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印前质检工作的思考

2024-01-28 11:39王运哲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21期
关键词:应对措施

王运哲

[摘 要]文章介绍图书印前质检工作的内容及其在质检流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影响书稿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书稿的原始质量,编校人员的技能水平,对书稿出版流程的把控;指出了印前质检工作的常见问题,包括质检部门人员有限,且质检水平参差,质检任务量大,时间紧,抽检质量难保证,编辑对质检人员的质检结果并不完全认同,流程执行不严格,印前质检变成编校等;提出了关于做好印前质检的几点思考,热爱这份工作是做好质检的基础和动力,且要始终秉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明确质检工作是服务性质的工作,通过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质检稿件时要有侧重,且对质检的内容要有质疑的意识。

[关键词]图书质量;图书质检;应对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1.031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1-0103-04

0     引 言

图书印前质检,顾名思义,就是图书在印刷前对其进行的质量检查,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和印装质量。印前质检是将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作为检查重点的一项工作。质检是图书稿件付印之前质量保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确保图书内在质量这一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图书质检不是保证图书质量的万能灵药,完全依靠质检来保障图书质量是不现实的,想要提高图书内容质量,应该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流程与方法。

1     影响书稿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质检稿件时,质检人员往往会根据送检稿件内容质量的不同,调整质检的方法和侧重点。而送到质检部门的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书稿质量的主要原因如下。

1.1   书稿的原始质量

书稿的内容质量与作者的写作水平有直接关系。只有原始稿件文笔流畅、结构合理、知识准确,成书质量才能高。相反,原始内容粗制滥造的书稿即便在后期对其进行多次的编辑加工和校对,也改变不了最终成书的低质量。审稿环节的缺失或不到位,使质量欠佳的书稿流入图书出版流程。另外,出版社出于对经济利润的考量,降低了稿费的标准,使水平较高的作者写作动力不足,有些作者会将写作工作层层转包,因写作者表达能力良莠不齐,导致稿件出现种种问题,整体内容质量低下。

1.2   编校人员的技能水平

书稿的内容质量与编校人员的编校水平有直接关系。编校人员的技能水平良好,会进一步提升稿件的内容质量。一是如果编辑不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审查,不关心内容质量,只一味地关注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书稿质量不合格的概率。二是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行文风格,且往往更专注于作品的整体性、獨特性,反而对行文的规范、语法等不太关注,更不会字斟句酌地反复推敲书稿,这就造成了书稿中存在大量的语法和逻辑性差错,文字、标点的差错也经常出现。三是对稿件知识性内容的审查,编校人员对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认识不深,或者跨学科编辑书稿,导致稿件中的许多知识性差错未被发现和及时处理。四是编辑没有从整体审核书稿的排版样式、体例风格等,使稿件看起来不规范、体例不一致,整体质量不高。

1.3   书稿出版流程的把控

出版单位应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这就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经得起推敲的出版流程。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三审三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等。如果没有严格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无法保证图书质量的[1]。

可以说,送检稿件的质量越好,那么质检的效果也越好,通过的概率也相应地提高了。面对质量好的稿件,质检人员可以完全按照质检的规范去检查,进一步提升稿件的质量,更好地履行质检的职责。但是面对质量较差的稿件,质检人员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一些编辑或校对,甚至三审就该完成的工作,这大大降低了质检的效率,使整个质检进度非常缓慢,更没有起到质检应该起到的作用。

2     印前质检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书稿的印前质检在保证图书质量方面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印前质检是书稿的最后一道保障,它可以避免一些出版事故;二是印前质检从整体把关,避免质量差的图书进入市场;三是通过质检流程,可以督促编辑增强质量意识,与质检人员一起做好图书的质量保障工作。但是,书稿的印前质检在施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需要编辑、质检人员、领导一起商讨改进,优化质检流程。

2.1  质检部门人员有限,且质检水平参差不齐

出版社都有多位编辑、多条产品线,所有书稿最终都要进入质检流程。质检人员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文字编辑担任,所以质检人员是相对缺乏的。面对质检重点不同的各类型稿件,质检人员要凭借丰富的质检经验来处理不同的稿件问题,这不仅考验质检人员的文字功底,更需要质检人员具备丰富且广泛的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请社外的专业质检人士或资深专家参与质检。质检人员应经常参加相关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以提高质检能力。

2.2   质检任务量大,时间紧,抽检质量难保证

质检部门需负责全社各种书稿的质检工作,任务量巨大,且留给书稿质检的时间也十分有限,这就容易导致在质检时出现疏漏,紧迫的时间常常使质检工作不够细致,使质检效果不佳。并且,由于时间等各种原因,对书稿只能部分抽检,这就容易造成对书稿质量的误判,并不能全面、准确地评判内容质量;而且,质检不合格就需要重新送检,既可能耽误图书的出版进度,也大大增加了质检部门的工作量,使整个质检进度非常缓慢,使书稿陷入了送检、退回再送检的恶性循环。想要获得良好的质检效果,编辑应在出版周期内给质检流程留出相对充裕的时间,且做好质检退回的预案。在书稿质量方面,编辑也应多总结送检的经验,尽量保证不出现同类的差错,提高质检的通过率。

2.3   编辑对质检人员的质检结果并不完全认同

一方面,质检人员对差错的判定是基于多年的培训学习、质检经验以及差错判定细则,每一处扣分都会落实到具体的细则中。责编对差错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简单的错别字上,对语法或行文的统一性并不十分关注。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质检差错不被认可。另一方面,编辑首先会从出版的角度考虑书稿的进度,而质检人员则是将书稿质量放在第一位,两种不同的角度导致对书稿的质量要求并不一致。编辑应该明确自己是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质检人员则应该多考虑图书的进度安排,和编辑经常探讨如何规避一些经常出错且完全可以避免的差错。只有编辑和质检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快速地提高图书质量。

2.4   流程执行不严格,印前质检变成编校

书稿送检以前,要经过三审、编辑加工和三校等,但是经常出现书稿未严格执行该流程,或编加校对不彻底,使稿件未达到送审标准就送到了质检部门。质检人员在质检稿件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编校应该消灭的问题,有些稿件甚至在整体架构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使质检人员无从着手去修改,因为简单地修改语句并不能消除整体的问题,另一方面质检做起了编加校对的工作,便大大削弱了质检应起的作用,且由于质量问题太多,导致根本无法通过质检,反复退稿,耽误了出版进度,也拉低了整个质检部门的质检速度。所以,书稿在送检前应该严格执行出版流程,确保稿件“齐、清、定”,这才是最快速、效率最高的方法[2]。

3     关于做好印前质检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质检稿件时,质检人员既要有编辑对稿件内容的驾驭力和洞察力,也要有校对人员对错别字等的敏感性。但质检工作不是编辑和校对的简单组合,而是要有自己的侧重点,发现编校中不易注意到的一些问题。做好质检工作,本文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3.1   工作态度

(1)热爱这份工作是做好质检的基础和动力。质检人员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的重要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减少书稿中的差错,提升书稿的质量。

(2)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任何工作都需要认真对待,质检工作尤其如此。质检工作需要认真和细致,快速的检查方式特别容易错过疏漏差错,因此,质检人员要时刻不放松对稿件的检查。如下面这句话:“大型桨帆船最初出现在公元 2000 年左右,它只有一层桨帆。”初看文字没有问题,但仔细分析内容,公元2000年才出现大型桨帆船显然非常不合理,推测应该是漏掉了“前”字,应为“公元前2000年”,核实后确定是遗漏了“前”字。发现类似的差错其实并不需要多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质检经验,只要足够认真负责,就完全可以避免遗漏这类的差错,所以说,责任心有时比业务能力更为重要。

(3)明确质检工作是服务性质的工作。质检人员是为了稿件的质量服务,更是为了编辑顺利完成出版任务而服务,要树立明确的质检服务意识。所以质检人员不能一味地埋头看稿,而是要充分了解图书的出版进度安排,合理快速地配合编辑走完出版流程,不要将整个出版进度耽误到质检部门。理解编辑的出版进度需求,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对送检的稿件根据轻重缓急,做出合理的安排。

3.2   业务能力

質检人员的业务能力是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掌握的有效的质检方法与经验。笔者根据自己质检稿件的特点总结出以下几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1)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试想一下,如果对所质检的稿件内容一无所知或不知所云,是无法做好稿件的质检工作的。掌握了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哪怕稿件中涉及的知识过于专业,相比于从未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也能从中发现一些不科学、不合理之处。无比幸运的是,质检人员可以从每次质检的稿件中了解学习很多知识,通过不断的积累,学以致用,更好地完成质检工作。

(2)稿件的质检要有侧重。质检全文时间上不允许,内容上也不易保障。抽查的情况下,就需要质检人员在方法上尽力去弥补不能全书质检的不足。

一要进行整理式的检查,就是把书稿全部翻看一遍,看有没有版式、书眉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是否有需要全书统一的问题,这个步骤是可以通过核对目录来实现的。比如书稿中就偶尔会遇到书眉、篇章名、目录不统一的问题。这个过程使质检人员对书稿情况有个整体的把握,大致了解了送检稿的内容质量,如果这个过程发现了多处差错,基本可以断定整个稿件的质量也是不佳的。

二要检查书稿的文前部分,包括封面、扉页、版权页、前言、目录等内容。书稿的文前部分是图书的“门面”,起着导读的作用,所以必须保证质量过关。而且这些部分的内容经常变化,出现差错、前后不一致的问题的概率很高,所以在质检时要把各处的同一信息对照检查,避免出现前后不统一的情况。

三要重点质检书稿中涉及政治性、知识性等内容的部分,做到字斟句酌,严格检查,最大限度地确保这部分的质量,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以上几点,既照顾到了全面,又有所侧重,对全稿的整体质量做到了心中有数,也不至于漏掉明显的错处,保证了质检的效果[3]。

(3)对质检的内容要有质疑的意识。对于一些存疑的内容或直觉不对的地方要及时处理。质检人员在质检稿件时一般会遇到两种情形:基于已有的知识储备判断检查稿件的差错;不了解的领域多去质疑,查找相关资料求证。

知识是无限的,我们越是学习,越是感觉自己知之甚少,在质检稿件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不了解的内容占大多数。这更说明了我们要不断去学习,来弥补知识的不足。对稿件保有警觉意识也能大大帮助我们查找差错,有了对不熟悉知识点的不断质疑,质检人员就可以想方设法去探究这个知识点的真相,无论是求助有类似方面知识背景的同事,还是查找相关知识的书籍,主动获取有用信息,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在日常的质检工作中收获的提升自己的宝贵经验,对质检工作来说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当面对通俗易懂的书稿时,质检人员更要时刻警惕,切忌麻痹大意,因为这种书稿容易使人掉以轻心,且这类书稿的差错往往更为隐秘。因此质检人员在面对这类内容简单或质量较好的稿件时,更要打起精神,切莫掉以轻心[4]。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质检人员只要抱有对质检工作的热情,拿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就会在质检工作中得心应手,保障图书出版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梁雨聆.从质检视角浅谈图书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提高[J].职业,2021(10):17-18.

[2]纪庆芳.图书印前质检工作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现代出版,2016(5):48-49.

[3]米戎.对做好图书质检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出版,2010(21):59-60.

[4]韩健.图书质检工作的几点思考[J].作家天地,2020(7):94-95.

猜你喜欢
应对措施
输变电设备运行及安全防范措施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浅析“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变化及应对措施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及对策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