戏中,教师先出示几幅适合幼儿观看的漫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漫画中的内容,分析漫画中出现的人物、地点和事件。然后教师鼓励幼儿将看到的元素串联起来,使用合理的语言构建故事情节。这一游戏不仅能有效强化幼儿的语言逻辑思维,还能提升他们的表达意识,增强他们的语言素养,对幼兒未来的写作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3]。

(二)数学游戏——夯实数学基础

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良好的数感、几何意识和空间感对幼儿未来的数学学习起着积极作用。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可挖掘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游戏中。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幼儿的数感,发展其几何意识,并充分发挥游戏化教育的优势,夯实幼儿的数学学习基础,为其未来的理科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培养数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数学绘本构建游戏。以绘本故事《世界上最棒的礼物》为例,该绘本故事通过动物的数量变化,向幼儿展示了数字1—10和“□+□=10”的数理知识。如在故事中的第一页中,出现了“1只长颈鹿”和“9只乌龟”,教师可以带领幼儿点数乌龟和长颈鹿的数量,向其介绍“1+9=10”的概念。随后,在每个新角色出现时,教师都可以引导幼儿点数数量,并向其介绍“10的组成”。这种有趣的绘本不仅能夯实幼儿的数学基础,提高他们的数感,还能让他们初步了解加法的概念,为未来的小学数学学习做好准备。

在培养幼儿几何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道具来强化幼儿的能力。例如,游戏“七巧板”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图形的组合方式,如一个正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这样的游戏,幼儿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几何知识。此外,蒙氏教具“二项式”和“三项式”也具有显著的教育效果。这些教具以立体几何为基础,让幼儿根据盒子上的颜色将几何体进行归位。这是强化幼儿几何意识、空间感的有效途径,能充分发挥游戏化教学的优势,使幼儿在玩耍中夯实数学基础[4]。

(三)科学游戏——培养探究精神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探究精神,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新知识的探索。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可以科学领域活动为基础,为幼儿设计科学游戏活动,以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为教育素材,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良好的学习品质,更好地迎接未来的小学生活。

在科学游戏的构建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生活或自然中的科学现象,并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课程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科学知识,在学习中提升探究能力。以建构区游戏为例,幼儿在玩玩具汽车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轮胎的形状可以是其他图形吗?可以是三角形的轮胎吗?教师提出假设,引导幼儿围绕问题展开探究。通过游戏活动,幼儿可进行实践探索,了解有关“阻力”和“摩擦力”的科学知识,并形成“提出假设、验证猜想、科学探究”的意识。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发展了探究精神,实现了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游戏学习机会。如下雨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水坑中的倒影,通过翻阅图书和查找资料的方式了解“倒影成像”的知识;关注季节变化,让幼儿记录温度的转变等。总之,教师应借助具有探究性的情境为幼儿构建科学活动,使他们在游戏中对自然现象展开探究,进一步强化其探究意识,为未来的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四)生活游戏——提升自理意识

在小学阶段,教育内容更偏向于“智育”,对幼儿的自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这一学习特点,教师可以构建生活化的游戏,以生活情境为游戏载体,发展幼儿“自我服务”和“服务集体”的意识,通过游戏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技能,发挥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教育优势,从而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教育实效[5]。

在生活化游戏的构建中,教师可以设计竞赛类生活游戏,如“穿衣竞速赛”,让全班幼儿参与其中,每人准备一套服装,以最快的速度穿戴整齐,用时最短的幼儿即获胜。这一游戏能强化幼儿的自理意识,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构建常态化生活游戏,如根据班级人数将幼儿划分成五个小组,开展值日游戏。在该游戏中,幼儿要扮演“班级管理员”的角色,维护班级环境、整理图书玩具、维护班级纪律等。这一游戏不仅能帮助幼儿在“服务自我”的基础上学会“服务集体”,提升自理意识及管理水平,还能强化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对其未来的小学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实践游戏——营造心理环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实践性的游戏能快速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从而帮助其做好心理建设工作,使其在未来学习中快速融入新环境。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接收新知识的速度较快。在构建实践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社区资源进行教育,带领幼儿走进小学校园,在感知与接触中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带领幼儿走进小学校园,并设计“找不同”游戏,让幼儿说一说:小学教室和幼儿园教室有哪些不同?操場有哪些不同?课程表有哪些不同?你有什么感想?教师结合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展开讨论,通过亲身经历与实践感知来缓解他们心中的焦虑情绪,同时丰富他们对小学环境的认知,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效实现幼小衔接工作的教育目标。

此外,《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构建实践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还可以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邀请家长带领幼儿感知小学生活,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共同做好幼儿的心理建设工作。

(六)区域游戏——学会规划活动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会在游戏活动前会给予幼儿一些帮助,提供游戏思路或游戏方向,以辅助引导的方式推动游戏活动的开展。小学教育则与之不同,其对学生的自主规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以形成独立学习、自主构建的意识。由此可见,发展幼儿的自主规划能力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任务。区域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幼儿自主游戏为主。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区域,通过玩耍掌握全新的学习经验与知识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游戏的特性,在游戏活动的前、中、后期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幼儿学会自主规划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达成衔接教育目标。

首先,在区域游戏开始前,教师应向幼儿提出有关本次活动的问题,如:你想要玩哪些游戏?准备和谁一起玩?有什么活动计划?需要用到哪些材料?以此引导幼儿自主规划,以讨论的形式表述自己在本次游戏活动中的想法与计划,从而初步培养幼儿的计划能力。

其次,在区域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游戏过程,并根据他们的游戏状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现在进行到哪一步了?接下来要做什么?活动计划有改变吗?老师可以帮你做什么?根据幼儿的游戏进程进行提问,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游戏问题和游戏方式,使幼儿的学习活动更具条理性和规划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活动质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规划学习活动。

最后,在区域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回顾和总结,教师还要结合游戏活动提出具有总结性的问题,如:在本次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有没有达成自己的活动计划?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对下次活动有什么想法?以此与幼儿进行互动,让幼儿在讲述中学会总结经验、归纳经验,并根据本次活动做好下一次活动的规划,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学习意识。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应从传统的“引导者”转变为“提问者”。通过有效的师幼沟通,帮助幼儿学会独立设计游戏过程并设定合理的目标。这样能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将教育工作融入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玩耍中实现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效性。

结语

本文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对大班幼儿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简要探讨,立足幼儿学习实际情况和思维发展特点,提出了几点可行的教育建议。幼小衔接工作是大班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游戏教学的价值,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衔接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有关小学的信息,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建设工作,提高其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出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未来更快速地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赵轶晨,徐伟强.活动课程视域下幼儿足球课程游戏化开发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7):141-144,149.

邹艳萍.自然材料在乡村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师,2023(6):99-101.

孙文静.幼儿园绘本阅读游戏化组织的对策探讨[J].智力,2023(17):167-170.

魏亚丽.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应用路径[J].基础教育论坛,2023(11):90-91.

殷娜.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教学策略探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6):75-77.

猜你喜欢
课程游戏化幼小衔接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