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娟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了解事件真相,获得审美体验和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活动。然而,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通常都是教师带着学生去读,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分析问题,缺乏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性。所以,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意识,势在必行。初中生的好胜心非常强,经常会因为一些观点而产生“摩擦”。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点,在阅读中引出矛盾,促使学生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提升思维能力,丰富阅读经验。
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有的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也有学生会产生那样的想法。其中,想法上的冲突便是笔者提到的“矛盾”。合理运用这个矛盾启迪学生质疑,能有效锻炼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的放矢,提炼文章中的“矛盾”,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以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这篇文言文的主题便是它的核心思想,也是它的矛盾点,因为不同的人会给予不同的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理念上的分歧。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符合他们心中所想,所以表示认同。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认为这句话以偏概全,过于绝对。其中,持有反对观点的学生还指出“屈原忧国忧民,属于‘生于忧患’的典范,但过分的理想主义却使得他万念俱灰,导致他选择投江。用现代术语来讲,这就是信仰崩塌,心理抑郁的表现。”
又如,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的是孟子的思想: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然而,在读到这里的时候,同样有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得道未必多助,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我们在扶起个别老人时,会面临被敲诈的风险。如果当时没有目击证人,没有监控,我们就会蒙冤受委屈”,这样一来,矛盾便呈现了出来。针对此,教师同样可以顺势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辩论活动,赋予学生丰富的思维体验。
在针对文章引出矛盾的“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堂表达平台,动员学生之间进行辩论。为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确保辩论符合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自己的辩题方向,以此作为切入点寻找辩论所需的论据。在表达期间,學生需要说明论据的出处。
2.对论据进行整合、归纳,思考如何灵活运用论证支撑论据,以此达到验证论点的目的。
3.遵守辩论赛的规则,做到以理服人,切忌急躁和抢话。
在设计完规则之后,余下的时间便由学生自行支配,他们可以选择自主查找论据,也可以和持有相同观点的同伴合作。事实上,后者更能提高学生对论据查找和提炼的效率。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正方学生对文章观点持有信服态度,而反方学生则认为该观点言过其实。
正方:以《伤仲永》中的仲永为例,小仲永虽然天资聪慧,是不折不扣的小神童。由于其家人不注重对仲永的培养,导致仲永最终沦为平凡人,这就印证了主题。又比如,唐玄宗李隆基为夺得武则天的权力,时刻在忧患中积聚力量,终于一举成功。
反方:李鸿章为清朝鞠躬尽瘁,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仍没有改变清朝的局势。为什么?因为清朝气数已尽,李鸿章再怎么忧患也是无法改变这个局面的。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并不是绝对的,也要考虑具体的情况。
随着辩论的持续深入,学生思考的内容也会逐步增多,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锤炼。他们既能体会到“巧辩”的乐趣,也能获得成就感,让语文学习充满活力。
再优秀的学者也会有出错的时候,何况是成长阶段的初中生呢?在围绕阅读中的矛盾引出辩论话题,组织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总结学生的学情,让学生对自己在辩论期间呈现的思维模式形成具体的认知。
例如,学生提出李鸿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例子,便是一种逆向思维,对学生后续的阅读和语文学习都有帮助。同理,在辩论期间,学生运用道理论据、案例论据,证明同一种观点,且能紧扣论点,达到预期的论证效果,这是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的例子。教师通过反馈与总结学生的学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思维能力。
当然,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讲究循序渐进,单纯地通过几次辩论还很难达到最终的目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提炼文章中的矛盾冲突“点”,将其衍生为“辩论”的主题,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辩论契机,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引导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辩论活动,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总而言之,能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积极性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改革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阅读内容合理提炼文本中的矛盾“点”,引导学生产生讨论与探究的欲望,不但能让被动的阅读转化为主动的思考,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