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仪
【摘 要】H5新闻叙事是融媒体时代下的新叙事形态,梳理、分析中国新闻奖H5新闻获奖作品,发现当下H5新闻呈现游戏化、场景化以及互动化的叙事特征。这些特点颠覆了传统的新闻叙事形式,给予用户新感受、新体验。H5新闻中的多样化的叙事话语、灵活巧妙的叙事视角以及复合型的叙事结构贴合了当下受众的多元化阅读需求,但要小心掉入泛娱乐化、过分炫技等“陷阱”。
【关键词】H5;新闻叙事;融媒体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受众对新闻叙事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传播领域不断强化对技术的使用,创新叙事方式,新闻报道形式愈发丰富。本文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H5新闻作品为例,探究H5新闻这一新型叙事方式为何获得受众青睐,存在哪些不足,以为媒体更好地使用H5提供启发。
一、融媒体新闻产物:H5新闻
H5是HTML5的简称,它是指在网页上特别是在手机网页上进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H5新闻,是以HTML5为技术基础,进行具有新闻特点的信息记录、信息传播。H5新闻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1],第一种是视频型H5,主要是在H5页面上插入视频,可以进行全屏展示;第二种是合成型H5,即在应用过程中让用户生产的内容与H5产品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第三种是技术型H5,指的是将H5页面与VR、3D等其他高新技术进行融合。
H5新闻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文字阅读或者纯视频观看的新闻叙事方式,开创了可以将图文新闻、视听结合新闻、直播新闻整合在同一个页面的形式,真正形成了新闻的可视化。
H5新闻适应了移动端的发展。用户只需要利用移动设备扫二维码或者点击链接,即可快速进入新闻页面;可以通过上下或者左右滑动的方式浏览新闻,甚至可以摇晃手机、点击屏幕实现与新闻的互动。这样一种可以将多媒体融合在一起的新闻叙事形式,以不同的叙事话语、视角以及模式,全方位展现新闻事件,给予用户全新的感知与体验。
二、H5新闻的叙事特征分析
(一)游戏化
新闻叙事可以简单理解为讲故事,在融媒体时代如何讲好故事十分重要。在H5新闻模式里,将叙事以游戏化的方式呈现,增添了趣味性,能够有效增强受众的兴趣,提高传播效果。
游戏化就是指在非游戏的情境中使用游戏元素或者游戏设计的技术[2],通俗来讲,这种游戏化就是将游戏或者竞赛、娱乐的方式融入到新闻事件中去,使其成为叙事的一部分。2021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H5作品《改革开放40年·长沙有多“长”》围绕“长沙有多长”这一主题,从历史、城市、经济等11个维度阐述长沙改革開放以来的发展史。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用户需要采集相关拼图碎片进行合成,才能观看到相关视频。在收集拼图碎片的过程中,用户不仅仅能够感受游戏带来的乐趣,还能参与到新闻叙事的过程中。游戏化的H5作品摒弃了传统的文字叙事或视频叙事等单一叙事形式,通过游戏化的设计与多媒介应用使得叙事文本更具娱乐性和开放性,给用户带来了多元化立体性的趣味游戏体验。
(二)场景化
互联网的出现给“场景化时代”提供了技术支撑。在H5技术支撑下,通过社交媒体、VR/AR/AI、大数据等技术,能够营造一种新颖的、极具沉浸感和感染力的场景化氛围。
移动设备是实现场景化的最佳平台,H5技术与移动端的配合使用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式体验新闻故事。同时,媒体还会采用多种技术搭建新闻场景,进一步增强场景的真实性,拉近用户与现场的距离。例如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复兴大道100号》,以超长画卷与“一镜到底”的形式[3]展示百年征程的雄伟壮观。这一作品除了使用声音、动画等技术,还采用AI技术,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生成属于自己的“百年征程纪念照”,或成为红色娘子军的一员,“亲身”参与到不同年代的历史场景中。遥远的、不可触摸的历史在技术的助力下变得具有亲切感,用户具有了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这有助于用户在体验中重温历史,产生价值认同,进而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三)互动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叙事的形式通常是静态的,受众对新闻的解读多停留在用眼睛观看的层面,传受两者之间并无互动。而在融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叙事带有互动的性质。
人民日报此前推出的《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就极具互动色彩。作品开头以真实的历史照片带领用户进入到拍摄军装照的旅途中,翻开一页又一页历史军装照后出现了具有互动性质的话语:“你的军装照怎么不见了?”,以此吸引用户跟随指引上传个人照片,随即形成属于自己的军装照。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作品以充满互动性的、普通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受到许多用户的青睐。用户纷纷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圈晒出自己的“军装照”,吸引其他人参与,在网络上形成刷屏效应,实现裂变式传播。
三、H5新闻的叙事策略
(一)多样化的叙事话语
叙事话语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来的话语表达[4]。H5新闻中的叙事话语比较多样,有文字叙事、漫画叙事、视频叙事等。多语言的叙事风格不仅能够在融媒体时代适应受众的多样化阅读需求,而且创新了叙事方式,将新闻事件以更加生动的样貌展示出来。
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H5作品《听·见小康》,从听和见两方面进行叙事,全面报道了江苏省内的小康建设事业和对口扶贫地区的新发展,呈现了丰富的视听内容[5]。作品里共融合了100多条音频、视频,充分凸显听与见的特色。开头以一段自动播放的充满视听元素的短视频作为导入,紧接着一幅水墨特色的小康长卷徐徐展开,并配有相应的背景音乐。作品还采用了受访者的原声音、收录的日常生活声音如鸡鸣、犬吠等作为叙事的一部分,提高了作品的真实性,使得用户能够沉浸式体验小康生活的美好。
(二)灵活选择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指的是观察新闻事件的角度,是传递新闻故事主体意义的有效工具。[6]用不同的叙事视角,描述出来的新闻内容具有明显差别,也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不同叙事视角的选用主要依据新闻故事的内容而进行灵活选择。通常的叙事视角分为三种: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
零聚焦叙事也被称为全知视角或上帝视角,通常是由与新闻无关的旁观者进行叙事。新疆日报社石榴云客户端制作的H5作品《那碗甜水》以零聚焦的视角,讲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曾任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的刘虎带领团队跨越3个县铺设4500公里管网。作品中的旁观者叙事角度使得新闻更加客观全面,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感人事迹,让人为之动容。
内聚焦叙事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视角讲述故事。2017 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央广主播的朋友圈》H5作品,主播王小艺作为故事的主要叙事者进入到央广主播的“朋友圈”里,以自述自荐的口吻全程讲述和解读“朋友圈”的信息,给读者带来亲切感。
外聚焦叙事即从外部观察和记录人物的言行。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复兴大道70号》《复兴大道100号》都属于典型的外聚焦叙事,运用“一镜到底”的叙事手法,客观真实地描绘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百年历史的党的发展。
(三)复合型的叙事结构
传统的叙事结构有先后顺序结构、倒金字塔结构、解读性结构[7]。而H5新闻追求的是复合型叙事结构,因为其能使得新闻事件的层次更加丰富和完整,通常使用的复合结构有“连接式”“并列式”“嵌入式”。
连接式指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新闻事件,呈现出一种线性结构的特征。H5 作品中这种连接式往往表现为以“长图+横屏”“长图+竖屏”的形式进行叙事。这种长图形式能够更好地介绍由时间点串联起来的新闻事件,《那碗甜水》《改革开放40年·长沙有多“长”》等就采用了这种形式。
当需要展现多个场景时,往往借助并列式的叙事结构,它能在视觉呈现上给人带来组合感,如《海拔四千米之上:三江源国家公园》,在播放完第一个视频后就显示三个板块的内容:黄河源、澜沧江源、长江源,内容清晰、逻辑分明,使得整个报道更加完整有序。
嵌入式是此事件对彼事件的补充或者是拓展,在H5作品中通常表现为“画中画”的形式,不仅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对于信息的传递效果有更好的保障,同时也是对新闻事件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四、当下H5新闻存在的不足
(一)泛娱乐化破坏新闻效用
H5新闻的游戏化、互动化、场景化的特点使得新闻具备了较强的娱乐性,加上叙事方式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使得当下的新闻呈现极具趣味性与玩乐性。过多聚焦于这些特点则容易引起泛娱乐化现象,影响新闻的实际效用。有些作品盲目追求创新和趣味,甚至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和热度而过度关注用户的“快餐式”偏好和娱乐倾向[8],加速H5新闻的泛娱乐化,忽略新闻的现实影响和宣传作用,破坏新闻的功能效用。
(二)陷入技术使用“陷阱”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H5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在使用技术的时候,一些媒体会不可避免的掉进技术的陷阱[9],将重点放在了“炫技”上,过度迷恋技术所带来的创意,导致作品“华而不实”,难以表现新闻作品的丰富性和多层次,达不到理想的传播效果[10]。而对于一些H5新闻的普通用户而言,炫酷的技术场景往往最容易吸引他们的目光,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甚至一些用户在阅读完H5作品后,其印象只停留在H5的技术上却忽视了以H5为传播载体的新闻内容,这与H5新闻本身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内容题材存在局限性
H5新闻并不适合所有新闻题材。首先从时间层面看,H5新闻的制作周期长,从素材获取到技术加持到成品展示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丧失新闻的时效性,所以H5新闻普遍不适用于突发新闻。其次,H5新闻具有游戏化、互动性等娱乐性特点,H5在把握新闻内容严谨性与新闻形式娱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调整[11]。面对一些重要会议、国际大事等相对严肃的议题,如何把握严谨与娱乐的尺度是需要高度关注的,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削弱其传播效果。
五、对H5新闻的展望
(一)树立形式为内容服务的理念
制作者首先应该明白新闻内容先于新闻表现形式,注重H5技术与新闻内容的有效融合,防止形式喧宾夺主[12]。在H5新闻中,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其视觉呈现。对此,设计者应树立以视觉形式为内容服务的理念,切忌追求花里胡哨的视觉刺激;针对不同的新闻题材作相应的视觉设计,例如报道全国两会时,许多媒体都会采用中国红、国旗、天安门等代表中国的元素来进行设计,如此一来既能够契合主题,又能吸引关注,提高点击率与浏览量,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保持对技术的理性态度
保罗·莱文森强调:“人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面对H5技术,各方都应该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将技术应用于内容本身,为人服务,而不是让技术操纵人。对于H5新闻的设计者而言,H5技术应该是为自己所用,将选择权与主动权把握在自身手里,明确何种内容题材需要技术呈现。对于H5新闻的体验者来說,则要将体验的视角转向新闻的本质效用中,理智看待技术的“绚烂夺目”,在感受技术带来的愉悦时也要牢记H5新闻的本质始终是新闻。
(三)巧妙使用叙事策略
H5新闻可以实现硬新闻软化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将硬新闻娱乐化,而是要将硬新闻的表现形式以更柔和,更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方式表现出来。
叙事策略的巧妙使用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叙事效果。面对严肃的议题,可以采用多文字多图片的结合形式,如果其中还存在时间线,则可以与连接式的叙事结构进行搭配,以此呈现出直观有序的新闻内容,在保证新闻严谨性的同时还能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倘若新闻事件需要更多的“笔墨”进行阐述,可以采用短视频+文字+图片的叙事方式,深入讲述内容,增强用户对内容的认识与理解程度。
六、结语
融媒大势下,新闻叙事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图片形式,而是多种叙事方式、多种技术手段融合并用。在当下H5新闻凸显的游戏化、场景化以及互动化的叙事特点下,通过对一些获中国新闻奖的H5作品进行分析,可清楚地看到它们使用了多样化的叙事话语表达、巧妙的叙事视角安排以及复合型的叙事结构等,使得新闻叙事更丰富完整。在创作H5新闻作品时,要牢记形式为内容服务、技术理性这些基本原则以及巧妙使用叙事策略的方法理念,唯有如此才能生产出更多受众更喜闻乐见的高质量H5作品。
注释:
[1]王梓薇.H5在新闻报道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9(27):266+268.
[2]李珊珊,汤晓颖.游戏化叙事在文化传播类H5中的设计研究[J].传媒论坛,2023(06):74-76.
[3]吴炜华,李超鹏.共振、交融、认同——基于建党百年主题融媒体报道的经验描述与案例爬梳[C].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01):141-150.
[4]余德群.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新闻叙事研究——以第27届至31届获奖作品为例[J].声屏世界,2022(18):59-61.
[5]顾雷鸣.以新思路新视角新技术赋能重大主题报道——“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听·见小康》创作谈[J].新闻战线,2021(23):23-26.
[6]黄晓军,周学江.中国新闻奖H5新闻获奖作品的叙事视角[J].青年记者,2021(20):69-70.
[7]张治国.融媒体时代新闻产品叙事的创新策略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3(04):52-54.
[8]苏翠霞.移动传播背景下H5新闻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报业,2023(03):136-137.
[9]金玉萍,涂慧峰.媒介进化论视域下H5新闻的生产[J].青年记者,2022(06):104-106.
[10]牟鹏民.走出“炫技”误区,回归新闻本原——关于创意互动H5新闻作品创作的思考[J].青年记者,2021(23):34-35.
[11]苏新.现象级H5新闻产品的传播与应用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1(14):148-149.
[12]高欢欢.H5新闻产品的视觉传播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17):114-116.
(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刘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