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易臻/文
日本作为东亚文化圈中的国家之一,受到了中华文化极大的影响。而茶叶作为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与茶叶相伴随的茶文化,也是古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中国茶叶与茶文化传入日本之后,日本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日本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刻渊源,时至今日,依然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日本茶文化在与中国茶文化进行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不仅是日本被动接受文化输入的过程,也是日本接受文化输入后主动再创造的过程。1835年,美国用坚船利炮撞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黑船事件”也成为日本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之后,日本由向中国学习转而向西方学习以实现“脱亚入欧”的“宏图伟愿”。基于此,本文研究日本近代之前茶文化的发展脉络,探究具有强烈东方特色的日本茶文化之美。
关于茶叶何时传入日本,学界意见不一,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早在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前往东海寻仙访道,找寻长生不老药时,茶叶就被带到了日本[1]。也有人认为隋朝时,中国不仅向日本传播了文化艺术和佛教,同时也将茶文化传播到了日本。而现代日本考古界人士在对公元7世纪飞鸟时代的药师寺的药草园进行发掘时,发现了种茶的痕迹,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观点。这一传播对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2]。自此之后,中日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并在唐代达到了高峰。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茶叶可能在汉代就已经传入了日本。据《汉书》记载,西汉昭帝刘弗陵时,海外倭人分立百余小国,在乐浪郡与当地百姓产生接触。这些学者认为在这个时候汉朝文化开始输入日本,而茶叶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很有可能也随之传入了日本。而1956年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时任日本福冈市市长小西春雄发表的讲话也说道:“早在汉代时,中国的茶叶已经传至日本福冈市了。[3]”看来茶叶在汉代传入日本的说法,也有一定的认可。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对外来文化博采众长的同时,亦对外“输出”文化,与周边国家之间交流频繁,其中以日本为最。彼时,刚进入封建社会不久的日本,对有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达的文化艺术的唐朝一直非常仰慕。从公元7世纪至10世纪大约二百年间,日本先后派出十三批“遣唐使”以及留学生等共计五百余人,他们长期居住在中国,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唐朝的文化和知识。唐朝时期,饮茶的习惯在中国已经变得非常普及,形成了包括宫廷、僧侣、文人和平民等不同层次的文化圈。在唐朝有多年生活经验的日本“遣唐使”也成为传播茶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这些使节将饮茶视为一种高尚的文化现象,并将其带回了日本。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日本圣武天皇召集百僧讲解《大般若经》,期间还举行了茶会,向僧侣们赐茶。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唐代茶文化的繁荣,也表明了日本积极吸收和借鉴唐代文化的态度[4]。数量众多的日本遣唐使团成员,特别是来唐朝学习的僧侣在回国时不仅带去了茶叶及茶种,还带回了饮茶习惯和方法,甚至是茶叶的种植、制作技术。在中国的明代时,日本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在平安时代,茶道被引入日本,并深刻受到唐代饮茶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茶道逐渐在日本社会中流行开来,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在镰仓、室町幕府和战国时代,茶道在日本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并受到宋代饮茶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茶道逐渐成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寺庙和贵族阶层中流行。在江户时代,茶道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并受到明代饮茶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茶道逐渐成为日本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并在日本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直到19世纪,日本茶道的发展仍然受到中国茶道的深远影响。总而言之,在茶叶东传日本这一过程中,佛教徒尤其是赴唐留学僧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僧人在前往日本弘扬佛法时,也将不同时期的中国茶文化带到了日本,而日本僧人则是真正将茶文化推广到日本各个社会阶层,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后形成了“茶道”。
一般认为,在平安时代,有三位僧人与茶叶在日本的传播有密切的联系。僧人最澄是第一位将中国茶叶带入日本的人。据唐代《明州牒》等多种牒文记载,日本僧人最澄于唐贞元廿年(804年)八月到达明州(今宁波),次年带着茶种返回日本。僧人空海于唐德宗贞元廿年(804年),作为学问僧与最澄等人前往唐朝交流佛法,于806年携带大量佛教典籍、中国书籍以及当时唐朝制茶的蒸捣、焙烘等技术返回日本。空海回国后,献给嵯峨天皇的《空海奉献表》中写到了自己在唐朝的日常生活,其中就提到了“茶汤”[5]。其中永忠和尚是在日本宝龟年间(775年)被派遣到唐朝的学问僧,在中国定居长达三十余年,深受当时的唐代风俗文化的熏陶。在《日本后记》这部典籍中,有如下记录:于弘仁六年,即815年,日本嵯峨天皇亲临近江国滋贺县进行巡游。在行程中,天皇途经崇福寺,该寺的大僧都永忠恭敬地献上亲自煎制的茶水以供天皇享用。嵯峨天皇先观赏了具有大唐风气的茶礼,然后饮用了美味可口的茶汤,感触非凡,嵯峨天皇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嵯峨天皇的带领下,日本人把饮茶当成了对唐朝先进文化的模仿,饮茶之风在日本的上层社会逐渐推广开来。在嵯峨天皇时期,涌现出如《和出云巨太守茶歌》等一批用汉文写作的经典茶诗。这些茶诗的优秀作品不断出现,充分反映了当时贵族对茶事的深度参与和热爱。因此,嵯峨天皇在位期间,被认为是日本古代茶文化发展的高光时期,被称赞为“弘仁茶风”。
然而,“弘仁茶风”的影响并未持久。在嵯峨天皇去世后,继任的统治者对茶事活动并不热衷。随着政府财政状况的紧缩,894年,日本政府决定停止选派遣唐使,这导致了中日之间的官方文化交流逐渐减少。至于代表大唐文化的茶事活动,也逐渐在人们视野中淡出,甚至一度被遗忘。尽管上层社会和僧侣中存在对中国唐朝茶文化的模仿,但普通民众并不了解,因此传播缺少土壤,难以在社会各阶层中传播。因此“弘仁茶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日本上层社会和僧侣对唐朝文化进行附庸风雅的追捧,但很可惜这也只是“昙花一现”,此后日本茶文化逐渐沉寂近300年,直到镰仓时代才再次兴盛。
在宋朝时,当时日本和中国之间尚无官方的正式交往,但民间的往来却十分频繁,特别是佛教信徒交往较为密切。镰仓时代,日本僧人荣西曾两度入宋学习禅宗。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荣西禅师乘船在浙江明州(今宁波)上岸,游访了江南地区的各座古刹。彼时江南地区进入短暂的平稳发展时期,茶园遍地,饮茶之风盛行。荣西禅师归国后在致力于禅宗传播的同时,也大力推广中国的茶道。当初归国时他携带了大量茶树种子,回国后亲自在日本进行播种。荣西禅师根据在中国亲眼目睹和实地考察以及回日本亲自种茶的实践经验,用汉语书写《吃茶养生记》一书,且献书于源实朝将军,受到将军高度的认可和赞赏[6]。《吃茶养生记》作为日本第一部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在其中记录了茶的来源、植茶、制茶方法以及宋朝当时的抹茶点饮法,还特别讲述了茶的医药和保健功效。这让日本民众开始了解什么是茶叶,并开始视茶叶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一现象对日本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使饮茶之风逐渐从寺院普及至一般民众。室町时代的日本受到宋元茶文化的影响,吸收接受了“斗茶”的艺术形式,武士与贵族间开始流行“茶寄合”和“斗茶会”等以娱乐、社交为主的茶会活动,茶道逐渐发展起来。战国时代,僧人村田珠光对日本茶道的贡献巨大。他独具匠心地将茶与佛教禅宗思想相互融合,开创了全新的“茶禅一味”境界,将茶道的层次和格调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去世之后,他的弟子武野绍鸥将茶道又推进了一步,武野热衷于在茶道中体现日本的民族美,改革了以往茶会中爱用唐朝之物的风气,采用了日本自产的陶瓷制品。而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所倡导的茶道,虽然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始终未能脱离以禅门为中心的僧侣及特定阶层。而作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在继承先辈村田珠光、恩师武野绍鸥的理念之上,进一步深化了茶道风韵,将唐朝文化融入日本茶道之中,丰富了茶道的艺术展现形式,禅意更深,将茶道发展成了一门更加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5]。
江户时期德川家康实行“锁国”政策,幕府只开放了长崎这一个港口,准许中国、荷兰的船舶进入日本。日本在某一历史时期几乎完全切断了与中国的交流,也使得中国明代的一种特殊茶冲泡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传播至日本得以保存。相比于战国时代,江户时代社会安定,商业和文化繁荣,日本的茶道和茶文化也更为繁荣,并更加广泛地为普罗大众所接受。这一时期,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最主要影响就是以散茶冲泡法为代表的煎茶道。煎茶最早是何时由何人传入东瀛尚不可知,但是使其流行于日本的,是隐元禅师和由他创立的黄檗派的僧人。南明永历八年(1654年),在日本佛教和当地华侨的盛情邀请之下,隐元禅师前往日本长崎,开始他的弘扬佛法之旅。在佛教教义的传播过程中,隐元禅师采用了中国福建地区的散茶冲泡法,这一创新在日本的煎茶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此后,煎茶法在日本僧人月海元昭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广为人知。享保二十年(1735年),月海元昭到达京都,在京都鸭川第二桥畔开办茶馆“通仙亭”,挂匾额“蜗庐”,煎茶卖茶并与往来客谈禅说教[7]。月海元昭的卖茶活动并非为了经济收益,他的目的在于通过街头卖茶活动推动煎茶法的普及,进而倡导一种新的茶道形式。月海元昭深入社会接近普罗大众,身体力行地践行一种具有丰富生机和活力的禅道。月海元昭的卖茶方式在努力地向群众的生活靠近,体现了一种积极生活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是禅,也是茶道的本来精神,月海元昭被尊为“煎茶道中兴之祖”,与尊奉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的抹茶道形成了日本茶道的双峰之势[8]。月海元昭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他对茶道的理解和改良影响了后世,为日本茶道注入了独特的活力和生命力。
日本茶道在其文化诉求方面,与中国佛教极为相似。日本茶道最终目的是修行个人,提高精神境界,而这恰恰与佛教修身养性的追求相近,因此,僧侣在日本茶文化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日本茶道及其文化是一种由中国传入,经过日本本土所传承发展起来的东亚传统文化。经过数百年的演进,日本茶文化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借鉴和模仿中国茶文化的表面形式,而是开始从民族文化的深度出发,将茶道思想与日本的艺术理论及艺术形式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其不仅在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美感,更在内涵上反映了日本人民对茶道精神的理解与升华,进一步塑造了日本茶文化的独特气质和韵味。■
引用
[1] 刘勤晋.中国茶在世界传播的历史[J].中国茶叶,2012,34(8):30-33.
[2] 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208.
[3] 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75.
[4] 盛敏.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7.
[5] 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8.
[6] 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7] 伴蒿蹊.近世畸人伝[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2005:79.
[8] 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20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