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国际学分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27 22:33:39沙沙宋嵩缪莎莎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国际化

沙沙 宋嵩 缪莎莎

摘  要: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部分高校推出了国际学分计划,文章探讨了国际学分计划的意义及国际学分计划的顶层设计、国际学分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从课程、教材、师资、团队、教育教学等方面助推国际学分计划的实施,保证国际学分课程的质量,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建强国际化教学团队。

关键词:国际学分;国际化;国际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121-04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要深化教育国际合作,鼓励开展中外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扩大在线教育的国际辐射力。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深化教育国际合作,鼓励开展中外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扩大在线教育的国际辐射力。

一、高校实施国际学分计划的意义

为进一步推进实施国际化战略,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陆续提出国际学分计划。学生须通过国(境)外学习或在校内修读由学校认定的国际化课程学习,修满“国际学分”后,方可获得毕业资格。国际学分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助推国际化课程建设,推动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改革,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具备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的优秀国际人才,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1],开发国际主题课程或项目,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将多元化内容引入学生培养计划,通过课程“输入”与“输出”的结合,设计具有特色并适用于国内学生的国际化课程体系。

二、高校实施国际学分计划的顶层设计

(一)加强课程质量保障建设

根据不同专业的学分需求,严把审核关。从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团队、考核方式、授课方式和教材使用等方面,考量是否能满足学生的普遍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如何规范国际化课程教学、从课程内涵上达到国际化。国际学分课程认定做到辐射广、得到师生广泛认可,建立一批立体化、开放式“国际学分”课程。

(二)加强国际化教材建设

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有助于规范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改革,通过国际学分计划的实施,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学生、彰显中国特色、结合外国优势的教材体系。

(三)加强国际化示范课程建设

充分发挥示范课的模范带头作用,传递新的教学思想、展示新的教学手段、产生新的教学认同感。示范课具有个人特色和学科特点,是普适性和个性化的集合,国际学分示范课程以其独特的教学设计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教师独特教学风格。

(四)加强国际化名师和团队建设

鼓励中外教师共上一门课,促进国外领尖学者与学院教师的合作和交流[2],在科研和教学上共商、共建、共促,加强国际名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助推形成国际化教学团队。充分展现各方高校教师的优势,与国外教师联合解决学生的困惑以及与外国学生的学习差异、文化的差异等带来的问题,实现学生共同体的深入研究,促进合作教学,提高国际化教学水平。

(五)加强国际化教育教学研究

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和国际化办学,扎实推进,积极推动专业建设、師资建设、思政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金课建设等教师教育教学研究[3],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强在制约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建设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的研究,以立项促教改,以教改促创新,以创新促内涵提升,助力创办一流本科教学。

三、高校实施国际学分计划的具体措施

(一)招生宣传——外教邀您进校园

从入校起向学生宣传学校的培养计划和国际学分计划。目前面向本科生的招生涵盖了“学院简介及宣传介绍”“院长邀您进校园”“云游校园”等栏目,通过对外教课程所涉及的高校和师资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世界一流大学对“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认同,也展示校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课程并齐、通过师资、专业、学院、校区层级拓展,共同打造教师风采、师资特色与校区品牌。

(二)课程宣传——学生外教访谈、声播校园

通过近两年的暑期学校课程运行,学生已经对相关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外教也掌握了校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个性与专业学科特色。团队精心设计访谈内容,定期结合课间广播,邀请部分评教排名靠前的优秀外教与学生做访谈节目,通过课间广播的形式,将国际学分课程融入学生之心、默化为学习意识、形成国际视野。

(三)外教与校区教师观摩及交流

要实现课程内涵上的国际化,不能仅靠“国外学术大家+校内年轻助教”的授课形式,将师资作为定性“国际学分”的唯一标准。课程需要逐步接轨国际化的认证标准,明确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目标、预修要求、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团队、考核方式、授课方式和教材使用等关键要素,建立授课团队国际化课程教学规范,指导开课单位开设课程、开展教学。

分学院、分专业、分课程体系,打造外教与校区教师的零距离交流学习,统筹推进教学大纲的安排和计划,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打磨研究课程方法等,这对国际学分课程师资团队的初步形成、碰撞合力教材的出版等意义深远。

(四)课程反馈与质量保障——学生评教外教课程

做好外教课程学生端的真实感受和课程体验问卷,通过评教数据及学生反馈报告,分析国际学分的课程实施效果。结合校区“本土课程”与“国际学分”课程调研中外课程授课差异。将中外课程对比数据及实施效果,反馈给各院部探索校区课程国际化,将课程国际化纳入常态化教学范围,形成课程保障机制。

(五)毕业审核——教务处为主探索国际学分毕业审核流程、解决学院审核难的现状

由于国际学分可以是必修课、选修课、通选课等,国际学分由各院部负责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此类课程,由各学院完成课程设置、课程开设和调整等问题。由于国际学分课程与课程属性无关,所以毕业审核是一项新的挑战和难题。通过对近年外教课程的运行过程并结合普通本科课程的毕业审核模式,教务等相关部门须建立一套高效、便捷的“国际学分”毕业审核流程、解决学院审核难的问题。

(六)混合式教学促进国际学分的修读

直播授课教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直播授课,实时互动,学生按照教授要求回答问题,教师在线答疑。录播授课教授将课程视频及其他教学内容上传至平台,学生可在线观看学习或下载学习,录播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可以反复观看课程以熟练掌握。实地面授由学院邀请海外知名教授及国内高校在职教授,进行线下全英文授课。线下教学可以产生最佳的学习体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西方的教学模式与国内的差异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对比学习并取长补短。且线下教学可以与国外高校教师建立科研联系和学习联系,为以后求学做铺垫。

四、开展国际化课程的形式

国际化课程形式包括校内外教师共同授课、校内外籍教授授课、海外外籍教授授课等形式,具体又分为海外师资课程类、特色国际项目类、校内专业课。

(一)海外师资课程类

海外师资课程是指根据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需要,在暑期学校期间邀请海外教师进行全外文授课,是目前学校学生学习获得国际学分的主要途径之一。各教学单位邀请的海外师资应是学术造诣较深、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职称、在海外一流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任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海外教师。所开课程可包括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等类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校充分集成课程资源,以课程群的形式授课。

(二)特色国际项目类

特色国际项目是指根据自身优势特色和专长,由本单位教师在暑期学校期间开展的课程学习、文化体验、科研实习等形式多样的特色学习活动。鼓励特色国际项目与海外高校开展定制类合作。开展定制类合作的特色国际项目应以招收海外合作高校的学生为主,也可以面向其他海外高校学生以及本校和国内其他高校学生开放,其中包含海外学生。

(三)校内专业课

德语专业、法语专业、日语专业、英语专业、物理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等专业长期以来聘请外籍教授授课,涉及大部分二级学院、专业覆盖面广、学生受益人数多。并且在多个学期开设专业课程,更加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课程的延伸。

五、高效实施国际学分计划的现存问题

在国际学分计划实施过程中,展开了对在校生和教师的充分调研,在授课形式、授课教师、授课地点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实践。

(一)国际学分计划宣传有待加强

据数据调查,少数学生及教师仍然对国际学分计划了解不足,教师对学院是否设置国际学分课程了解不足。因此院部及学校应该加强培养方案的宣传,国际学分计划的政策以及国际学分计划实施的意义,积极鼓励学生尽早修读相关课程和学分,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二)国际学分认定办法亟待统一

教师和学生对于外教授课、外教联合授课,学生境外获得学分认定意见一致,但是师生、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对非外籍教师单独授课的国际学分课程认定存在偏差,有教师对非外籍教师是否参加过出国访学、出国交流进行的全英文授课认定、对非外籍教师开设的小语种课程认定、出国访学回国后的非外籍教师教授的课程认定等都争议。因此视不同课程类型,国际化课程认定的标准仍然需要统一和规范,加强国际化课程认定的规范制度和标准,建立课程遴选制度。

(三)国际化课程形式需要更加多元

随着信息化教学和数字赋能教学的飞速发展,除了线下授课外,鼓励线上线下同步授课、线上授课等方式开展教学,例如,外教专题讲座和教学学术讲座、海外交换生及海外访学;在第二校园期间获得的国际学分等都可列为国际学分的拓展形式之中。

(四)线上教学平台有待丰富

线上教育资源[4-5]诸如中国大学生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已经普遍运用于高校,而国外的公共线上教育平台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引入。聚焦国内外一流在线课程,涵盖中文、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及日语等语种的课程,引进全球性区域性顶尖高校的一流课程。丰富数字资源包括优质课、微课、名校资源、名师资源、仿真实验、电子图书等。拓展未来的学习空间覆盖包含学校空间、班级空间、社团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AI大数据精准教学提升:智慧课堂、智能组卷、学情分析、教学评价等。

(五)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依据中外教师差异和学生学业水平差异,国内、国际学生教学时关注的问题不同、思维差异、外语水平差异、教学方法差异、教学理念的交叉碰撞等,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学校应定期对教师开展国际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和观摩指导。国际化能力提升研修项目主要以英语作为交流媒介,对专业教师在教学用语、表达技巧、互动演讲、主动学习、在线教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修,研修结束时收集参与者的书面反馈和授课视频反馈,还要定期联系参与者,进行课程影响调查。每个参与者都将有机会获得关于他们自己教学的详细反馈,以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

(六)国际化课程质量有待提高

对于课程的学时安排、外教与助教的授课比例、授课内容的分配和划分,还需要进一步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估和把关,除学生评教外,还需要學院相关专业的教师、专家开展教学评估和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感受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评价,建立形成性和结果性评价体系。

(七)国际化课程教学大纲有待完善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指导文件和依据,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多种媒体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对作业、实验、实习、社会调查和成绩等都有具体规定和要求,还包括对学习的建议,让学生更好地制订个人学习计划。由于国际化课程更加侧重于学生国际化学习能力、国际化协作能力、国际化写作能力、国际化事务处理能力的培养,课程大纲的内涵应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国际化建设。

(八)国际化课程的考核与评定

国际化课程考核评定应该适用于授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考核方式包括课堂提问、章节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程论文等。应该明确课堂提问,章节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日常实验,实验报告,期末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所占据的成绩比例。考试试卷的难易程度还应考虑学生外语水平、专业水平等因素。

(九)中西教育的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差别,中国大学生在接收和内化外教授课的知识、习惯外教授课的方法和理念上存在时间差,较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外教授课的理念和方法[6]。中國的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知识权威的尊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和一致性,而西方的教育更加注重批判思维和质疑精神的塑造,学生对知识的扩展和动态运用能力。在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平等,教学环境相对自由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和自主学习。现代大学生虽然思想活跃、接收网络化信息的渠道广泛,但是当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碰撞时,学生的接受程度有待商榷。

六、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学分计划是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环节,多方面进行国际化规划与部署,例如,优质课程、教师教学研究、团队合作、交流研学、高质量教材等方面逐步建设,对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不断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国际化课程建设仍然需要向系统化、体系化、多元化努力迈进,进而有效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和全球知名度,培养多元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玲斐,王继强,黄向华. “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J]. 大学教育,2022(07):214-216.

[2] 于平,傅冰.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对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J]. 高教学刊,2022,8(10):33-36.

[3] 叶欣,季卓豪,陈绍军.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 江苏高教,2021,(12):138-142.

[4] 肖玲斐. 后疫情时代高校国际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 高教学刊,2022,8(24):23-26.

[5] 邬郑希,郝瑜沛,曹喆. 基于在线教育平台的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0):65-73.

[6] 徐昭恒,苏庆伟. 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时代内涵与发展路径[J]. 神州学人,2022(12):52-56.

〈荐稿人:王湘云,山东大学(威海)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威海)教学改革项目“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研究:以国际学分课程建设为例”(项目编号:Y2021080)。

作者简介:沙沙(1985—),女,硕士,山东大学(威海)教务处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宋嵩(1980—),男,硕士,山东大学(威海)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缪莎莎(1985—),女,硕士,山东大学(威海)教务处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科员,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基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淮扬菜走向世界的思考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风电巨头的艰难国际化
能源(2017年8期)2017-10-18 00:47:50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全球化(2015年4期)2015-08-21 08:49:14
金风科技:执着的国际化
风能(2015年10期)2015-02-27 10:15:35
陌陌唐岩:以新品提速国际化
创业家(2015年1期)2015-02-27 07:52:06
寻找一种力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