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4-01-29 09:10:05倪蒙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教师应建构

□倪蒙/文

音乐活动是一种以音乐为背景的教学形式,幼儿园音乐活动具体指教师将音乐作品以幼儿理解、接受的方式和手段予以呈现,引导幼儿与音乐交互,提高幼儿音乐素养的教学活动[1]。其对于幼儿的乐感培养、情感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唱歌活动是幼儿提升音乐素养最快的方式[2]。

现阶段,我国幼儿园音乐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师取代幼儿、活动取代音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园音乐活动实施的质量和效率。音乐活动不仅仅是教授幼儿音乐知识或技能,更是对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在设计和实施音乐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参与性,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强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音乐教育,有效培养幼儿的乐感和节奏感,从而提高音乐技能和表达技巧,推动幼儿音乐能力更好地发展。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幼儿园音乐活动存在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并提出具体的改善对策、相关成果,以期能够为幼儿园实施音乐活动提供参考和帮助。

1 幼儿园音乐活动存在的问题

1.1 音乐建构发生替代

幼儿教师在设计音乐教学活动时,选择与分析音乐作品是实施音乐活动的前提和基础[3]。例如,在实践中组织开展“快乐小厨师”音乐活动,教师采用《康康舞曲》作为背景音乐,并通过剪辑等调整音乐速度,形成简明、清晰的ABC结构,以匹配幼儿学习和理解特点;然后,教师会对三段结构进行建构,如“切番茄、打鸡蛋、番茄炒蛋”。由此,该音乐活动的目标即为“通过欣赏音乐,尝试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创编关于切番茄、打鸡蛋、番茄炒蛋的动作,并通过一定的旋律或节奏进行表达;引导幼儿从音乐活动中体会当小厨师的快乐。”此种音乐活动形式受许多教师认可,但从逻辑来看,关于《康康舞曲》的教学处理是以教师建构为前提,有关“番茄炒蛋”也仅是教师个人的解读,更换其他教师开展活动可能并非采取“番茄炒蛋”。换而言之,该类音乐活动是以“教在前学在后”为主导。事实上,每一段音乐带给个体的感受和理解不尽相同,特别是幼儿与教师两个群体之间的感受和理解更是差异甚远,而当教师将“番茄炒蛋”与《康康舞曲》建立必然联系,势必导致幼儿在教师所界定的框框中体会和解读音乐内容,对音乐的建构发生替代。

1.2 过于强调活动形式

针对幼儿园音乐活动观摩分析,许多活动多以故事、表演等与音乐关联度不高的形式所取代,音乐反而成为活动的背景[4]。以“小红帽和大灰狼”音乐活动为例,部分教师会选用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作为背景,引导幼儿感受乐曲,体会不同旋律所表达的音乐特点,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表演等,强调幼儿如何用不同的动作扮演不同的动物或角色,以及如何将动作与音乐旋律相匹配。通常,教师会进行示范与讲解,幼儿在标准示范下能够良好完成既定的活动目标和任务。但是,音乐活动的核心在于给予幼儿表达音乐理解、感受音乐内涵、自主表现情感的机会,而上述活动更多是以“形式引导、音乐穿插”的方式进行。换而言之,原本是活动 “主角”的音乐反而成为“配角”,活动之中教师并未强调幼儿深刻体会与理解音乐,直接要求幼儿根据示范动作表演音乐,如此处理,幼儿感官容易留下“重点关注动作”的印象。尽管每次活动均伴随音乐开展,但长此以往,对幼儿而言,音乐无非是一种活动背景而已。

2 幼儿园音乐活动实施策略

2.1 以人为本,尊重幼儿活动主体定位

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应当避免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是应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活动任务和学习目标,从而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活动内容。尽管从形式上看,部分幼儿园音乐活动似乎有幼儿的参与,但实际上这些活动往往只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行为,音乐建构的过程主要是由教师来主导和完成的,幼儿更多是模仿和再现教师所建构的结果,原本应是活动的主体,却变成了参与者,主体定位不明显,主观能动性难以有效发挥。

改变此类问题,教师应采取“以人为本”的活动策略,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要求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翁。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正确评估幼儿对音乐的建构能力,给予幼儿充分信任,鼓励幼儿争当艺术家。一般来说,幼儿对音乐拥有自身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正所谓音乐无国界、音乐无年龄,音乐能够触摸到个体内心深处,并激发情感共鸣[5]。因此,即便是小班幼儿,在面对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教师需要将艺术体验、音乐理解交予幼儿。其次,教师需要尊重每位幼儿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在音乐活动中,“标准”并不“唯一”,教师不仅应避免将自身主观想法传递给幼儿,还需要关注与认可不同幼儿的不同观点,鼓励幼儿自主解读音乐,推动音乐活动成为每位幼儿个性化的活动。最后,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自主学习的核心在于幼儿是否建立了独立性、选择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在幼儿个体内在需要的前提下,调动幼儿的学习动机,创设幼儿表达和思考的空间,给予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引导幼儿能够在活动中依照主观意愿选取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独特的方式感受。

例如,在“玩音乐”活动中,教师拟设定的活动目标为“聆听音乐,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表达音乐长短变化;依托游戏体会团队合作,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可采取如下活动策略。其一,设定活动阶段应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将活动名称设为“音乐‘我’来玩”,明确活动的主体为幼儿并非教师。其二,在活动各个环节给予幼儿自主学习的空间,可通过组建团队的方式,即“团队领头人带着玩一玩”,也可鼓励幼儿利用身边的工具,如“用笔玩一玩”,又或是引导幼儿“用动作玩一玩”。在团队合作中,对于幼儿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幼儿不仅要分工合作,还要决定自身所要完成的任务,最终通过相互配合完整表达音乐。教师应充当主持人角色,尊重幼儿的想法、玩法,通过正确、合理、科学地指引,推动幼儿自主完成活动。其三,活动过程中教师需及时向幼儿提问并与其互动,更好彰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如“你们之前已经使用彩笔体验过音乐,现在老师也想尝试一下。你们已经有了相关经验了,当老师用笔在纸上画的时候,希望你们能伸出手指在空中给老师一些提示,以便老师更好地画出音乐,你们说好不好?”“让我们对比一下你们画的和老师画的有哪些不同?从中可以发现哪些新的有趣之处?”“你们觉得哪位小伙伴的动作与音乐配合得最好?我们来一起做评委,观察并判断一下吧!”“作为团队的领头人,你们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需要告诉大家应该如何玩音乐。当然,如果团队中有两个领头人,这就意味着你们的任务更加艰巨!你们需要共同商量并确定如何分配任务,然后向大家传达你们的计划,以便能够带领大家顺利完成任务!”等。

2.2 关注音乐,确保音乐成为活动主题

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开展音乐活动时,普遍认为应该利用游戏、动作和表演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不可否认,幼儿通过单一的学习方式完整理解一首音乐作品确实存在较高的难度[6]。基于此种考虑,教师习惯选择游戏、角色表演等方式辅助幼儿建构音乐作品,这也是现阶段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实施中常用的方式。运用此种方式开展音乐活动,教师需要注意核心点为关注音乐,确保音乐成为活动的主题。具体来说,其一,教师应关注音乐作品本身,正确认知文学作品、图谱、游戏等仅是为了辅助幼儿理解和学习,其并非活动的主题,更多是一种形式。其二,教师应关注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而并非为了完成某一项活动或学习任务。感受音乐内涵是开展音乐活动的灵魂,所设定的学习目标或活动任务更多是一种示范或参考标准,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探究、独立理解音乐内涵。其三,教师应谨慎、客观对音乐作品进行建构,由此要求教师需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

例如,在“音乐我来玩”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上述策略,关注音乐,确保音乐成为活动主题。一是引导幼儿感受一些原汁原味的音乐作品。以“七步音阶”音乐为例,在“小老鼠和泡泡糖”“狮子拍蚊子”等许多音乐活动中均应用了该音乐,这也是“七步音阶”音乐建构的经典版本。但是客观来看,一段音乐作品并非只能与一个动作或故事建立唯一的匹配关系,换而言之,“七步音阶”并非“拍蚊子”“泡泡糖”。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当转变思想理念,鼓励幼儿自主思考体会“七步音阶”作品的特点,向幼儿提出“你发现了这首曲子中的哪些特点?它的节奏是怎样的?”等问题,激发幼儿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促使其发现作品中快慢、长短变化的规律,进而在与音乐零距离接触中收获更加真实的感受和理解。二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活动的过程,鼓励幼儿细细品味和享受音乐作品,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一些简单上口、节奏活泼的音乐,或是一些热门动画的主题曲,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和活动兴趣;结合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等多种音乐风格,如在活动中穿插古典音乐《小天鹅》,或是流行音乐《孤勇者》,具有民族特色的《茉莉花》,确保幼儿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提高活动的丰富性;准备鼓、风铃等简单的音乐器材,鼓励幼儿通过不同的动作亲自操作乐器,根据不同的节奏对音乐作品进行创编,更好地掌握节奏和音阶;教师还可以在活动室为幼儿设立专门的“音乐角”,放置各类音乐材料和道具,引导幼儿在“音乐角”自由地探索和创造,幼儿可以用小木棒敲击放置在音乐角的铃铛或木鱼,或是用画笔在纸上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节奏图谱,进而深刻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旋律变化,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热爱和创造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音乐活动对于幼儿音乐素养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音乐建构发生替代、过于强调活动形式等。为了提高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包括以人为本、尊重幼儿活动主体定位,关注音乐、确保音乐成为活动主题等。在音乐活动实践中,教师仍需要积极创新与探索,跟随幼儿的身边成长与思维情感变化,在遵循“以人为本”“关注音乐”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促使幼儿园音乐活动更加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提高幼儿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和创造力,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引用

[1] 邱烨瑶.从“美”出发——基于儿童审美经验建构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J].考试周刊,2023(37):157-162.

[2] 张欢.游戏中感知“音乐”——关于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策略的探讨[J].家长,2023(17):126-128.

[3] 吴春红.试析游戏精神在音乐活动中的有效落实——以大班节奏乐活动“你笑起来真好看”为例[J].教育界,2022(34):122-124.

[4] 张雨寒.游戏中感知音乐——关于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施策略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3(11):37-39.

[5] 韩佳文.头枕运河唱童年——基于运河歌谣开展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3(8):43-47.

[6] 徐欣昀.在音乐中享成长之乐——浅谈幼儿园音乐活动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策略[J].文科爱好者,2023(1):231-233.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教师应建构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建构游戏玩不够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