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教育部将一年级至九年级的思品课程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及国家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这两份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依法治国的重视,并在行动上把法治教育纳入到了国民教育体系。近几年关于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开展法治观念的教育讨论有很多,也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具体实施入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立足教材及课程标准,探索出实用的易于推广的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途径与方法,能在拓宽该领域的研究视野与深度上做些贡献,激发更多高质量的学术讨论以共同学习、推进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法治观念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2-0040-03
从国家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这两份文件,及教育部将一年级到九年级的思品课程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看出国家对依法治国的重视,并在行动上把法治教育纳入到了国民教育体系。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发展的重要阶段,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1]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法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培养起法治观念这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使其成为一名懂法、遵法、用法的好公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如何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上尚未掌握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甚至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學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依标据本系统化开展法治教育
法治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需培养的核心素养,应当是在学生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渗透不断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绝不能寄希望于一个单元甚至一节课的学习就能完成。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想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就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学习党和国家最新政策法规,潜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学习课程标准,这样才能把握好政治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更多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为学生系统性学习法治知识、培养法治观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由浅入深、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系统地提供了法治观念的培养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依托教材精心组织上好每一堂课,基本能实现学生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采用分散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的编排方式落实法治教育。教材将以规则、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意识教育,依据儿童认知的发展水平和学生公共生活空间的拓展情况,分布在各年级进行开展。[2]如在第一学段(1—2年级)安排有遵守学校纪律维护课堂秩序,了解生活中的规则并知道在生活中人人都应遵守规则,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了解生活中基本的安全知识及掌握常用的求助信息等内容。在第二学段(3—4年级)安排有具有规则意识并学会遵守规则,了解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树立平等意识互相尊重,知道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生活等内容。随着学生思维领悟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的提高,第三学段(5—6年级)教材在六年级上册集中采取法治教育专册的方式开展以宪法精神为主线的系统的法治教育,重点开展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教育。具体有知道宪法感受宪法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性,能形成初步的法治意识,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知道民法典和了解未成年人的权利,树立起用法律保护个人生命财产的意识,知道违法要承担责任并形成守法意识,了解每个人都有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责任等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紧紧围绕教材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上可适当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对法治知识有更加深入系统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让学法、尊法、守法成为学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二、聚焦生活培养法治意识
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才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3]
法治观念的培养要重视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将法治教育内容融入儿童当下的生活,拉近法治与儿童生活的距离才能让儿童感受到法治对自身生活的积极影响。虽然教材非常重视情境图的呈现,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出示法治教育内容,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意识到这样的情境图虽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将法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的法治问题,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增强法治意识。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去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规则,通过活动体验规则的意义并感受到规则的作用,从而树立规则意识。首先,让学生说说课间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玩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这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喜欢的活动,同学们纷纷向大家介绍平时经常玩的“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游戏,并能如数家珍般地详细说出每个游戏的规则。教师可以接着问学生,这些游戏如果没有制定这么详细的规则,游戏还会好玩吗?让学生知道规则就在身边并初步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其次,再请学生想一想除了在游戏中有规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规则?都有哪些规则?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在上学的路上过斑马线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乘坐公交车要遵守“先下后上,排队上下车”的规则,上下楼梯要遵守“靠右行”的规则,做课间操时要遵守“队伍整齐”的规则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认识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规则。最后,再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如果没有这些规则可不可以?并举例说明。先请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请各小组派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同学们反复讨论后得出,如果没有交通规则,公路上的车辆就会不可避免地撞到一起发生车祸,路上的行人过马路就会不安全;上下楼梯如果不遵守“靠右行”的规则,上下楼的同学可能就会发生踫撞造成伤害,人多了还可能发生踩踏事故;乘坐电梯如果不遵守“先出后进”的规则,如果进的人很多就会把电梯内要出来的人堵在里面出不来……经过讨论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这些规则,懂得了如果没有规则生活将会出现混乱,帮助学生树立起规则意识。
三、研读案例涵养法治精神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必要时,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4]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能将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培养学生从法治的视角观察思考身边发生的事件,促进学生法治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涵养法治精神。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引入的案例要精心挑选以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有些案例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要为学生讨论案例留足充分的时间。第三,要引导学生将问题贯穿案例讨论的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地剖析不同层次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最后再用学到的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善待我们的“朋友”》一课时,为了实现让学生懂得公共设施受法律保护,并由此树立法治观念这一教学目标,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开展教学:首先,课前布置学生开展公共设施小调查,课堂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说一说生活中损坏公共设施的现象,公共设施的损坏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样的调查结果同时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的分享与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公共设施损坏后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并且使我们的生活环境不美观。其次,教师引入因窨井盖被盗导致儿童掉入窨井中失去生命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请学生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这场意外事故给受害者家庭造成怎样的影響?假如你是受害者的家人或好朋友,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当学生意识到公共设施的损坏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时,就会从内心发出对这些行为的痛恨,由此引发应如何制止这些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的思考。最后,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七条中相关条文,学生通过相关法律条文的学习知道了这些损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相应惩罚。像这样引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来进行分析研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因为是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会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法律的作用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并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四、实践体验培育法治观念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5]因此,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法治知识,还应当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让学生经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使其对法律法规有更深刻的认识,实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运用法律法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学法用法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法律信仰,促使学生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观念。
1.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用实践数据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早布置学生在课前开展一项有关全国当年发生交通事故情况的社会调查,在这些交通事故中死亡或伤残的人数是多少?小学生所占的比例是多少?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其中由于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在课堂上请各小组派代表介绍各小组的调查情况。学生从血淋淋的数据中感受到交通事故的危害,明白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随后教师再适时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相关条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醉酒驾驶机动车会依法受到吊销机动车驾驶证、追究刑事责任等相关处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有关交通安全的社会调查这一实践活动,所以能深刻认识到交通事故的危害,激发学生自觉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的这一法治意识。
2.组织学生参加法治宣传、制作法治教育手抄报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法治观念。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完相关知识后,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进社区或商场开展法治知识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向市民发放事前准备好的法律维权知识手册,并积极向社区居民或商场顾客宣传讲解有关依法维权的法治知识。也可以布置学生制作以“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为主题的法治知识手抄报,并将学生制作的手抄报在学校宣传栏中进行宣传展示。学生在参与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展了学生的法治思维,使学生的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得到很好的培养。
总之,小学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黄金时期,教师既要在2022年新版课标的指引下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治教育,也要将法治教育适当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中适当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法治案例展开剖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法治实践,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通过积极拓宽法治教育的培养渠道,多途径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廖光华.儿童法治意识培育的要素、分布及其教学实现[J].素质教育,2020(2):35-37.
[3]赖苏银.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救治意识[J].考试周刊,2020(43):103-104.
[4]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Z].教政法〔2016〕13号.2016-07-04.
[5]王焱.颜李丛书[M].江苏:广陵书社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李艳(1976年6月—),女,汉族,福建邵武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福建省邵武市昭阳中心小学教研组长,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主要研究成果:参与市级课题《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游戏化教学研究》的研究并已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