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五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探究*
——以需要层次理论为视角

2024-01-30 09:32于婉华
大众文艺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困难资助

于婉华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 21119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的核心内容。”[2]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以及国民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不免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保障这部分学生公平公正获得受教育机会,做好高校资助工作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直接经济资助形式;优化学费减免政策、加设勤工俭学岗位等设等间接经济资助形式,围绕奖、贷、助、勤、补、免六个部分初步建立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联动助学体系。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完善与优化现有资助模式,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全方位育人功能是更好、更快地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高校“五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概述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指因家庭经济来源不足,难以保障受教育者在享受受教育权利过程中正常生活的学生群体。资助工作是指国家与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物质与精神支持,以解决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困难。

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的基本需要,与本能相联系;一类是成长性需要,这部分需要不受本能支配。以这两类需要为基础,根据对人生存意义的大小,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类需要呈阶梯状排列,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在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一般指衣服、食物等人类个体生存最原始、基本的需要,也是最强烈的需要;安全需要是比生理需要更高一级的需要,当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注重安全需要的保障,比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工作保障等;社会需要又被称作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体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关爱、理解的需要,是对信任、温暖的需要;尊重需要既包括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比如成就、名声、地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指个体充分运用自身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向上发展的需要,也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等级的需要。

发展型资助指的是在巩固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以育人为目的教育实践活动,推动资助工作向发展型拓展,构建学校全员参与、各个部门协同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兼顾的资助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融入资助工作中,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以满足受助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前提,建立健全现有资助体系;以满足受助学生的发展性需要为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资助体系;以思想引领为主线,全面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通过拓宽经济帮扶渠道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理需要;通过搭建心理援助平台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安全需要;通过完善朋辈互助机制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通过突出能力提升实效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尊重需要;通过创新精神激励形式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

二、高校“五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财政投入最多、资助范围最广、资助力度最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一项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3]传统的保障型资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与生活的基本需要,保障这一部分学生能够顺利读完大学。然而,资助工作还应致力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发挥。现阶段大学生资助工作已经从保障型向发展型延伸,更加注重受助者能力的提升与培养以及全面发展。

首先,高校资助工作呈现形式与渠道单一的阶段性特点。就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目前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资助形式有以各类奖学金、助学贷款为主的直接性经济补助形式和以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为主的间接性经济资助形式。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资助金额与受资助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各类大学生资助项目也在进一步落地过程中,但从宏观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拨付来源大多为地方政府,社会资助的力度相对较小,在社会资助层面未真正发挥出校企联动的重要作用,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量较大、资助体系全面覆盖难度加大的现实困境下,现有资助政策与资助形式难以全面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

其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缺乏制度化的衡量标准。在高校资助体系优化过程中,充足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是基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要做到物尽其用,要确保真正有需要的人获得相应的资助,就必须建立合理、平等、公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评定制度,这是高校资助体系优化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认定结果精准度有待提高。同时,当前的资助工作反馈评价机制有所欠缺,将奖助学金发放给学生,缓解了当前学生的生活压力,就基本意味着资助工作的结束[4],后续的跟踪反馈环节不够完整,资助工作难以优化与改进,资助效果也难以最大程度发挥。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螺旋式上升、不断改进向前的发展机制,改进学生的基本生活条件、提高学习积极性只是资助工作的短期目标,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人格的健全、自信的树立也是资助工作应当持续跟踪与反馈的重要部分。

最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长效性有待提升。在我国高校目前现有的资助体系中,对受助学生发展成效的衡量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是能够完全量化的方面只有学习成绩,其他方面难以做到完全量化的考量与比较。奖学金与助学金的发放多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对成绩要求较高,容易忽视学习成绩一般或不佳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有加深对受助学生各种需要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

三、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高校“五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优化调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我国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时代选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共同发挥作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深入挖掘受资助学生的内在需求,分层次分步骤地满足学生需求,以促进全面发展。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与优化应健全多元化的参与投入机制,在明确政府及教育部门主导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与市场参与的积极性。高校“五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把资助工作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合起来,将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联合起来,满足学生基本需要,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第一,通过拓展经济帮扶渠道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理需要。传统的资助工作就是经济层面的资助,目的是满足受资助学生的生理需要。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发放等形式的资助能够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首先,不断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法治化与规范化建设,保障资助工作精准度,确保资助政策高效落实。政府及地方教育部门进一步完善有关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法律法规以规范资助体系运作,同时加强对于资助政策的宣传与解读,在全社会普及高校资助政策。其次,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公平公正开展各项资助工作的基础。建立健全资助认定工作机制,从校、院级层面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平,从学生家庭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统一的认定标准,个人申请、班级评定、院系审核、公示环节缺一不可,评定过程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不断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评定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增加认定标准的明确性。最后,建立实时、动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实施动态管理,打好精准资助基础。在学生建档、评估、认定等环节中应该始终注重对其隐私的保护,避免产生自卑心理问题等连带困难。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连续性跟踪关注,形成资助体系闭环。

第二,通过搭建心理援助平台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安全需要。这部分学生往往由于经济负担较重,承担着更多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自卑、敏感、迷茫、缺乏安全感的情绪,长期遭受此类不良情绪困扰容易给生活与学习带来影响。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满足受助学生物质方面的需求,更要加强对受助学生负面情绪关注与排解。首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与讲座普及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树立直面困难,自强不息的良好心态。其次,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师资力量建设,由高校心理发展中心、资助中心、辅导员等部门协同,构建心理援助体系,科学、有效地为有需要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最后,开展多样化的班级活动,合理引导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通过完善朋辈互助机制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新时代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多子女低收入家庭,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制约,学习成长面临更多阻力,更容易因为基础知识薄弱等原因出现学困问题。首先,优秀学生代表与受助学生年纪相仿、经历相似、价值观念相近、所传达的信息更容易被接纳,通过完善朋辈互助机制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知自我、适应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其次,完善朋辈互助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优秀朋辈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日常相处的过程中对受助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与榜样共同进步。最后,完善朋辈互助机制能够促进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来自团体、朋友的关怀、爱护、理解,增加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第四,通过突出能力提升实效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尊重需要。一方面,学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将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有效结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学习与成长的平台,将“扶困”与“扶智”相结合,“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另一方面,全面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社会化参与程度。加强校企联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优化过程。高校与社会企业建立良好关系,与社会企业合作,提供更多适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岗位,增强实践技能与专业能力,使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合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专业对口岗位的设置来帮助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缓解经济压力,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增加实践经验,也为企业带来相应收益,促使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社会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第五,通过创新精神激励形式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在改善受助学生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引领,在发挥资助方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受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发挥潜力,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5],通过奖学金发放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开展励志教育;以助学金发放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将诚信教育、金融常识教育融入国家助学贷款办理全过程;在勤工助学中培养自立自强精神。育人是高校资助工作的落脚点,高校资助工作要始终以学生为本,注重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塑造,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初的高校资助工作目标是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读完大学,现阶段的资助工作目标已经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拓展。高校“五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资助工作全过程,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为重点,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在保障应有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加注重受助者能力的提升与培养以及全面发展。通过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的合力共同促进高校资助工作优化,把资助工作、育人工作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合起来,将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联合起来,满足学生基本需要,更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机会,打造“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使今天的受助人成长为未来的施助人。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