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疫方法进展※

2024-01-28 19:28:30付菲菲李玉霞马思淼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22期
关键词:芳香艾灸疫病

付菲菲,李玉霞,马思淼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疫病与西医的传染病基本对应。疫病主要属于“温病”范畴,是一类传染性强、传播快、症状类似、病死率高的疾病。传染病是指由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中医古籍对疫病的相关记载较多,如疫疠、瘟疫等,具体以病因命名的名称有伤寒、温病、春温、冬温、湿温、暑疫、风温等,以自然灾害特征定义的名称有荒疫、饥疫、旱疫等。中医药对于疫病的防治主要体现在降低病理性损害、防止疫病恶化、改善症状体征、促进预后与康复、防止疫病复发等方面[1]。《素问·刺法论》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疫病有“疫”“疠”之分,两者发病的条件有所不同,但防治方法基本相同。《素问·刺法论》言:“于是疫之与疠,既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疫病的防治可从五行属性入手。有学者认为,论治疫病可从固护正气、避其毒气、针刺防治、五气护体法、三法防疫方面入手[2]。

1 疫病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提出运气周期与疫病的发生时间有密切联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辰戌之纪也……初之气……民乃厉,温病乃作。”“卯酉之纪也……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终之气……其病温。”“寅申之纪也……初之气……温病乃起。”“丑未之纪也……二之气……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子午之纪也……五之气……其病温。”“巳亥之纪也……终之气……其病温厉。”由此可见,在初之气、二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几个时间段易发生疫病,运气变化与疫病发生的关系密切。陈金红等[3]认为,六气之司天在泉不迁正与不退位,间气升降不前,年天干刚柔失守,导致“气交失守”,引发疫病;刚柔失守是“三年化疫”的前提,而“三年化疫”即指在气候发生异常的第2年或第3年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疫情,并且气候异常之年的岁运与病性有关。疫病属于外感病,而发病关键是外邪之气与人体正气的消长。《灵枢·百病始生》指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提示外感邪气与机体正虚是外感发病的重要因素。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火失常,发为六淫,损伤人体。人体正气的强弱与多种因素相关,譬如先天禀赋、饮食、情志、地域、时间等。总的来说,正气强则不易患病,正气虚则易患病。古人对疫病病因病机阐述比较详细,主要集中在运气失常与人体自身的正气不足。

从西医角度出发,传染病主要是因感染相关病原体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从而引起一系列相关症状。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就是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导致人体发生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王亮等[4]从肾虚与血瘀的角度出发,探讨重型与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病因病机,认为肾虚患者多伴有肺虚,血瘀患者多出现低氧血症、凝血功能障碍及免疫反应失调,男性患者多有激素水平异常,且会影响生育功能。屈杰等[5]基于《伤寒论》阐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因病机,认为该病初起多属太阳病,湿热证可以从少阳论治,危重症多属少阴病。王冬等[6]根据清·王燕昌《王氏医存》探究疫病的总病机,认为该病具有“水弱火强”“三焦传变”“伏热内发传变”的传变规律,且有夹病、夹证的特点。熊必丹等[7]发现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病机可归于湿、热、毒、瘀、虚,且虚与瘀更明显。

2 防疫方法

2.1 内治法 在历代的防疫工作中,中药汤剂及中成药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针对不同证型的疫病给予相应的方药。属于温病范畴的疫病,应用清热解毒药物治疗较多,如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白头翁、野菊花、板蓝根等。疫病多夹湿邪,其发病与湿浊、湿热、寒湿之邪密切相关。吴鞠通认为:“疫为秽浊之邪,自口鼻入里,循经传腑,每多变化。”脾喜燥恶湿,而湿邪喜犯脾胃,导致脾不运化;湿邪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加之兼夹他邪而致病情复杂。芳香药物气味辛香,性温可通,而辛能行气,香能通气,故芳香药物有效成分经口鼻吸入人体,外走肌表,内达脏腑,可调畅气机,固护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力[8]。常用于防疫的芳香之药有郁金、降香、苍术、厚朴、白豆蔻、砂仁、佩兰、藿香、草果、丁香、石菖蒲等。徐大椿认为:“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本草纲目》强调:“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芳香,以脾胃喜芳香也。”“芳香之气助脾胃。”《药品化义》记载:“香气入脾。”“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夫疫为秽浊之气,古人所以饮芳香,采兰草,以袭芬芳之气者,重涤秽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芳香药物具有抑菌、抗菌、缓解疼痛、改善负面情绪的作用[9-11]。2010年,甘肃省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灾后疫情。冯蕾等[12]将4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自愿服用中药(腹泻方及感冒方由甘肃省名老中医刘东汉教授提供),对照组不服用中药,干预20 d后,治疗组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常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方均使用芳香药物,如藿香、白豆蔻仁、麸炒苍术、厚朴。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很多中医家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中,对于该病的病因有不同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寒、温燥、湿。上海市2022年春季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疫病属于中医“湿毒疫”范畴,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化湿毒、祛瘀毒为主,根据无症状感染、轻型/普通型、重症/危重症分别予以中药汤剂、中成药、中医非药物疗法[13]。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过程中,很多医家根据患者的居住环境及饮食习惯等创制多种经验方,并取得显著的疗效。如在吉林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过程中,吉林省中医药救治专家组成员认为此次疫病属中医“寒湿肺疫病”范畴,在发病的不同时期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案:外感早期予以荆防败毒散或神术散加减治疗;外感迁延期邪郁肌表,用柴葛解肌汤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白虎汤加减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初期,寒湿疫毒束表,湿浊痹阻肺络,方用小青龙汤合平胃散加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期,热毒痹肺,方用白虎汤合清营汤加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期,脾胃虚冷,疫毒化火,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危期,内闭外脱,方用参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苏合香丸;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方用阳和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14]。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好转,临床疗效佳。另外,戈佳磊等[15]在疫情防治过程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恢复期主要表现为肺脾气虚,选用培土生金法的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疗效佳。方邦江等[16]从《瘟疫论》治疗疫病的角度出发,并借鉴国医大师的经验,提出化湿透表泄毒和清热利湿泄毒的表里双解之法,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疗效显著。从各医家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用药思路及治疗效果可以发现,清热解毒药与化湿药为主要配伍药物,对温邪与湿邪致病的效果较好。

2.2 外治法

(1)芳香防疫 芳香防疫之法古已有之,并为后世沿用。用于防治疫病的芳香药物主要作用有芳香化浊、辟秽防疫、透邪解表、开宣毛窍、醒脾理胃、理气化湿、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等[17]。用于芳香防疫的方法众多,主要有中药熏蒸、佩戴中药香囊等。①中药熏蒸疗法。该法主要作用为辟秽解毒以净化空气,驱虫灭害以切断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化湿醒脾以提高免疫力,开窍解郁以安神定志[18]。常用中药有矿物类和植物类,矿物类有雄黄、雌黄、朱砂、矾石,其中雄黄、朱砂等具有一定毒性,可杀虫灭毒。植物类有艾叶、苍术、皂荚、白术等,其中艾叶、苍术气味芳香雄厚,能除恶气辟秽,故应用较为广泛[19]。研究发现,在儿科病房中采用苍术、桉叶及艾叶熏蒸法对空气消毒的效果佳[20]。中药熏蒸方法多种多样、成本低、安全有效,适合在人员密度大、易污染的环境中使用。②佩戴中药香囊。该法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通过佩戴芳香药物,经口鼻吸入,达疏通脏腑经络之效,发挥辟秽浊、防治疾病的作用[21]。芳香药物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也具有一定的杀菌及抗病毒作用。张晋等[21]总结中药香囊辟瘟囊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的应用情况,发现辟瘟囊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核心病机“湿、热、毒、瘀、虚”发挥作用,临床将辟瘟囊中的6种药物(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研细末或粗粉装入香囊中佩戴,或开发成滴鼻剂、香薰剂、沐浴剂、喷雾剂等,能提高便捷性、依从性。唐维我等[22]研究发现,防疫香囊药物中有防疫功效的成分主要是挥发性物质,如石菖蒲、细辛中的细辛脑。吴洁雁等[23]分析提示防疫香囊可能通过多种活性化合物作用于多靶点,促进抗病毒细胞的信号转导,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发挥防疫作用。

中药熏蒸与中药香囊的作用机制相似而又不同,相似之处可总结为“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自能除邪辟移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不同之处在于,中药熏蒸是通过在密闭空间中焚烧中药,使芳香类中药挥发的气味弥漫于空气之中,以起到驱虫祛邪、辟秽化浊等作用;中药香囊是通过佩戴芳香之药,使挥发的气味经口鼻、皮肤腠理、经络腧穴等途径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帮助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2)针刺法 针刺法应用于防疫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针对运气变化,采用针刺法补不足、泻有余,其中针对“气交失守”最严重的刚柔失守所致疫疠,从五行属性出发,补泻兼施,“太过取之,不及资之”。龚亚斌等[24]采用针刺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33例,以合谷、内关、列缺、足三里、曲池、太冲为主穴,利用平补平泻法,每次单侧针刺穴位,双侧交替,隔日治疗1次,治疗效果佳。侍鑫杰等[25]在负压病房内运用管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42例,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太冲、曲池、列缺,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经连续治疗12 d后,患者胸闷、胸痛、乏力等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3)艾灸法 艾灸是将燃烧的艾叶(艾绒)放置于患处,通过热量传导刺激体表穴位,以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古人用艾灸防疫的方法主要通过点燃艾叶,利用艾烟对空气进行消毒,达到防疫效果,或通过艾灸人体的强壮穴位,如足三里、气海、关元、百会等,扶助人体正气。《黄帝内经》提及“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指出“凡病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艾灸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道症状,提高免疫力、缓解紧张情绪,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发挥不同的作用[26]。《中国针灸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1版)》建议对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予以艾灸足三里、气海、关元,调节免疫力;对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艾灸合谷、太冲、足三里、神阙以改善患者症状,缩短病程,舒缓患者情绪;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患者,艾灸大椎、肺俞、膈俞、足三里、孔最以恢复肺脾功能,增强人体正气[27]。

3 小结

本文通过分析中医药防疫的发展情况发现,中医药防疫有效且有独特的防治优势,但也存在很多不足,防疫范围还需继续扩大。在传统的中医防疫手段基础上,应该加强中药的药理研究、制剂研究,发掘有效的特色疗法,把中医药防疫与现代科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中医药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芳香艾灸疫病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2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06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9-11 06:29:18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9-11 06:29:14
芳香甜美的水蜜桃儿
少儿美术(2019年8期)2019-12-14 08:06:58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基层中医药(2018年7期)2018-12-06 09:25:38
芳香四溢
炊烟的芳香
岭南音乐(2017年3期)2017-07-18 11:59:40
芳香欺骗后的幸福,恰似你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