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苏州城乡融合的意义、基础及其水平测度

2024-01-26 13:52周萍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苏州

作者简介:周萍(197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发展。

DOI:10.20028/j.zhnydk.2024.03.010

摘  要: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重要战略,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富裕乃至民族复兴意义重大,率先实现乡村振兴是苏州发展中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举措。该文以杭州做参照,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得出苏州、杭州近年城乡融合水平,并采用不同统计方法对两城市城乡融合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期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加快城乡融合的步伐。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模型;苏州;水平测度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3-0037-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t the present stag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mmon prosperity and even national rejuvenation. Taking the lead in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aking Hangzhou as a reference, this paper uses time series data and entropy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level of Suzhou and Hangzhou in recent years, and uses different statistical method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level of the two cities and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It is expected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and speed up the pa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model; Suzhou; level measurement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矛盾就是贫富差距,而城乡差距也是贫富差距的集中体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大障碍。解决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壮大中产阶层和实现橄榄型社会财富阶层结构,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解决上述难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马克思早于20世纪初期就提出城乡融合概念,并将城乡发展关系划归为城乡一体、城乡矛盾对立与城乡融合发展3个过程。中国领导人也很重视城乡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则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中国经济升级版”必定是全面的现代化,其中既有城市的现代化,也必然包括农村的现代化。

1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1.1  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1.1.1  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

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关系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我国有5亿多乡村人口,乡村能否振兴,农民能否实现生活富裕,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亿万农民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与优越,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1.1.2  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的重要基础组成

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农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产业兴旺是重要物质基础,是重点所在。所以在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推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创新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民经济体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1.3  乡村振兴战略关系社会治理的现代格局形成与健全

社会治理有效是安定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一个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成败,同时乡村又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和薄弱环节。通过乡村振兴,使得乡村治理体系健全,从而可以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提供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而这也是现代化的题中之意。

1.1.4  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风文明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考古专家研究认为中华文明根植于沿袭千年的农耕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保障。在作为中华悠久文明基本载体的乡村发展中,通过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要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发展,这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实现乡风文明。

1.1.5  乡村振兴战略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美丽中国至为关键

传统的发展观片面强调了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由此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及贫富差距的拉大。在这两大失衡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生态文明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方面。作为生态涵养主体区的乡村,在推进振兴战略过程中对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面貌,实现农民富、生态美的统一。

1.2  率先实现乡村振兴是苏州的必由之路

1.2.1  率先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央赋予苏州的重要使命

早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央也要求江苏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重视程度,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全国率先垂范。江苏省委、省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对苏南等条件较好的地区提出率先实现的要求。苏州是全国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其经济地位不同于一般地级城市。苏州的城乡一体化工作在全国也走在前列,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把苏州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也是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苏州城乡融合程度较高,苏州有能力率先实现乡村振兴,为全省甚至全国乡村的发展提供相关经验以供借鉴。

1.2.2  率先实现乡村振兴,是苏州市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征途中的必然内在要求

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乡村振兴既是所有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进入到何种阶段,达到何种水平,农业的战略性与基础性的地位必须坚持不动摇,而且也只能加强不可荒废。新时期粮食安全更加面临挑战。“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民以食为天”,解决好人们的吃饭问题是第一要务。苏州市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要在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基础上,既保持住江南地区优美的自然风景不改变,留住“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鱼米之乡印象,又能够展现和谐的现代文明,率先基本实现乡村振兴,为整个苏州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融合提供力量。

1.2.3  率先实现乡村振兴,是加快苏州农业转型的迫切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的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各项显著的效果,发展水平高、科技含量高、服务质量高及综合收益高,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具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特色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道路,从而为接下来能够深入探索、发展新时代现代化农业奠定深厚的基础。但是苏州市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矛盾还未得到解决,而且一时之间也不会将局势扭转,传统农业的发展路径还是存在的,对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有很大阻碍性,因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之路还需要很长时间,任务也很艰巨。苏州农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对“三农”问题的重视,通过推动乡村振兴,将现有的农业产业链予以延伸,体现生产保供、现代营销、生态保护、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等作用,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依靠农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实现社会与生态效益更好的结合,以促进农业全面发展,保证农业增收稳定,农村发展更加和谐。

2  苏州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因素解析

2.1  苏州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之地,具备为全国探路先行的政治基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全国的农村改革中一直是典型。苏州是邓小平同志最早印证“小康构想”之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江苏调研时就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发展愿景。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苏州有条件、有基础也有责任先行一步,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充分体现榜样的使命担当,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路先行。

2.2  苏州历来是全国范围内富裕之地,具备为全国探路先行的经济基础

根据《苏州市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2021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第6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国第4位,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4位,并且这3项经济指标在江苏省全省排序中均位列第1。苏州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快,地区生产总值1979—2021年平均增长12.6%。苏州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已经从1978年的62.3%下降到2020年2.5%。苏州市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既保持江南地区优美的自然风景不改变,留住“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鱼米之乡印象,又能够在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基础上,展现和谐的现代文明,率先基本实现乡村振兴,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探路先行。

2.3  苏州是城乡融合水平较高之地,具备为全国探路先行的社会基础

苏州常住人口多,根据苏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苏州常住人口为1 275万人,人口总量、增量和增速均为全省第一。苏州城镇常住人口为1 042万人,占比为81.72%,其余为乡村居住人口。全市培育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56个、三星级康居乡村2 050个、康居特色村37个,社会文明程度较高,基层治理基础也更加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各市区实现全覆盖;农民增收上苏州不断拓宽相关渠道,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早期的1.93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52万元,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融合水平总体较高。

3苏州城乡融合水平的测度——兼析与杭州的比较

中国城乡关系正在经历从分离的“二元结构”走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历程。这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工业化路径的农业大国所必然经历的特有现象。我们曾经走过一条以农补工、以乡哺城的特殊发展道路,广大农村、农民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城乡差距一度越来越大。而这并不是我们这个全体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初始目标,只能是在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快速工业化发展的被动选择。一旦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党和国家必然要对农村、农民作出补偿,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农村发展,加速城乡融合,让城乡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和国家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城乡融合发展在现阶段的一个主要措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已明确了“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苏州市发布的《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2020—2022年)(试行)(2.0版)》也把城乡融合发展作為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指标。

就苏州而言,苏州一直是一个城乡发展差距不大的地区,自古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经济的发达奠定了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基础;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模式”的开创,让苏州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中新合作工业园区的建立,加之此后各类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的开发区等,更是让苏州在全国地级市中快速胜出,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后盾。

图1以杭州做参照,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得出了苏州、杭州近年城乡融合水平,并采用不同统计方法对两城市城乡融合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3.1  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现状来看

一方面,苏州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较为稳定,且呈上升趋势。2021年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要略高于“天堂”的杭州。这一方面得益于苏州长期以来较为稳定的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另一方面也归功于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视,特别是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将苏州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以来,采取了有关促进城乡融合的对策措施进行了如“三集中、三置换”等制度创新,使苏州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在全国能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杭州的初始城乡融合水平低于苏州,但总体增速较苏州快,且城乡融合水平在2020年比苏州高出较多,2017—2020年间苏杭城乡融合水平甚至出现较大差距。

3.2  从城乡融合水平发展趋势来看

杭州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曲线斜率大于苏州,说明杭州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增速较快。按照杭州的较快增速来看,课题组预计2023年杭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将再次超过苏州,并且两城市未来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有拉大的趋势。

3.3  从城乡融合水平发展的驱动机制来看

課题组对2020年杭州城乡融合水平较苏州快速提升且明显超过苏州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相较于苏州,杭州这些年来城乡融合水平发展测度经济融合分项指标中二元对比系数这个基础指标贡献度明显高出苏州,该指标描述为(第一产业产值/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第二三产业产值/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这一结果表明杭州城乡融合水平增速较快且在2020年远高于苏州,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得益于第一产业农业的人均产能提升较快、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苏州的二元对比系数这一数值这几年甚至出现下降,亟需有关部门加强对农业人均产能提升的重视。

4  结论

本文研究认为,农业人均产能的提升本质上是受要素“人”的影响。一方面,人才“存量开发”提高了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与专业素质,从而促进了技术培训后农业技术人员专业性与农业现代化设备先进性之间的适配,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人才“增量扩大”,带来了大量具有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的高级人才、产业基金和普通外来务工人员,给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包括要素“人”在内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此外,农文旅产业发展带动传统农业产业升级,使农业由狭义的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旅的大农业扩展,这又与“增加流量”形成了良性循环:大批农家乐的升级和大量精品民宿的出现、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改善和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下乡人流,而下乡人流的壮大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农文旅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链条的延长及农产品价值链的延伸。

参考文献:

[1] 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102.

[2] 刘守英,龙婷玉.城乡融合理论:阶段、特征与启示[J].经济学动态,2022(3):21-34.

[3] 李鲁,李剑芳.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探讨与推进方略——基于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22,38(1):87-96.

[4] 徐宏潇.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依据、现实动因与实现条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94-101.

[5] 赵德起,陈娜.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9(12):1-28.

[6] 马斌,宋智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城乡融合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22(5):76-84.

[7] 刘从政,刘宝驹,王健.农村人口流动迁徙与职业流动——城市化过程的社会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1):54-59.

[8] 钟文晶,罗必良.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资产逻辑[J].学术月刊,2022(11):38-53.

[9] 张克听,莫豫佳.经济发达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差异分析[J].当代经济,2021(1):30-34.

[10] 郑沃林,李尚蒲.收入、生态与农民共富:来自农户的证据[J].南方经济,2022(5):29-42.

[11] 陈坤秋,龙花楼.中国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2):221-235.

[12] 曾永明.人口流动、空间溢出与经济收敛——基于长江经济带104个城市的检验[J].西北人口,2022,43(2):42-53.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苏州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
说个好苏州