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君
恰逢汛期,连绵的阴雨将东莞这座城市渲染得雾蒙蒙的仙境一般,让人有伸长了手臂替它“ 拨雾见日 ”的冲动。我想不通,天气和人文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兴许连玄学都不想去掺杂这份纯粹。当车即将行至东莞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手心里那摞区域联动采写资料上面,密密匝匝的文字好似幻化成了精灵,亟不可待地跳将出来,穿越这座古城墙,再次回到800 年前。
古城墙正中央,一幅“ 谢 ”字的红经幡赫然映入眼帘,在微风中,它如此肃穆,像一道符卦捍卫着古村落。它在历史的滚滚硝烟中,金戈铁马,呈现给后人的不仅是战乱,还有那股为了家园拼命的最后倔强。古朴的气息随着春雨的迷蒙,为古村落添上了更为神秘的色彩。
当脚踏在古砖石上时,我确信,这不是乌镇,也不是其他什么地方的江南小镇。这座独具岭南广府特色的东莞南社明清古村落,目及蔚为壮观,虚掩的每一扇门,轻轻推开就是一部家族史。古村落中央有一棵500 年树龄的大榕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壮得要十几个人来合围才行。抬头仰望,榕叶翠绿得像一把巨伞,庇护着这一方人和逐渐逝去的光阴。这棵大榕树,是历史的见证者,它和32 座宗祠、94 处历史建筑对望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它的根早已深扎在了古村落的每块砖石、地缝、溪流里。古村落的谢姓人,不管去到哪里,古村落都是人生的原点,它厚重的生命之初,像每个人慈爱的母亲用珍贵的乳汁滋养着他们的血肉,忠孝是可以两全的。
红砂岩有一种奇特的色彩。我无法用文字去形容那种颜色的温文尔雅,它不是轻佻的大红,介于绯红抑或是浅朱红之间,落落大方地演义历史的更迭。南社古建筑“ 上青下红 ”的这一特色,是区别于客家围屋、福建土楼那种纯色系的灰土外墙的独特存在。据导游介绍,从墙根往上算起,红砂岩垒得越高,代表这家人官位越显赫,功绩越超凡。青砖,则分上等的“ 拣青 ”、次等的“ 大青 ”和“ 二青 ”,颜色和质地都细腻光滑如绿豆色。恍惚以为这里有故宫皇城建筑的影子,穿上古装装饰,一转身,就听见了盆底鞋“ 咯咯 ”地踩在地砖上的历史回响。
南社古村的墙壁彩绘独具特色,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主要以花鸟虫鱼、神话故事、古典诗词、美好祝愿等元素,向世人展现了整个谢姓家族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木雕和石雕更是具有明显的广府文化特征,难以想象几百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精雕细刻,才能让静态的物件这般栩栩如生,它们以独立的个体在俯瞰、凝视着南社古村的今天。
古村落里的古砖在历史的洗礼下,让人不忍去触碰,哪怕是某个角落不知何时坍塌的散砖,我们都以敬畏的姿态,毕恭毕敬地向今天之前的岁月鞠躬。每一块砖就是一段年月,垒起了一代又一代谢姓人的家族传承。推开百岁坊的木门,我从狭小的缝隙里,仿佛一眼就看见了八仙桌上,“ 九大簋 ”正飘香四溢。2016 年,南社“九大簋”被定为第四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大簋 ”为九道菜,寓意为九子登科,长长久久,一般出现在团年家宴、新年斋宴、迎娶喜宴、福禄寿宴、添丁喜宴等场合。孝文化是这座古村落隐而不见,却最显而易见的所在。在饭桌上,南社人十分讲究传统文化,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这里是长寿古村,“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的孝文化占据了长寿秘诀的决定性因素,这里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让古村落的底蕴更加绵长。
这座古村落从不被外界的喧嚣搅扰。这里鲜见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没有旅游景区哗然的叫卖声。唯一存在的一家香品店,以袅袅的沉香木的香气,引来过往的游客歇息驻足,探寻沉香不为人知的秘密。当沉香木受到外伤或者其他病变刺激后,伤口处分泌的大量树脂帮助愈合,过程中产生的浓郁香气组织物,就是我们现下所说的“ 沉香 ”。张爱玲是懂沉香的。在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开头中,“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站前香港的故事…… ”沉香的香气烘托了张爱玲笔下故事的背景。而眼前店家在门口用一口小铁器熏点的沉香木,迷醉了游客,心思细腻之人,便往更加入微的角度去解读古村落。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断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村落没有一处是虚笔,小桥流水人家、垂柳鱼虾嬉戏,江南水乡的柔美,融入古村落建筑的坚硬刚强中,便使这幅图更具灵气。
虽未及天黑,但眼前已是灯火通明,一盏盏印有“ 南社明清古村落 ”字样的电灯笼点亮了整个古村落。这里,电力赋能让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广阔;这里,南社明清古村落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