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无论是在选材,还是考查内容上,都呈现出创新化、“反常化”的趋势,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思想内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选才方向。基于此,笔者围绕“解析选材重点”“探寻考查要点”和“审视题型特点”三个角度,探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基本对策,充分运用高考试题资源,引领学生全面了解古代诗歌阅读题目,进而掌握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的解答方法。
国务院于2019年6月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一内容,体现了高考制度的变化。同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三个概念,阐释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系统化地展现了新高考制度。在上述文件和政策的支持下,高考迈向了新的时代,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方向和内容等也发生了变化。为了践行和落实新高考思想和理念,体现命题的创新与变化,我们要利用好高考真题,围绕高考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的内容、考查形式等,做好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工作的策划和实施工作,帮助学生提炼和把握古代诗歌阅读的要点和难点,以此提升其诗歌阅读和试题解析能力,适应新高考背景下的考核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高考试题的选材重点,即“重点考了什么”,在明确这一问题后,他们才能确定学习的重点和要点。为此,我们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解析选材重点。从高考语文全国卷看,新高考制度实施前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大多以山水田园、咏史怀古和临别送行等常见的题材为主,它们具备典型特征和情感指向性,在鉴赏和解析此类诗歌时,学生常常会采用套路化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学生将古代诗歌阅读放在了“大量做题”上,忽视了文本的重要性。
但是,自新高考制度实施后,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类型化特征明显削弱,这就说明单纯地靠“刷题”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的考查要求。从2019年至今的全国卷,选入了包含《题许道宁画》《读史》《鹊桥仙·赠鹭鸶》等在内的多篇古代诗歌,从选材内容上看,这些古代诗词作品,其类型化的特征已经大大削弱,基本上回避了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与题材,这便契合了新高考制度下的人才培养和考核要求。
基于新高考制度下古代诗歌阅读选材重点的变化,在课堂教学和阶段性复习中,我们要紧抓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的选材重点,了解其变化趋势,由此确定教学的要点和重点。所以,在认识到“类型化特征明显减弱”这一真实情况后,在古代诗歌的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规避以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等题材进行分类并按照主题进行教学的情况,要尊重高中生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规律,为他们提供多种类型的古代诗歌,充分激活他们的个性化阅读意识。比如,我们可以制作一个随机抽签桶,将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作者创作的古诗词,分别制作成一个个小纸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抽取一个小纸条,作为解读和分析的对象,以此提升学生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从2019年至今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可以看出,除了类型化特征明显减弱之外,其所选篇目绝大多数为唐宋时期的诗词。如2021年全国乙卷的《鹊桥仙·赠鹭鸶》等,2023年全国甲卷的《临江仙》等,皆是唐宋時期的篇章。根据这一选材重点,在古代诗歌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重点为学生提供唐宋时期的诗词作品和阅读素材,让他们围绕某一个唐宋的诗人或词人,全面搜集和整合与其相关的素材,促使他们不断扩充文学常识储备,锻炼诗词鉴赏能力,加强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另外,从近年来古代诗歌选材的来源看,虽然大部分文本并不是直接来源于教材,但是它们与教材的关系十分紧密。如2020年全国Ⅱ卷所选的《读史》,其中的“区区”一词,曾多次在教材中出现。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何乃太区区”,这里的“区区”表“愚拙”之意;《陈情表》中的“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的“区区”表“拳拳”之意,用以表明个人情感。诸如此类,在鉴赏古诗词时,学生只有关联教材,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为此,我们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也要注重教材内外的有机融合,广泛寻找课内外古代诗歌的关联点,从而增加学生的诗词知识储备和鉴赏经验。
除了选材重点之外,利用高考试题进行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时,我们也要探寻其考查要点,通过一番摸索和总结后,明确其考查方向。基于此,经过对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的概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该题型的考查要点分为两点,一为阅读理解能力,二为语文素养。
第一,注重考查阅读理解能力。2023年全国乙卷第15题的题干为“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重点落在了诗词文本的写作特点上,意在让学生结合诗词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词人的命运经历,细致阐释和分析词中表明词人心迹的主要方法,主要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此,在明确考察要点的情况下,我们要重点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将阅读理解能力作为古代诗歌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比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我们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字词知识之外,还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以“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情感的?诗中描写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等类型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阅读与鉴赏。
第二,注重考查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考查,也是新高考制度下古代诗歌阅读题型中的要点。以2020年的全国卷Ⅱ为例,《读史》一诗中出现了两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词汇,一为“行藏”,一为“糟粕”,命题者在题目下方出示了“糟粕”的注释,却没有展现“行藏”的含义。而“行藏”一词出于《论语·述而》,其词义为“出处或行止”,此词对应选择题的第二个选项,考查了学生对这一词汇的理解。针对这一考查要点,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古代诗歌的常规教学中,为学生引入丰富的文学知识,让他们在日常学习中进行广泛积累。
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不仅要全面分析高考真题的选材重点和考查要点,还要审视题型的特点,让学生能够真正把握鉴赏和解题的方法,促使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提升诗歌阅读能力。以2021年的全国甲卷为例,命题者选取了《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作为诗歌阅读素材,并设置了“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的主观题,这一命题方式具备创新性,规避了套路化的问答方式,考查了学生对诗词内容、诗人情感以及处世原则的理解与感悟。由此可见,古代诗歌阅读题型的考查极具开放性和个性化特征,基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和阅读训练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将自身的主观情感代入文本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从而与古代诗歌的作者产生共鸣,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态度。
总之,在“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下,为充分体现高考制度的功能和价值,落实新高考教育理念,我们对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方式和内容进行了调整。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们以解析选材重点、探寻考查要点和审视题型特点为主,探讨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带领学生摸索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的命题规律,还能帮助他们总结和归纳古代诗歌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其诗歌阅读理解能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