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玲
导读
作为形容美女的代表字,“媛”一字的褒义色彩和正向评价的语义特征在汉语语义世界中长期存在,但网络语言中的“媛”却有了嘲讽意味。“媛”字词义感情色彩的转变及其原因,可通过字形、读音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考證。
由古至今,“媛”字的词义在汉语使用中逐渐变化。“媛”字的词义演变,一方面反映了词义演变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通过对“媛”字字形、读音及同义的字词差异进行梳理分析,来探究“媛”字发生词义演变的内在原因。
一、“媛”字释义
(一)从字形考释“媛”的本义
字确定为形声字。“媛”字的字形除古文字传抄外,演变最早可追溯至小篆,其字形形体演变可参考“爰”字。“媛”字字形梳理见图一。
“媛”字从女,说明其是与女性相关的字。“爰”是会意字,初文像上下两手持棍状,表示援引义,由援引义可引申为援助义。《音义》曰:“援,一作爰。”《说文》有云:“人所援也。”这表达了人们期望寻求美丽女子作为自己的内助之意。“媛”的本义为美女,也蕴含着人们都希望美丽的女子可以给予援助的深层含义。
(二)从读音考释“媛”的本义
《尔雅》:“美女为媛,美士为彦。”《诗·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郑笺诗曰:“媛者,国人所依倚,以为媛助也。” “援”“媛”均以叠韵为训,“媛”与“援”同,故正义引孙炎曰:“君子之援助。”释文引《韩诗》:“媛作援,援,取也。”,此处的“取”字疑似为“助”字的字形错误。“媛”与“援”读音相同,且同属匣纽、元部,所以二字很有可能存在假借的使用情况。“援”字有帮助的意思,我们推测“媛”字所描述的美女义还进一步引申为对君子有帮助的美女。这与《说文》中“人所援也”的解释吻合,现代汉语中的“名媛”一词的用法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从“媛”字的形训和声训中我们可以得知,“媛”字所指的美女,不只是容貌姣好的女子,还须具有才学、才情和才能以及交际能力等德行,只有这样的美女才可以被“人所欲引为己助者也”。
二、“媛”字同义字释义
父权社会体系在历史演变中的长期存在,使得女性的外在美一直受人关注。《说文·女部》中对女性外在美进行正向评价的字就有51个字之多,下文选取《说文》女部字中有与“媛”同义的一部分字进行释义。
《说文》:“姼,美女也。从女,多声。尺氏切。”姼义为漂亮的女子,引申为美。段注:美女也。
《说文》:“妭,妇人美也。从女犮声。蒲拨切。”妭义为女人容貌美丽。美妇,段注:美妇也。《广韵》引妇人美儿。大徐作妇人美也。
《说文》:“帝尧之女,舜妻娥皇字也。秦晋谓好曰娙娥。从女我声。五何切。”娥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秦、晋一带地区称女子美丽轻盈为娙娥。
《说文》:“媚,说也。从女,眉声。美秘切;嬹,说也。从女興声。许应切。” 段注:说也。说今悦字。嬹义为喜欢,喜爱,美女使人爱悦。《大雅》毛传曰:“媚,爱也。”媚义为喜爱,表示女子貌美。妩、?在说文中的释义为:“媚也。”义为娇媚;美好,女子美丽动人。
《说文》:“姝,好也。从女朱声。昌朱切。” 段注:好也。《邶风》传曰:姝、美色也。《卫风》传曰:姝、顺儿。《齐风》传曰:姝、初昏之儿。各随文为训也。姝义为美丽,容貌好。
《说文》:“媄,色好也。从女从美,美亦声。无鄙切。” 媄义为好颜色美丽,以女美表示女子美丽之意。王筠称:“媄者,美之分别字。”美为甘美,媄为貌美。段注:好,媄也。各本作美也,今正。与媄为转注也。《说文》:“好,美也。从女子。” 好本谓女子,引伸为凡美之称。好义为美丽,美色。以女、子表示少女之意,古代女子亦称子,美称。徐锴说:“子是对男子的一种美称,男子配合,会好和之意。”
嬮、姣、嬽、娧四字在《说文》中释义均为:“好也。”义为容貌美丽。
语言文字的经济性原则常常使得一些文字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上文中的文字只有“好”“媚”二字被归为常用字,而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基准,目前仍在使用的字有媛、姝、姣、妩、娥。这些字总体上仍然为褒义,但“媛”字却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被逐渐赋予了贬义的意味。
三、“媛”字词义演变过程
为厘清汉语中“媛”字的词义演变顺序,本文采用语料库分析法,检索 CCL中文语料库中含“媛”字的语料,搜索结果中包括古代汉语741条,现代汉语1748条,并进一步分析归纳该字在各个时期新起的词义,梳理出汉语中“媛”字词义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一)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后,整理出以下“媛”字出现的词义,主要有美女、牵引、女子、淑媛称号、姻媛、令媛等义。
根据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来看,“媛”字本义出现的时间较早,为周。本义为美女,《诗·鄘风·君子偕老》曰:“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婵媛”,叠韵联绵词,牵引,情思牵萦,眷恋貌。这一词义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通常以“婵媛”一词整体出现。《楚辞·九歌·湘君》曰:“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王逸注:“婵媛,犹牵引也。”
此外,在同时期,“媛”还指女子。《韩非子·八经》曰:“后姬,约其宫媛。此之谓条达之道。言通事泄,则术不行。”其中的宫媛义为宫女。可见“媛”字不单单指貌美的女性,还指女子。女子义在六朝时期也曾出现。《宋书·始平孝敬王子鸾传》曰:“虽媛德之有载,竟滞悲其何遣。”“媛德”一词指女子的美德。宋朝吴文英有词《绕佛阁·其二·赠郭季隐》曰:“茜霞艳锦,星媛夜织,河汉鸣杼。”“星媛”一词指织女。
“淑媛”为女官名,三国魏文帝置,出现在六朝,为九嫔之一,位比九卿。“姻媛”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的话本《太平广记》中,“有田家郎君,愿结姻媛,见在门。”其中的“媛”字通“缘”。令媛一词出现在清代,但后人却认为虽然蒲松龄《聊斋志异·胡氏》一篇中作“令媛”,但“令媛”一说并不存在。
(二)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中“媛”字沿用了美女的意思,但通常不再被单独使用,而是更多地以令媛、才媛、贤媛、名媛等词的形式出现,其中“名媛”一词的使用率是最高的,语料库中共有65条。
名媛一词的本义为有名的美女,但由于网络事件的发酵和影响,该词已经被添上了浓重的贬义色彩,同时也使得本为形容美女的“媛”字成为了博取关注、不择手段获取流量、拜金虚荣的女性的代名词。如:“出狱后的×××依然按耐不住显摆的心,在网上各种炫,不知道的还以为真是天天演出的明星,结果只是个卖假药的。也许她并不是真的富,只是‘上海名媛式摆拍罢了。”
“媛”在现代汉语中词义的演变与“名媛”一词的演变紧密相连。也可以说,正是因为“名媛”一词的污名化,才使得“媛”字逐渐带有了贬义的色彩。
四、“媛”字词义演变的原因
(一)“媛”字本义独具色彩意义
上文中梳理了与“媛”字同义的14个字,揭示出“媛”字本义中与其他客观单纯形容女子貌美的字不同的主观意义。在“媛”字产生之初就已经带有对女性德行的赞美。词语本身具备的色彩意义是其词义改变的基础,这也是“媛”字发生褒贬意义转化的重要原因。
造字之初,“媛”字的声符“爰”使得“媛”字带有了“欲引之助己”的意思。这表明“媛”字所指的美女,不仅容貌姣好,还往往具有才学、才情和才能以及交际能力。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知名度的“媛”,可能因最初的辅助、帮助之义而被误解为“交际花”,而“交际花”一词是带有贬义的。
词义演变是一个客观描述性减弱、主观性增强的过程。从“媛”字从最初的词义来看,它除了客观描述女性貌美之外,还带有一些“人所援也”的主观性,如今“媛”字用于描述一些爱慕虚荣的女性,表达人们对这一类女性的讽刺,这也显示出主观化不断增强的趋势。
(二)网络使词语意义加速凝固
语言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某个语言环境下特定的意义成分有时会因为与社会大众的心理或情绪产生共鸣而被人们高频使用。
一些新兴词语尤其是网络词语的产生,离不开网络这个工具的助推,网络的使用者也容易受到情感煽动,借助某些公共事件来宣泄自身情绪。人们倾向于关注违背常理和人性的虚假事件,再加之一些无良媒体无端捏造某些女性“病媛”“飞盘媛”的负面形象,使得大众对于“媛”字群体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鄙夷心理。
网络使得语言环境发生了改变,加速了词语意义的凝固。本文通过对“微博”“豆瓣”“小红书”等社交软件的搜索和统计,发现“媛”字的相关衍生词屡见不鲜,这些“~媛”词的产生使得“媛”字的原有词义不断被挤压,原有的语义褒义色彩也不断被弱化。
(三)女性个体刻板印象的扩大化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负面的行为如果是强势群体所为就会归为个人问题,如果是弱势群体所为就会归为群体问题。”这解释了偶发事件中的普通女性被冠以“媛”字称号的深层原因——中国传统社会观念对女性的偏见还普遍存在,社会大众很容易将偶然发生的个别女性负面行为扩大到整个女性群体。此外,“名媛”一词的贬义语义快速传播的过程中,消极晕轮效应也起了不小的助力。
从两性角度看,与女性相关的词义逆转相较男性的词语明显更多,如“娘”“小姐”等词都在历史的发展中被赋予了贬义色彩,而与之对应的“爹”“先生”却没有发生改变。这体现了社会对某些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社会中女性话语权的弱化。
参考文献
[1] 许慎,徐铉.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李学勤. 字源[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
[3] 郝懿行. 尔雅义疏[M]. 北京:中华书局,2018.
[4] 周先兰.“~媛”类词的产生的渊源探析[J]. 品位·经典,2022(5).
[5] 王莎莎.“名媛”的詞义及其流变[J]. 文教资料,2016(26).
[6] 潘越,蔡爱国.“名媛”词义考释及其流变探析[J]. 汉字文化,2021(15).
[7] 周欣然. 从“女”字旁汉字看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J]. 汉字文化,2018(10).
[8] 秦妍.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的传承与消亡看女性地位的变化[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